2024年全年总目录
2024-12-07
第一期(总第373期)
关于当代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 雄(1·6)
“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 高 敏 宋光辉(1·13)
当好“数字家长”: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实务探索 徐 佳 蒋吉如(1·24)
亲子互动中的“策略型民主”:“80后”父母的教养实践探索 周新成(1·34)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困境及其改进策略 王晓冉 李文美(1·45)
“幼小衔接”中的育儿焦虑——以一座中型城市为例 张爱玲 武英翠(1·52)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共育胜任力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对武汉市三所中小学的调查分析
王志向 李育倩(1·62)
从“教令权”到“教育责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法律的近代化转变 王立刚(1·77)
金代家风特征、成因及影响探析 郝 辰(1·87)
第二期(总第374期)
京津冀三地家庭体育锻炼行为的实证研究 郝晓岑 周 芮 唐艳丽 毛婉晴 宋贺祥(2·5)
我国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特征、问题与展望——基于12份省级行政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文本的分析
李菁雯 王诗诗 杨润东(2·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德育政策演变的阶段与特征 冯 毓(2·28)
香港特区幼儿园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经验与现实启示 刘友棚 史 钿 梁淑华(2·38)
家庭闲暇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孟甜甜 华 伟 王 辉(2·49)
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 杨素萍 杨成鹤(2·57)
幼儿母亲视角下城市家庭教养分工模式及其与幼儿社会适应关系研究 江永强 蔺秀云(2·64)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基于父母教养态度的异质性研究 邓 丽(2·73)
家庭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ODD行为表现的关系 刘振敏(2·85)
第三期(总第375期)
《学前教育法(草案)》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立法衔接——以美国学前教育法律为借鉴 叶 强(3·5)
幼小衔接教育的法治化路径——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小学教育的关系为线索 吴慧琳(3·17)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社区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 林志标(3·26)
新文科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学科建设 杨润东 赵春寰 吴 静(3·36)
我国祖辈参与教养研究的历史回眸与时代展望 石倩璎 李少梅(3·47)
家长教育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中东部5个省市家庭的调查数据
尹 霞 纪江叶 石 莉 钟 勤(3·5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班幼儿数学准备能力的影响——看护人的视角 钱志亮 许双盈 刘星雨(3·72)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以赣州市农村地区为例
曾秀玲 刘艳琼 姜 维 卢 敏(3·85)
第四期(总第376期)
“双减”背景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困境与突破机制——基于跨界邀请学习的视角 钱 洁(4·5)
家校社育人共同体:概念特征、架构组成与推进路径 鲁长风(4·13)
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化建设:特点与启示 张 敏 金心红(4·22)
当代中国家庭的教养形态与青少年社会化 周新成(4·33)
式微与重塑:审思彼得斯的家长教育权威观 罗梦婷(4·43)
拒绝上学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研究及家校社医联合干预路径探索 何颖鑫 阮琳燕 张椿娥 何 丽(4·53)
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家庭因素的预测作用及其与婴幼儿发展的关系 代文静 王 磊 任丽欣(4·65)
美国家庭校外活动的“鸡娃”史与儿童竞争资本的制造——Playing to Win: Raising Children in a Competitive Culture书评
李 一(4·80)
日本家庭教育支援团队的服务实践及其启示 赵 杏(4·89)
第五期(总第377期)
半工伴读: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家庭教养实践中的分工模式——基于浙东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 陈爱梅(5·5)
“虎爸”与“猫爸”:农村青年父职实践的类型分化及其生成逻辑 何 盼(5·17)
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与成长路径研究 孙传远(5·29)
基于家长教育素养提升的区域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实践研究 张 勇 李育倩(5·39)
家庭功能、亲职效能感对学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贾 云(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