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12-03李洋
摘要: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跨境电商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高校必须认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在跨境电商流程中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本文首先分析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指出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困境;最后在新文科精神的指引下,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路径,旨在更好地服务于 “一带一路”倡议。
关键词:新文科;“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在国家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新载体,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发展格局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大量需求,需要更多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与之匹配。同时,跨境电商这一新兴专业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 “一带一路”倡议,高校应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本文全面梳理了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在研究新文科理念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路径,旨在更好地应对跨境电商这一新经济模式,服务于 “一带一路”倡议。[1]
一、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背景
(一)新文科内涵
2018年8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以下简称 “四新”)的概念首次提出,旨在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召开,大力推进 “四新”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宣言》得以发表,新文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科专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以交叉融合赋能文科的自我更新和革命。[2]
新文科的提出者是美国希拉姆学院,该学院为了将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而提出了这一概念。新文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培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文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交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元素融入传统的文科课程中,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体系。新文科相关学科应结合自身优势,联合理工农医等学科,共同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营造高校学科建设新生态。只有实施学科融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避免与时代脱离形成 “学科孤岛”。[3]加快推动新文科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跨境电商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张。
2024年上半年,在纳入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出版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的63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与其贸易总额高达10377.79亿美元,去年上半年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整体上看,“一带一路”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带一路”出口已成为中国外贸的一个亮点。2024年上半年,“一带一路”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继续提升,达到34.8%,较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
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跨境电商出口;6月,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的 《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大力支持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发展;提升服务跨境电商企业能力,支持跨境电商企业 “借展出海”,加强跨境电商行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运营环境,不仅拓宽了国际市场准入,还激发了品牌 “出海”的热情。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跨境电商人才供不应求
据 《2019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高达450万,并以每年30%的速度不断增长;据 《202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八成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近四成有大规模招聘计划;同时,《2021外贸人才形势研究报告》显示,跨境电商运营处于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供给跟不上需求的阶段,竞争指数仅有13.7,是外贸核心岗位中竞争性最小、招聘薪资最高 (8 755元/月)的岗位。搭乘互联网及数字化大潮,人才价值增长潜力巨大,跨境电商运营无疑是当前外贸领域的蓝海职业,预期薪酬可观。
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同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重要机遇。据 《中国教育报》 “加快小语种跨境人才培养”报道,当前,通晓跨境电商业务、具备扎实小语种语言技能并了解对象国文化、习俗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二)基于行业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素质要求
一个成熟的跨境电商人才,需要掌握外语、电商、物流、外贸、供应链管理、金融支付、产品管理、营销推广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实属不易。在与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贸交易的过程中,跨境电商从业者除了要熟悉他们的语言外,还要精准把握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国情和消费习惯;除了了解速卖通、亚马逊、WISH等老牌跨境电商平台外,还要熟悉Lazada、Shopee等新兴跨境电商平台。[4]
一名合格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具备相关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有相关技能都必须以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基础;第二,具备国际物流与外贸实务操作技能。跨境电商运营过程中涉及的采购、运输、检验检疫、通关、结算、退税等环节,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外贸实际操作技能;第三,具备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校跨境电商专业还没有完成从传统电商到跨境电商的彻底转型,其培养的人才暂时无法迅速对接跨境电商零售业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下。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跨境电商专业刚刚起步,权威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跨境电商专业还在探索过程中。目前,跨境电商专业或是开设在传统的商学院或经管学院,或是开设在传统的外国语学院。在商学院,通常是在传统电子商务或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中加入跨境电商课程的模块。依托于外国语学院下的跨境电商专业,同样存在明显的弊端。多数学校在现有外语专业培养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入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写作、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等课程。仅仅通过增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培养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短缺
直到2019年,教育部才正式批准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但是,迅速翻红的跨境电商专业面临着师资配置薄弱的困境。新文科背景下,这一困境显得更为突出。现有师资多数具有外语或经贸的专业背景,各自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长期从事着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明显缺少跨境电商专业所需要的系统知识储备,跨境电商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对新兴跨境电商的专业本质、专业特色以及专业走向,都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这样的课堂讲授自然与行业对接不够,实务指导能力有限,教师队伍的总体能力结构与新文科视角下的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匹配。
(三)实践环节欠缺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受限于 “校园围墙”,学生跨境电商实践能力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跨境电商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理论与实战的紧密结合。如果校内理论课程无法有效结合实践环节,不能覆盖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及专业前沿动态,那么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践问题时,就必然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传统课堂的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虽然也试图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但终究属于模拟和仿真,无法真实还原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现有的实习实践环节,离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新文科背景下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基于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动态,在调研跨境电商的行业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之上,基于新文科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正处于探索之中。跨境电商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不能脱离行业导向,人才培养定位要根植于地方产业,满足地方外贸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打破学科壁垒,确定学科交叉定位
从 “学科分割”向 “交互融合”路径共生的培养模式转向,不仅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更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南京传媒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在前期深耕英语 (国际商务口译)专业的雄厚基础之上,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贯彻新文科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跨学科特色和实践特色,在整合文化管理学院与国际传播学院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跨文化管理与传播、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发挥学校小语种、影像剪辑等传媒优势,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懂传媒、会技术、熟贸易、擅管理、致力于数字商务和跨文化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视野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尝试打破 “学科孤岛”现象,跨越专业与知识界限,将前沿思想、创新理念、多元知识及实用方法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了对传统电子商务教育模式的革新与超越。
(二)推行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本专业尝试健全 “校内校外专业实践不断线、高年级分流输出相衔接、产教融合基地协同育人”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相互协同、相互扶持,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项目又恰好为学生的高效率学习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通过实施 “走出去”与 “请进来”策略,尝试构建课堂、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学院邀请具有丰富跨境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知名专家等走进课堂,分享第一手资料与实战经验;同时,学院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积极深入企业,完成各项实习实践项目。
(三)推行基于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设置
构建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除了传统的商科和经济学相关课程之外,以下课程和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点关注和补充。
第一,培养和提升跨境电商专业学生的外语和实际应用能力。跨境电商从业者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语言、沟通技巧、营销技巧、了解交流对象所在地的文化和政策是必备能力,因此,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公文写作、国际商务礼仪是必修课程。
第二,开设第二外语和相应国家的文化习俗选修课程。除了英语外,还有不少实用的小语种,如法语、日语、韩语等,第二外语的实用性很强,学生很有必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政策法律等知识。
第三,开设国际法律课程。跨境电商属于国际商业活动,需要遵守国际法律,在国际法的范畴下开展营销活动。目前,跨境电商涉及的相关国际法有 《国际商法》 《国际税法》 《涉外经济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 《国际商标法》等,其中,《国际税法》 《知识产权法》等是跨境电商从业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支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如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跨境电商专业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关注 “一带一路”沿线跨境电商动态的同时,需要深度解读新文科和新商科精神,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全国跨境电商师资能力提升研修班,聆听行业专家的精彩讲座,参与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跨境电商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同时,跨境电商教师还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跨境电商比赛,如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在实际指导中提升自我。此外,学校也应多途径从业内引入跨境电商企业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师资结构。
五、结束语
为应对跨境电商这一新经济模式,更好地服务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自然要承担起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确定学科交叉定位,如何制定基于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设置,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这些都需要高校从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改革。我们期待,在新文科精神的引导下,新的探索能够有效改善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有效强化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目前,本科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刚刚起步,如何在新文科的指引下带领学生完备跨境电商实际操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闫富雄,李宝礼,陈晨.新发展格局下基于需求导向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09): 88-92.
[2] 冯淑娟,阎亚军.“新文科”建设赋能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EB/OL].[2024-06-08]https://m.gmw.cn/baijia/2022-08/07/35937753.html.
[3] 张雷生.高校新文科建设:响鼓还需重锤敲[EB/OL].[2022-03-15].http://sscp.cssn.cn/xkpd/pl_20172/202203/t20220315_ 5398749.html.
[4] 张晓芸.“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2(04):155-157.
课题项目: 1.南京传媒学院202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一般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JG202326);
2.江苏高校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22SJYB0670)。
作者简介: 李洋,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实践、英美文化、跨境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