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进路

2024-12-07韩雪青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1期

摘要:数字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必然选择。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升课堂实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夯实育人‘主阵地’三个层面明晰其赋能作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以数字化技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层分级分类培育和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等多向发力涵育思政育人“大先生”;以坚持问题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学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提出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数字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23年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数字化背景下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3-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1]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动数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必然选择。

一、数字化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

2018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3]。2022年,“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4]。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应有之义。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随着数字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与各领域的技术、业务、模式形成融合创新效应,各项数字技术的通用性、便捷性、适用性大大提高、应用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数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迫切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不断增强。

数字化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路。习近平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5]。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属性与数字技术的工具属性融合发展,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式的改变,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难题,必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

数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主要表现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场景的多元化和延展化,丰富学生课堂体验;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育人“主阵地”。

1.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场景的多元化和延展化,帮助学生深学细悟、入脑入心、笃信笃行。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交互成为可能,教学内容的讲授可以借助于虚拟场景来协助呈现,如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将博物馆、纪念馆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虚拟历史场馆“搬”到课堂,在此,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讲授内容传统意义上的听讲,而且可以在视听共振、虚实共生的数字技术虚拟场景中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再现中沉浸式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感知和理解。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开放、线上平台与线下空间联动、云端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对接、主客体之间交流互动、集视觉、听觉、感官等多重感知为一体的虚拟体验式学习等一一成为现实,大大超越了传统思政课拘泥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实现了教学场景的多元化和延展化。

2.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6]。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教师在课程资源供给、知识整合深化、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等诸多方面其主导性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7]。善用数字化多媒体开展课堂即时互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硬灌模式,开展“引导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迅速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师生互动、生生辩论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生在感思践悟中主动、自觉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情感温度,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育人“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到底在于育人,在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需遵循育人规律,看到人才成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数字化能够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强感知、重交互、深融合、强反馈等优势,以满足思政育人的差异化需求。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师丰富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情境,精准分析学情,因时因地因人精准布局教学方案,运用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群体推送定制内容,为其量身定做更多更优质适合其学习进度与特点的教育资源,实现按需供给、精准教学。“育人”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教学为依托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分析筛选等算法功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为学生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与学生心灵契合,感染、激励、引领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基于数字化着眼于数据多向交互,校内外各部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以数字化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深入理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的深刻意蕴,以数字化赋能涵育思政育人“大先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 另一方面,以数字化助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问题导向,破解深层难题,契合时代要求,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基础作用,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1.数字化赋能涵育思政育人“大先生”。习近平指出:思政课“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10]。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11]。为全面拓宽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完善其知识体系、提升其道德修养、涵育思政育人“大先生”,实现“一潭水”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数字教育的强大动力迫在眉睫。正如习近平所说:“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12]。

运用数字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第一,建设“思政课在线示范课程库”研制开发精品课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特点,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网络示范课。优选思政学科及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和教学名家示范讲授每门思政课重点难点、示范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思政课教师准确领悟“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使得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课程之前不仅能够系统梳理所讲授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在学科交叉学习中不断完善其知识布局、提升其知识深度、广度,实现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普及示范,思政课教师同步成长。第二,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素材库”。为满足教师因时、因地、因人不断创新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求,打造集视频课程、教学课件、课程讲义、习题试卷、教学案例等为一体的线上数据库,方便教师随时随地搜索查阅。第三,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打造覆盖备课、培训以及科研为一体的“思政课”信息系统。定期举办“同备一堂思政课”活动,以时政热点启迪思政课堂。整合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教师培训研究基地等力量,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分课程分专题开展教师培训。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第四,将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融入“思政课在线示范课程库”“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素材库”、备课、培训以及科研为一体的“思政课”信息系统等数字平台,让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教师前行的路,培育教师首先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德行高尚的人、躬耕教坛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

以数字化技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层分级分类培育。教育部部署2024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指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13]。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的培育、造就思政育人“大先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也是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所在。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分类别、分阶段、重实效、层级递进的培养工程,必将有助于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自觉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潜心教书育人。第一,在推送教学内容方面,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技术,为教师进行全面测评、精准画像,把握其发展阶段、发展需求及学习方式,根据其特点制定适宜的研修方案和内容,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和综合考量相结合,给予教师发展持续有力的支持。第二,在培育效果验收方面,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运用智能化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对教师专业素养、品德修为、教育教学等各类别数据全过程跟踪,定期分析,进行横纵向比较,充分肯定教师在成长为“大师”路上的阶段性成效,提振其信心,营造奋发向上的成长氛围,打造思政课教师成长沃土。

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安心教学科研、立志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社会乃至主动自觉成长为“大师”的有效保障。时代在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而变。要遵循教育评价的根本规律,运用数字技术建构包含教学、科研、资历、荣誉、教育影响力、社会贡献度等在内的更为全面的评价智能系统。运用智能系统输入指令,可以方便、迅捷、全面搜索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这就打破了单独依靠教师自身成长的形成性评价作出定论的传统评价模式,加入了教师对教育和社会影响力评价,如标志性成果、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各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及能力、教书育人成效、政治引领力、网络舆论引导力、对社会的正向影响力(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得复杂的系统运算和各项指标量化成为可能,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有温度、又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必将有助于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促进个人成长的内生动力,助力培育思政育人“大先生”。

2.数字化助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源泉,“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14]。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等问题,自觉运用数字技术,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准确诊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之所在,对症下药、梳理化解,找准发展方向、激发其内在活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当前形势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所在。

(1)坚持问题意识。坚持问题意识意味着两重含义:一是要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存问题的根源,迎难而上,疏解难题,尊重规律,破除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以数字化为重要支点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精髓真正走入学生思想深处、落实到行为实践。“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15]。面对矛盾和问题,既不能无视,也不可懈怠,敢于直面和有效解决才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之道。二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中坚持“问题教学法”——瞄准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以问题导引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以精准释疑掰开、揉碎问题解答学生心中疑惑,从而全面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传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直面并科学批驳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大学生提升对纷繁复杂的思潮、观点予以辨析、甄别、过滤、净化的能力,筑牢其抵制错误言论的思想防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

数字化技术助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首要的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6]。出现的问题是事物的表象,需要透过表象找到问题的根源。“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是表象,造成这样表象的深层次根源才是我们寻找和分析的关键所在。当传统的座谈法、问卷调查法、交流沟通法等并不能很好地透视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时,我们需要发挥数字化技术能够动态记录“教”与“学”实际情况并运用算法设置参数进行快速计算、存储信息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建构集督导、专家、领导和学生等评价群体为一体的综合信息“诊疗”系统,集合各群体力量、形成合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常态化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疑难病症,定期“会诊”、形成系统“诊疗方案”,之后将“诊疗方案”反馈授课教师用以调整之后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整个过程方便、快捷、高效,这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依托数字技术巧妙设计“问题链”,提升课堂实效。“问题链”教学以一整套问题设计为特征,打造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意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育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学生自己主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效果明显。“以‘问题链’导引教学,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罗列,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17]。但“问题链”的好问题如何提炼而成、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如何培养而成,是关键所在。“问题链”是一系列逻辑相关问题的组合、呈现与解答,需以数字化赋能建构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承载这些需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整合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围绕问题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两名及以上教师协同合作、联合授课等,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意在打破传统的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硬灌输”方式培育学生的教育模式,传统单向式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期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是顺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一要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在于“育人”,而非规模化制造产品,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育学生成长为自主、能动的实践和认识主体。二要在教学内容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纳入其中。三要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有可选择的、符合自己喜好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丰富性和幸福感。四要在教学评价上充分吸收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的期待。基于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的重要地位,为全面发挥其主体性,需要建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集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价值评价为一体的多层次、分阶段、多类别、具象化的动态数据库,通过在虚拟空间跟踪学生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持续挖掘“潜伏”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愿表达、不易发现、但又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密切相关的深层原因,还可以迅速捕捉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显性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以大量翔实数据为支撑尽可能准确、细化描述学生对每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和期待,为每一名教师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定期画像,查找不足,以数据信息为媒介打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壁垒”,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关注所在,从而形成合力,教学相长。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的学生是鲜活的、是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8]“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19]。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离开这个“现实的个人”去空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的时代,当今时代,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治理[21]。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发展机遇、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密切相关时,当现今的大中小学生自视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主体的人已经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了新的特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2]。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人的变化、人的需求的变化。面对现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的学生,要坚持其“主体性”就要尊重其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合理需求,适度以其熟悉的、偏好的方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数字化为重要支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3)坚持教学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体现的不是师与生的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其实质是学生之需与教师之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学生需求的释疑解惑与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匹配;学生喜好的教学方式与教师惯用的授课方式不相容。如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前途发展息息相关的微观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多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联的宏大叙事;学生的认知方式较为感性化,其兴趣点容易受社会上的舆论热点牵引想要追根问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更加注重理论化、系统化,等等。要解决这种教与学、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坚持教学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数字化,可以实现跨平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可以不断创新讲授方式以增加趣味性和课堂活跃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互补充。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好的教学内容供给是核心和关键。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供给方内容供给的高质量,也与接收方对供给内容的需求度有关。为此,在面向全体学生规模化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精准滴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关注、了解和贴近不同学生的理论盲点与困惑焦点,然后运用数字技术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后优化教学内容,再一对一传导给学生,教学内容的精准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和接受度,也有助于打通教与学的矛盾,实现教与学同频共振。

四、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处理好三组辩证关系

1.数字技术与思政育人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数字技术的加持,是为了更好地协助育人,但不能把使用数字技术简单等同于育人。数字技术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第一,数字技术具有工具属性,无政治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不能因使用数字技术而削弱或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3]。“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4],要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自觉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第二,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产生技术依赖。如果对智能技术产生崇拜或过度使用,将可能从根本上削弱人的创造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将可能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25],丧失对其应有的尊重,从而波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影响学生全面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把握规律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6]。特别是国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我们首先要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遵循和把握规律,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同时,也要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新问题、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一,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为了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探索规律,在这一语境中,创新只是手段,把握规律才是目的,不能盲目创新。第二,拒绝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为了应对时代发展变化要求,是为了突破发展的瓶颈,不能以守护传统的名义无视已经发展变化了的时代,滞后于时代发展而不自知,导致错失机遇而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3.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依托数字平台构建的虚拟世界不仅延展了教学的边界,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契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但虚拟世界不等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前提不能忘,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虚拟世界便捷、快速,但不能代替现实世界。长期沉浸于虚拟世界,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降低人对自然最本真的感受力;会造成人与社会的疏离,使人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归属感;会造成人与人的疏离、拉大人与人心的距离,这是新的“异化”,对人的发展存在风险,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虚拟性容易诱发人的虚假性与反现实性,使人具有两面性人格。依托数字技术建构虚拟世界本意是为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性,但如果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则将可能反过来消解学生的主体性、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适度原则,毕竟从根本上说,“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不可能要靠机器来培养rRJH9e6Od7rckMowhodWVMEXfuYRdAGbR3fG02jLzqM=”[27]。

五、结语

数字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搭乘“数字化”快车、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新领域新赛道,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智慧选择。以数字化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有助于突破传统教与学思维的禁锢,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创新,更好地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必要灌输与注重启发相统一、内容为王与形式为要相统一、提升教师素养和培育学生成才相统一、遵循规律与探索创新相统一等,统筹教与学两方面的力量,让教与学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力度和效度,推动其实现内涵式发展。当然,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也需坚持合理、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技术效能、合理规避技术风险,从而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0.

[2][12] 人民日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4]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

[5][6][7][8][9][10][24][2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部署2024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1/t20240112_1099870. html,2024-01-12.

[14] 汪信砚.李达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

[1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8.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17] 陈鹏,李明然.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创新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6-05-18(08).

[18][19][23] [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0][21] 李强.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8+19.

[22] [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5] 米华全.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逻辑、表现形式及防控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11-117.

[27] 许玉新,苏旭东.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和着力方向——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J].中国电化教育,2024,(3):1-4.

作者简介:

韩雪青: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n Xueq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iz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 trend and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rough dig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ts empowering role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implementing the student-centered positi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main battlefield’of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we will use digital platforms to enhance the cor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hieve 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and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We will make multi-faceted efforts to cultivate the “great mast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y adhering to problem awareness,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and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rough digitalization. Efforts are made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and upgraded ver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24年8月9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