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24-12-03范文娟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亟须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在舆情监测分析、应急决策、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短板,提出强化舆情监测与数据分析培训;优化应急决策模拟与实战演练;提升危机沟通与引导技巧培训等一系列优化培养策略,旨在提升高校辅导员驾驭复杂网络舆论生态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培养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给学校稳定和声誉带来严峻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骨干力量,是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辅导员要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1]系统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培养路径,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等教育场域内,由师生、校友等利益相关者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所表达、传播的,与学校发展和声誉息息相关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综合体现。它是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催生的新型舆论生态,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从概念内涵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区别于传统校园舆论,其载体由传统的校报、广播、黑板报等向数字化的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转变,表达主体也从学校管理者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呈现出鲜明的自媒体时代特征。[2]从传播特性来看,一方面,Tag标签、SNS社交等技术使信息实现了裂变式扩散,极大地拓展了舆论形成的场域和话语权;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信息过滤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客观上加剧了网络舆情的碎片化和极端化倾向。回音室效应使个体更易陷入同质化 “信息茧房”,情绪极易被放大,观点容易走向极端。此外,匿名原则在赋予师生充分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导致不实信息、人身攻击等乱象频发,极大地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预见,随着云计算、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将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情感化的态势,这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的主要构成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性的复合型能力结构。从横向维度来看,它涵盖了信息搜集与监测、数据挖掘与分析、策略制定与决策、传播引导与控制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以舆情监测为例,大数据时代下海量异构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已非传统方式所能应对。辅导员需要熟练运用Python、R语言等爬虫技术,构建覆盖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数据采集机制;运用Word2vec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舆情文本的自动分词、关键词提取、情感倾向性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等工具,识别关键节点和传播路径,绘制完整的事件脉络图谱。这些都对辅导员的编程与建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纵向维度来看,随着舆情事件的起伏发展,辅导员需要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采取针对性策略,以应对不同挑战。例如,在舆情导向期,辅导员需要通过算法优化、流量引导等技术手段,占领舆论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导权。[3]而在舆情攻坚期,辅导员又需要通过数据可视化等方式,直观呈现说服性论据,通过虚拟现实、融媒体等沉浸式场景与受众形成共情,扭转舆论走向。可见,辅导员需要在不同舆情场景中灵活切换思维方式和话语策略。总之,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内生地交织着信息、数据、模型、算法等技术元素,外延地联结着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元学科,呈现出鲜明的复合型、技术型特征。

三、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现存问题

(一)舆情监控与分析技术欠缺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第一线工作者,在应对日益频发的网络舆情危机时,普遍存在着舆情监控与分析技术欠缺的问题。当前,大多数辅导员对于网络数据爬取、文本挖掘、语义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实际运用能力更是有限。以水军识别技术为例,面对网络水军通过批量注册账号、群控转发等手段制造和放大负面舆情的黑色产业链,辅导员往往缺乏基于账号异常行为规律、社交网络结构特征的甄别方法,难以及时识别并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再如在舆情要素提取方面,尽管当前已有基于潜在语义分析 (LSA)、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LDA)等主题模型的文本处理工具,但受限于专业背景,多数辅导员对于参数设置、模型调优等关键步骤把握不足,提取效果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对高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深入挖掘。[4]种种技术短板的存在,使得辅导员在舆情监测预警、溯源定位、研判决策等关键环节频频受挫,难以形成常态化、精细化、实时性的网络舆情管控合力。

(二)危机应对决策能力薄弱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传统的经验式、个人式决策方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瞬息万变的舆论场域。以谣言溯源为例,当校园重大负面事件发生并在网上迅速发酵时,辅导员往往难以快速判定谣言源头、传播路径和关键节点,难以精准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运用社会计算仿真、博弈论建模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应对策略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和情景模拟的能力。例如,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舆情演化仿真模型,可通过设置不同初始参数,模拟舆论场中多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博弈过程,预测不同决策所带来的动态反馈,进而辅助辅导员优化决策方案。但受限于专业壁垒和学科隔阂,诸多已然成熟的跨领域分析模型和应用工具尚未在辅导员实务中得到充分转化和应用。[5]此外,辅导员在风险评估、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三)危机沟通与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当前,面对负面事件频发、舆论极化加剧的网络语境,辅导员在把握受众心理、精准投放信息、巧妙设置议程等方面仍显能力不足。以话题包装为例,辅导员在设计引导性话题标签时,往往缺乏对潜在受众的精准画像和情感计算,难以选择最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调动最大范围的情感认同。TF-IDF、Word2Vec等文本挖掘工具虽可实现对海量舆情数据的倾向性判断和关键词提取,但在辅导员实务中的应用尚不普遍。在缺乏人机协同优化的情况下,辅导员的议题设置常常流于主观臆测,缺乏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在回应技巧方面,辅导员普遍对于迎合受众心理、把握时间窗口、选择恰当话语策略等环节的规律性认知不足。即便能够借助蒙特卡罗模拟、系统动力学等建模方法对若干应对方案进行测试评估,但在将定量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语言表达策略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可见,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背后,是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映射,既需要传播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滋养,也离不开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技术工具的赋能创新,还要辅之以长期在一线积累的经验教训。

四、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强化舆情监测与数据分析培训

针对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能力欠缺问题,亟须开展更精准化、实战化的专项培训。一方面,要聚焦数据获取与处理等技术层面,提高辅导员对网络爬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工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培训内容可涵盖Python、R语言等主流编程语言,结合实际网络舆情场景设计动手实践项目,引导辅导员掌握数据采集、清洗、挖掘、可视化等全流程操作技能。如在社交网络话题数据获取模块,可指导辅导员利用Selenium等网页解析和模拟登录技术,实现对微博、知乎等平台数据的自动抓取;在水军识别与甄别模块,可传授基于图嵌入、异常检测等算法的甄别模型构建方法,辅以真实数据集的案例演练,切实提升辅导员对虚假信息的甄别力。

另一方面,培训还应重点围绕舆情语义分析、传播路径溯源等业务场景,提炼固化一批从实践中总结的技术方案和分析思路,形成可复用、易推广的应用范式。以潜在语义分析为例,可针对主题提取、情感判别等任务,开发封装一批调参简单、场景适配性强的开箱即用模型,并配套形成从数据标注到结果解读的系统化操作指南,切实提高辅导员将定量分析结果应用到实践决策中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打通计算机、管理学、新闻传播等相关院系的学科壁垒,整合校内算法开发、流程优化、业务实践等各领域专业力量,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探索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的常态化培训、咨询与交流机制。

(二)优化应急决策模拟与实战演练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决策方面的能力不足,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系统化的专题训练和实战历练。要补齐这一短板,高校亟须在常态化培训和危机处置实务中,加强情景模拟与对抗演练的针对性设计。在培训环节,可借助多智能体建模、增强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发一批富有挑战性的舆情危机决策推演平台和算法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博弈情境和角色任务,让辅导员在虚拟舆论场中反复模拟决策制定、多方博弈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舆论生态和传播机理的理解和把握。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概念的兴起,虚实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或将为辅导员舆情应对能力的培养开辟新的赛道。未来,借助AR/VR等沉浸式交互技术,可为辅导员打造栩栩如生的校园舆情数字孪生系统,利用海量校园物联网数据,对师生行为、舆论态势进行实时映射,让辅导员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更直观、更精准的全局洞察。

在应急处置实战中,辅导员还应主动适应数据驱动决策的新范式,用新技术、新工具赋能危机应对的关键环节。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是建立 “数据中台+算法模型”的舆情监测预警和辅助决策系统,通过流数据架构、Hadoop等技术框架,对校内外多源数据进行规范化汇聚和治理加工,并在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果推断、对比学习等算法持续优化危机研判和策略选择模型,最终实现对舆情走势、用户情感等关键要素的实时监测,对各类应对预案的量化评估形成较为精准、实时、全面的辅助决策方案。这对辅导员来说,是一次由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迈进的思维革新,也是利用科技手段破解 “信息孤岛”困境、走向数据协同的关键一步。

(三)提升危机沟通与引导技巧培训

传统的经验式培训模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挑战。高校应积极引入新媒体传播、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技术,优化培训方案设计,创新培养模式,重点提升辅导员把握热点话题、精准用户画像、策略化投放信息等关键技能。在话题包装与议程设置环节,可充分运用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辅以当下流行的BERT、XLNet等预训练模型,让辅导员在海量舆情语料的基础上,洞察热点事件演化规律,把握网民情绪变化趋势,从而精准预判引导话题的潜在方向,优化拟定议题设置策略。

在受众分析与用户画像方面,可充分利用协同过滤、聚类分割等用户挖掘算法,对参与者的偏好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倾向等加以量化和细分,形成更立体、更精细的用户画像,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用户情感识别模型,可实时捕捉网民情绪波动,感知负面情绪聚集态势,为辅导员及时安抚情绪、疏导舆论提供决策依据。在优化信息投放策略时,可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刻画事件传播路径,圈定关键传播节点,结合蒙特卡罗模拟等仿真推演方法,测试评估不同引导策略的潜在效果,辅助辅导员制订更具实效性、精准性的信息投放和危机沟通方案。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搭建政校企媒多方参与的交流合作平台,引入知名公关公司危机管理专家、公安部门网警骨干、资深媒体从业者等,针对实战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案例教学,用鲜活的案例引导辅导员掌握分析研判规律、把控节奏力度的危机沟通要义,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战要领,在模拟演练中强化实操能力,不断推动辅导员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中驰骋自如、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生态,提升高校辅导员危机公关能力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的当务之急。高校应积极顺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理念、机制、路径等方面积极求变,破除学科壁垒,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为辅导员赋能培养提供持续动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辅导员舆情应对能力建设必将驶入崭新的赛道。唯其如此,方能切实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防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癸萍.危机传播管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4):7-10.

[2] 肖雨露.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网络舆情治理策略研究[J].图书馆界,2024(03):77-80.

[3] 游舒乔.网络舆情对报社编辑决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4(10):82-84.

[4] 盛丽君.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24(10):188-190.

[5] 李洪雄,杨元崇.危机管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0):25-29.

基金项目: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辅导员/班主任专项科研项目 (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类),课题名称:“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对于网络舆情处置案例的思考与探究”(课题编号:fdyzx202402)。

作者简介: 范文娟,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