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潜在剖面分析

2024-12-07张英琴 郑晓宇

中华家教 2024年6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631名0~3岁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面临早期家庭教育的多种挑战。潜在剖面分析发现:家长的育儿理念与行为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组别,除高分组家庭育儿理念与行为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上以外,中分组和低分组在五个育儿维度上基本都处于低水平或中等水平。其中,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及年龄较大的家长在育儿理念与行为上的表现相对较差,特别是低分组的父亲参与育儿的概率较大但水平不高,研究生学历家长的育儿水平有两极分化现象。基于这些特征和问题探析,为家长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建立三阶段一对一“帮扶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系统支持家长育儿行为;第二,开展多样化的家庭养育指导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育儿需求;第三,特别关注并赋能重点家长群体,增强其育儿能力和信心。

关键词:0~3岁婴幼儿家长 育儿理念 育儿行为 潜在剖面分析

作者简介:张英琴/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早期教育系副教授(运城 044000)

郑晓宇/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心理学系教师(运城 044000)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2021年10月正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对于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1]《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对婴幼儿家长提出育儿要求,包括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游戏、身体锻炼、语言培养等优质的早期教育;学习婴幼儿成长发育、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婴幼儿抚养和教育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旨在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婴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教养理念与教养行为相互影响,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反映前者。关于家长教养行为的定义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将家长教养行为类型化,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另一种则是从情感关爱、体罚等具体教养行为入手探讨其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2]黄悦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保护性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3]方臻研究认为,父母较高程度地采用心理控制和体罚言语等敌对的教养行为会分别增加男孩与女孩的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4]张明红、陈菲菲研究0~18月龄婴幼儿父母教养行为与婴儿社会性行为的关系,发现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婴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5][6]冯丽娜等人的研究认为,正向教养与幼儿的胜任动机、学习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体罚对幼儿的胜任动机、注意/坚持、学习策略呈显著负相关。[7]Kerri等人研究发现,7~36个月大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和积极育儿行为显著相关。[8]Su-Mei W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养育行为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关。[9]总的来说,父母越是支持或参与,孩子经历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就越少;相反,父母越是敌对或控制,孩子面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就越多。可见家长的育儿行为对婴幼儿的情绪、学习品质、社会行为等都有重要影响,科学的育儿行为能使婴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本研究聚焦家庭养育活动中0~3岁婴幼儿家长在亲子关系、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知行表现,故采用第二种取向,将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行为含义界定为家长在养育0~3岁婴幼儿时秉承的理念以及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方式。[10]

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发现,针对3~6岁幼儿家长育儿理念、行为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上多采用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考察家长育儿行为,并不能识别群体内部的异质性。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所持的理念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理念与行为背后的潜在结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长的育儿方式,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承担养育任务。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运城市、朔州市、吕梁市等地的0~3岁婴幼儿家长(父母、祖父母)为研究对象,2023年7~11月通过线上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631份。

(二)研究工具

《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的知与行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包括与幼儿关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子女数量、居住地(城市还是农村)、亲友或家人平时是否可协助育儿、早期教养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孩子学和玩的主要活动。该部分不计入题数,用于了解婴幼儿家庭的基本信息和基本育儿情况。第二部分为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由“对孩子的期望及对待孩子表现的态度”(4题)、“父亲角色认知与育儿参与”(2题)、“儿童发展认知与亲子互动”(8题)、“育儿知识与教养行为”(6题)、“情感接纳认知与回应性照护”(4题)五个维度构成。问卷“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部分在参考周念丽教授编制的《学前儿童家长调查问卷》基础上自编问卷。原始问卷有34道题,经过项目分析,计算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删掉相关系数小于0.4的题项[11],最后问卷共包含24道题,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家长同意程度越高。其中6道题目为反向计分。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1;本问卷的所有维度和题项均来源于理论文献、已有的问卷、0~3岁幼儿家长的访谈以及早教机构的访谈,并通过了学前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和多名课题成员的修订与审查,由此保证了问卷较好的内容效度;对问卷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852,结构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27.0软件和Mplus8.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SPSS27.0主要用于对婴幼儿家庭基本育儿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对不同组类家长育儿理念与行为进行方差分析,对影响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类型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用Mplus8.3对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将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划分为不同的潜在类别。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0~3岁婴幼儿家庭育儿基本情况

1.家长早期教养遇到的问题

“不了解自己孩子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基本标准”是0~3岁婴幼儿家长在养育孩子时遇到最多的问题(占比18.53%);其次是“缺乏科学照顾孩子的知识”(占比16.66%)、“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占比16.22%)。此外,“没有精心教养孩子的时间”(占比15.01%)也是家长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早教托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家长认为居住的社区没有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咨询和科学指导(见表1)。

2.获得育儿协助的情况

284位0~3岁婴幼儿家长(45.01%)能够常常获得亲友或家人的育儿协助,267位家长(42.31%)偶尔获得育儿协助,12.68%(80人)的家长表示没有获得育儿协助。

(二)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潜在剖面分析

为考察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及育儿行为的不同类型,本研究以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五个维度为指标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依次建构1至5类别模型。根据适配指标选择最优分类。一般来说,AIC、BIC和ABIC的值越小,模型拟合度越好;Entropy越接近1表示模型越精确;LMR和BLRT两个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K个类别的模型显著优于K-1个类别的模型。由表2可知,AIC、BIC和ABIC的值依次降低,但5类别时,LMR大于0.05且有两组的人数占总样本人数低于1%。综合各指标结果,选择3类模型为婴幼儿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分类模型。

根据婴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第一类家长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五个维度得分处于最低水平,因此将其命名为低分组(13.16%);第二类家长得分处于中间水平,命名为中等分组(66.40%),是本研究中占比最高的类型;第三类家长在各维度得分最高,命名为高分组(20.44%)。(见图1)

不同类别家长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低分组的特征是:父亲的占比在三组中最高;30岁以下家长的占比在三组中最低;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也整体较低。需要注意的是,低分组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家长的占比远高于中分组,与高分组占比基本相同。有研究认为,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教养状况也随之优化。[12]而陈若琳等人研究发现,高教育水准的双薪父母教养压力在大多数维度都较高。[1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学历并不完全与育儿理念和行为呈正相关。

进一步对低分组的研究生家长在五个维度的得分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在“情感接纳认知与回应性照护”和“儿童发展认知与亲子互动”两个维度得分低(10.82、19.64),反映出高学历父母往往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孩子养育的参与度较低;并且高学历家长如果缺少正确的指导和系统地学习,同样也会欠缺科c5ec070d421933d9ec469713fe804671a3df33bb6d4dd0d7f48ecc5c24436693学的儿童发展知识,进而影响他们的育儿水平。这也提醒我们不能仅凭学历高低来判断婴幼儿家长的育儿水平。高学历家长同样需要育儿知识的普及。中等分组家庭父亲参与育儿比例低于低分组,但明显高于高分组;30岁以下家长占比明显多于低分组,并和高分组接近;教育程度中大专和本科人数占主要群体,研究生学历占比最少;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和农村家长占比与其他两组相比处于中等水平。高分组母亲是主要育儿群体,高达93.79%,结合父亲在三组占比的差异,可以发现父亲在育儿理念和行为方面的水平显著低于母亲,母亲仍然是育儿的主力军;30岁以下家长占比最多,年轻父母呈现出更好的育儿水平;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都较高;其中,低学历、高学历、年龄较大家长、家庭月收入较低及家庭中的父亲,是我们在探索提高家长育儿胜任力和理念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3类家长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五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其中,“儿童发展认知与亲子互动”(总分40)三组得分(24.78、29.58、34.83)与“育儿知识与教养行为”(总分30)三组得分(18.94、23.16、26.91)中等偏上,说明家长对于养育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较好;但“儿童发展认知与亲子互动”得分标准差较大,得分之间有明显差异,说明每一类群家长在儿童发展认知与亲子互动方面水平差距较大,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低分组和中等分组在“情感接纳认知与回应性照护”(总分20)维度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10.58、12.99),高分组的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接纳与积极回应水平相对较好,达到中等偏上水平(16.19)。中低分组在“父亲角色认知与育儿参与”维度(总分10)得分也处于中等水平(5.93、7.37),高分组父亲得分较高(8.54),然而中低分组中父亲的占比显著高于高分组,这说明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参与度不是主要的,理念和行为水平才是关键因素。“对孩子的期望及对待孩子表现的态度”维度(总分20),低分组与中等分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与高分组的分差也较小。这一维度主要考察家长是否对孩子有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过高期望以及是否会对孩子采用体罚的方式进行教育,中低分组家长均能达到中等水平,反映出现代家长体罚式育儿的情况较少。

(三)不同人群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潜在类别中的差异

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潜在类别中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学历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长年龄、子女数量和居住地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在学历变量上,高中、大专、本科学历的家长在中等水平上占比显著高于研究生学历家长,高中至研究生以上学历家长在高分组的占比显著高于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在家庭平均月收入变量上,10 001元及以上的家长在高分组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月收入家庭。

(四)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潜在类别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3种潜在类别为因变量(将“高分组”作为参照组),将教育程度(研究生以上为参照)、家庭平均月收入(10 001元以上为参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与家长育儿理念及育儿行为相关。相较于研究生以上学历,大专、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家长更容易进入“中等分组”;相较于家庭月收入10 001元以上的家长,月收入5 000元以下的家长更容易进入“低分组”(见表6)。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开展关于家庭基本情况、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调查,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0~3岁婴幼儿家长的养育现状和困境,从而对他们提出指导策略。

(一)研究结论

1.家长面临多种早期教养困境

许昌磊的研究表明,很多家庭照料能力存在缺失问题,0~3岁婴幼儿家长教养意识亟待强化。[14]蔡迎旗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教养子女方面,绝大多数家庭面临着时间、能力以及育儿观念不一致等方面的困难。[15]本研究中发现,仅有45.01%的家长表明会常常获得亲友和家人的育儿协助,54.99%的家长偶尔或从未获得过育儿协助。许多家长还认为没有精心教养孩子的时间,所在社区也缺少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咨询和科学指导。这些情况均显示出0~3岁婴幼儿家长面临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标准、缺乏科学照护的知识方法经验以及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较少等问题。家庭所提供的育儿协助有限,需要社会、社区和其他机构给予更多的帮助。

2.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存在异质性

本研究运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对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类型进行划分,将其归为3种潜在类别:低分组、中等分组和高分组。其中中等分组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的66.40%,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样本的20.44%和13.16%,三组家长育儿理念与行为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家长能够运用比较科学的育儿知识和行为来教养子女,但仍有部分家长十分缺乏科学育儿的能力。此外,仅有五分之一的家长是高分组,说明提高婴幼儿家长育儿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对家长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帮助我们根据父母育儿水平的特点和类型,提出更加准确的赋权增能方式。

3.不同群体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任丽晓等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家长的养育需求受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所在城市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16]蔡迎旗等研究表明,祖辈参与0~3岁婴幼儿教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母亲教养分担明显多于父亲。[17]本研究发现,相较于研究生以上学历,大专、本科及以下学历(初中、高中、技校、中专等)的家长更容易进入“中等分组”,与家庭月收入10 001元及以上的家长相比,月收入5 000元及以下的家长更容易进入“低分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家长在育儿理念和育儿行为方面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所以要重点关注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低收入、高学历及家庭中的父亲等家长群体的育儿困境。

(二)建议

随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日益受到重视,家长纷纷加大对婴幼儿教养方面的投入,试图为婴幼儿打造更加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但实际教养过程中压力重重,仍面临着照顾能力有限、教育观念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社会支持不足、重点育儿人群困惑等诸多问题。对婴幼儿家长进行有效指导是解决育儿困境、提高育儿胜任力的有效途径,结合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1.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解决家长多种育儿困惑

朱宗涵认为,政府应完善婴幼儿家庭教养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指导服务工作质量;社会力量应共同参与构建家庭教养指导的公共服务网络。[18]基于婴幼儿家长实际育儿需求,结合本研究发现的婴幼儿家长育儿支持普遍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建议构建一对一“帮扶制”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可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反馈”三阶段进行。在发现问题阶段,建议以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为基站,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宣讲、问卷及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交给由教育专家、心理医生、营养师、儿童发展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分类整理。在解决问题阶段,建议专业团队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育儿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案,并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有效应对育儿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建立密切的帮扶关系,可以采用线上平台、社区服务中心、托育机构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在效果反馈阶段,建议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访问家庭,对其育儿进度进行跟踪,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及时调整指导方案。这种三阶段一对一“帮扶制”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可以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全面、持续、专业的服务,促进婴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家长主动提升教养能力,切实履行自身的教养主体责任。

2.开展多样化家庭养育指导

在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虽然向着普惠、多主体的方向发展,但家庭仍然是0~3岁婴幼儿养育教育的主体。提升整体家庭照护水平有以下两个重要途径。

一是在指导内容上,要精准选择家庭教养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的五个维度中,家长对于基本育儿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也较少采用体罚教养方式,但对孩子情感的认知和关注度不够,回应性照护和亲子互动水平较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养育指导时,既要提高和丰富家长育儿知识储备,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意识,提升亲子关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是在指导形式上,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公益服务、点对点定期上门指导、社区家庭回访、在线课堂、育儿讲座等方式为家庭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形成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早教托育机构的专业优势,将家长教育纳入日常工作计划,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家园联系栏、育儿手册、线上家长育儿指导等多样化形式,为在园和非在园的婴幼儿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通过科学的途径获取育儿知识。缓解育儿焦虑,帮助家庭成员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减少成员间因育儿理念冲突所引起的矛盾,减轻家庭照护压力,提高家长育儿效能感,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3.关注重点家长群体的育儿支持与指导

结合数据分析,需要重点关注育儿支持与指导的重点人群有以下四类。

其一,教育程度较低和年龄较大的婴幼儿家长。这两类家长由于受到学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往往比较局限,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相对较差,教养行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集体育儿指导的形式对他们产生的教育效果有限,可以采用一对一指导或入户指导的方式。在讲解和传授育儿知识技能时,可采用图文结合、视频、语音、演示、操作指导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直观并通俗易懂,便于其理解和掌握。

其二,低收入的婴幼儿家长。对于这类家长需要提供更多普惠性的育儿支持,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当前我国保教资源供给不充足,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城市地区和高收入家庭,要改变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育儿现状,在资源的分配上要有一定倾斜。除此以外,还要关注这些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积极培育新型婴幼儿照护组织和邻里互助文化,通过临时看护、经验分享、心理疏导等方式支持婴幼儿照护工作,提升婴幼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

其三,高学历家长。这类家长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又一重点人群。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但自身专业领域的成就不能完全等同于育儿方面的成就,许多高学历家长并未系统学习过育儿知识技能,导致育儿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当中很多人会把养育子女的任务托付给父母一辈,缺少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因此需要摆脱对高学历家长的刻板印象,客观评价这类人群的育儿水平,提供应有的帮助。

其四,家庭中的父亲角色。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育儿工作,现有的家庭育儿指导也主要以女性家长为受众,许多父亲会觉得羞于参与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要弥补父亲育儿理念和育儿参与度上的不足,首先应该从观念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帮助父亲树立正确的父职角色认知,明确父职在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可开展针对父亲的育儿培训,提高其育儿能力,同时搭建父亲育儿交流通道,使父亲也可以参与育儿知识经验的交流分享,用团体的力量助力父亲群体成长。

提升婴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与育儿行为方面的水平是提高家庭育儿质量的重要举措,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家长的积极认同。首先,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其次,家长要不断学习育儿知识,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育儿课程、与其他父母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最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家长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育儿方式,适时调整育儿策略。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 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如何支持家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教[J].人民教育,2021(22):26-30.

[2] 耿丽娜. 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气质对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与城市儿童的纵向比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8.

[3] 黄悦. 中班幼儿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F市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53.

[4] 方臻. 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9:26+27.

[5] 陈菲菲. 我国0~18月龄婴幼儿父母教养行为与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40.

[6] 张明红,陈菲菲. 上海市0~3岁婴幼儿父母教养行为现状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40-43.

[7] 冯丽娜,吴政达.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对幼儿学习品质之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109-119.

[8] KERRI E WOODWARD, DEBRA L BOELDT, ROBIN P CORLEY,et al.Correlates of positive parenting behaviors[J]. Behavior genetics, 2018(48):283-297.

[9] WANG SM, YAN SQ, XIE FF,et al.Associ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behavior and emotional problems with the parenting behavior of both parents[J]. World J Clin Cases 2024(6):1084-1093 .

[10] DARLING N, 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3):487-496.

[11]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务实——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81.

[12]但菲,郝爽,许智. “全面二孩”背景下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6):99-104.

[13]陈若琳,李青松.台北县双工作家庭父母亲的亲职喜悦与压力之探讨[J]. “国立”空中大学生活科学学报,2001(7):157-180.

[14] 许昌磊. 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托育服务需求与社会工作介入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22:62.

[15][17]蔡迎旗,谢娜. 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37-48.

[16]任丽晓,王海英,张更立. 0~3岁婴幼儿家长养育需求研究——基于6143份样本的实证调查[J].早期儿童发展,2023(2):44-56.

[18]朱宗涵. 养育照护是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9):953-954+966.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Parenting Concepts and Behaviors of Parents with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ZHANG Yingqin ZHENG Xiaoyu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631 parent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y generally face various challenges in early family educatio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arents' parenting concepts and behavi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low, medium, and high. Except for the high group, whose parenting concepts and behaviors are generally above average, the medium and low groups are mostly at low or medium levels across five parenting dimensions. Among them, parents with low income, low education levels, and older age showed relatively poorer performance in parenting concepts and behaviors. Notably, while fathers in the low group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parenting, their level of involvement was not high. Parents with graduate degrees exhibited polarization in parenting level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parents' ability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Firstly, establish a three-stage one-on-one "support system"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 to systematically support parents' parenting behaviors; Secondly, offer diversified family parenting guidance services to meet the parenting needs of different families; Thirdly, particularly focus on and empower key groups of parents to enhance their parenting abilities and confidence.

Keywords: Parent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Parenting Concepts;Parenting Behaviors;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责任编辑:李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