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4-12-03蒋军黄润州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日益凸显。本文指出 “一带一路”倡议为农林院校留学生国际化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并揭示了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 “一带一路”倡议的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路径,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

在 “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该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农林院校留学生作为未来农业和林业领域的潜在贡献者,其人才培养对于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为推动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以及加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与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理论基础

(一)“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一带一路”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倡议,旨在通过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等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共同繁荣。该倡议主要包括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侧重陆上基础设施建设,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侧重于海上贸易路线的拓展。[1]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平衡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农林院校留学生国际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农林院校留学生国际化教育是指在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针对留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农林院校留学教育应秉持开放、包容、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二,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农林院校留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融入国际视野,结合农林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旨在拓宽留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掌握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的能力,从而增强留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这表现为农林院校应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交流、科研项目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从而显著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农林院校留学生国际化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跨文化性是农林专业教育的主要核心。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跨文化沟通与理解,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间的交流与融合;第二,实践性是农林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应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地操作和实验学习,夯实理论知识体系框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多样性是农林国际化教育的主要特点。农林院校应针对留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2]第四,合作性是农林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农林院校留学生国际化教育需要国内外的高等院校、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等形式,共同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确保国际化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留学生规模与结构

近年来,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其结构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留学生群体主要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多个教育层次。尽管如此,留学生的国别分布、专业选择以及学历层次方面仍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农林院校在留学生招生策略和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促使相关高校针对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的优化调整。

(二)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现阶段,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课程设置呈现对国内课程体系过分依赖,而忽视了留学生特定的需求和国际化教育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定制化设计,国际化课程内容不足,对满足留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需求提出了挑战。尽管有些院校已开始尝试引入国际课程元素,但从整体上看,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国际视角的融入程度不够,未能充分体现农林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林院校主要依赖讲授式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虽然部分课程尝试引入了案例教学、随堂讨论等互动方式,但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广泛,整体教学仍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和交流性。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留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留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农林院校虽然为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实习机会,但由于资源分配限制和语言沟通障碍,导致留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不足,影响了实践效果。此外,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国际化背景,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导致留学生难以通过实践环节有效提升专业技能。这表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均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三)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方面,部分农林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校未能准确把握 “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也未充分考虑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应用的脱节。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国农林院校现有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未能充分展现农林专业的特色和对国际化教育的响应。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导致知识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程度不足,不利于留学生构建稳定的知识体系,影响留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教育质量。

3.教育资源分配不充足

在留学生教育领域,部分院校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这种状况限制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的实现,导致留学生难以获得满意的教育体验和学术支持。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明确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意味着农林院校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和推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林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3]。这些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以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林科技交流与合作。

2.满足个性化发展

在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尊重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留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育效果,同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个性化的培养,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脱颖而出。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1.强化跨文化交流

鉴于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课程体系优化应着重强化跨文化交流。课程设计应鼓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互动和对话,通过比较学习、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有效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课程内容应包含国际视角下的农林发展主题,将留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转化为教育资源,助力留学生构建全球化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加深留学生对农林领域的深刻理解,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林人才奠定坚实基础。[3]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在农林专业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课程体系应当深度融合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让留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加强与农林产业界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为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这些平台能够让留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锻炼,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农林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增强了留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入 “产学研”一体化

在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一体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策略。这一模式强调将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实现学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有效对接。然而,当前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留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4]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推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教研基地、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让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到农林产业的实际工作中,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大力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拓宽国际视野和交流的机会。这包括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计划、参与国际会议等,旨在提升留学生的国际竞争力。[5]然而,现有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尚存在广度和深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农林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国际合作模式。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大数据分析等,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培养成效。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为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更精准地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教学相长,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为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完善教育保障措施

1.拓展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农林院校亟须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改善教学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以及促进科研和创新学术活动的开展。当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科研条件相对落后。因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成为完善留学生教育保障措施的关键。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可以有效提升农林院校的教育水平,为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而推动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农林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素质高、教研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为此,可以通过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以充实和提升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进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增强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潜能,促进其专业成长。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从而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的深入分析,针对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提升我国农林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农林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国农林院校留学生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薛力,张靖昆.“一带一路”十周年:缘起、现实与应对[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06):1-24+152.

[2] 郑庆华.打造 “不设天花板”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27-29.

[3] 王希勤,阎琨,江宇辉.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融通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11-20.

[4] 齐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2018(10):112-113.

[5] 马维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7):157-160.

基金项目: 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 “一流学科背景下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SJG186);

2.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 ‘人造板工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编号:2022C09);

3.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木材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 (项目编号:PPZY2015A062)。

作者简介: 蒋军 (通讯作者),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林业工程;

黄润州,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林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