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报道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
2024-12-03张峨僮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一带一路”十周年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其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分别从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外交形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归纳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形象;“一带一路”;《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舆论场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 《发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在此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这一构想是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体现,在 “一带一路”构想持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合作国家的一致好评,到2023年,“一带一路”已经经历了十年之久。作为中国对外宣传重要喉舌之一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自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持续对 “一带一路”进行报道,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研究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关于 “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好中国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对外宣传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家形象”概念的正式提出和系统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期。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是媒体策略对国家形象的塑造。[1]余红、王昆认为,国家形象的概念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中的国家形象概念属于自我本位,是本国对国家形象进行的自主建构,也可看作国家形象的 “自塑”;第二个维度中的国家形象属于他者本位,以受众为形象建构的主体,也可称之为 “他塑”;第三个维度则是在时间轴上对国家形象的含义进行了延伸。[2]总之,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容分析法能够客观、系统、定量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传播学家McQuail认为,传播学的量化分析方法是一种系统化的研究工具,用于测量和分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内容、受众反应和传播效果。他认为,量化分析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并提供广泛的可推广性。对于研究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内容分析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报道的总体概况及倾向性,因此,本文决定采用内容分析这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以 “一带一路”为关键词,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出有效篇数为200篇,选取样本后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量化分析。本文运用了KH·Coder的文本量化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报道整体概况、高频词汇等的文本分析,对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与 “一带一路”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解读。
三、研究结果
(一)报道数量分析
2023年是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十周年,相较于2022年 (99篇)、2021年 (91篇),样本数明显增多。《人民日报》海外版从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计报道 “一带一路”相关内容200篇。如图1所示,2023年前6个月的报道数量存在波动,从6月到10月逐月增多,10月达到峰值,当月报道数量为40篇。由于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先后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因此,10月报道数量达到了峰值。这一时期,过去十年来 “一带一路”相关会议类报道、领导人讲话等报道内容较多,同时,头版头条和本报记者报道数量偏多。例如,10月11日,题为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10月13日题为 《我们走的是共赢之路》、10月19日题为 《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0月23日题为 《共建 “一带一路”共享发展繁荣》的报道都对 “一带一路”十周年的高峰论坛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等进行了集中报道。这说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 “一带一路”十周年的大事件关注度较高,也是中国对外宣传 “一带一路”的 “主力军”。
(二)高频词汇分析
通过KH·Coder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后,总结分析出前50位高频词汇。整理前50位有效高频词汇可发现,政治类词汇占10%、经济类词汇占40%、文化类词汇占4%、外交类词汇占14%。可见,报道主题主要是以经济类报道偏多,其次是政治外交类,文化类相关报道最少。
“中国”“国家”“合作”“发展”四个高频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千次以上。“一带一路”从一个在国家层级出发的合作倡议,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更注重的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和发展。“项目”“经济”“企业”等经济类高频词汇也出现在前十位中,在报道相关性上经济类报道偏多,可以看出,经济类的合作交流是 “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机制。“国际”“全球”“非洲”“中亚”“海外”等高频词的出现,表明 “一带一路”是时刻与世界接轨的。在与全球多个国家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也是 “一带一路”的初衷与使命。虽然文化相关词汇整体中占比较小,但 “文化”一词以383次的出现频率进入前20位,说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这表明,中国在推进经济和外交的同时,也在努力通过文化交流,增强全球软实力,文化交流传播也是 “一带一路”的重要任务之一。综上所述,各个领域高频词汇的出现,能够看出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 “一带一路”十周年相关报道的倾向性,也对其建构的国家形象提供一定参考。
四、《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分析
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的要素包括 “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并将其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文化形象、外交形象、军事形象、人民形象七个维度。[2]本文从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和外交形象四个维度出发,探讨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 “一带一路”十周年新闻报道所建构的国家形象。
(一)政治形象
“一带一路”是展现中国大国形象的舞台。例如,在 《共创高质量的未来》一文中,塞尔维亚驻华大使斯特法诺维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倡议为塞尔维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铁路的建成,不仅缩短了两城之间的通行时间,还极大地促进了塞尔维亚的经济增长。这一事例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的领导力,强化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形象突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感和推动国际合作的坚定立场,展示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建构了一个有责任感、有领导能力的中国形象。
(二)经济形象
“一带一路”十年进程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合作,在这一方面,中国也交出了十年的好成绩。例如,《保险护航,让企业出海吃下定心丸》指出,尼日利亚的莱基港是中国首个完整的港口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莱基港的成功运营不仅提升了尼日利亚的集装箱吞吐量,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技术能力,凸显了中国经济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与支持。通过相关报道,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合作性,以及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塑造了一个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经济体形象。不只是尼日利亚的莱基港,塞尔维亚的匈塞铁路、中乌姆巴莱工业园等中国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蓬勃发展,造福当地民众。《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报道中国在 “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的经济成就,建构了一个强劲且全球影响力显著的中国经济形象。
(三)文化形象
“一带一路”不断深入的十年间,中国与世界不只有政治经济上的合作,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也在不断融入世界。例如,在文章 《“文学丝路”碰撞出绚丽火花》中,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汉学系的罗季奥诺夫教授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学,通过翻译和编辑中国现当代小说,促进了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文化输出活动,中国被塑造成一个文化自信、包容开放的国家,强化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报道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交流,建构了一个自信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形象。
(四)外交形象
“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展现外交形象的重要渠道。例如,《搭上 “一带一路”快车,我们干劲十足》一文中提到,中乌姆巴莱工业园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乌干达的工业化进程,还通过本土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该项目体现了中国在非洲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展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凸显了中国通过务实的外交策略和项目合作,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展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合作伙伴的形象。这种外交形象反映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展示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共赢合作的外交形象。
五、《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
(一)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在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加上域外国家干涉,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仍然任重道远。《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大量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合作项目,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详细描述中国在非洲、中东欧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塞尔维亚的匈塞铁路、尼日利亚的莱基港等,强调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还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凸显了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进而强化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
(二)突出中国的政治责任与全球领导力
在政治层面,《人民日报》海外版利用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和领导地位。通过报道中国与各国签署合作协议、共建 “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等,展示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和维护国际秩序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通过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展现了中国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政治形象。
(三)强调中国的外交智慧与合作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中,强调中国与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通过展示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报道传递了中国的合作精神和外交智慧。这种多边合作方式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合作共赢的大国形象,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各国的外交关系,增强了中国作为全球伙伴的可信赖性。
(四)弘扬中国文化与增强软实力
跨文化传播并非同质化、均质化的符号传递,不是让 “他者”与 “自我”文化相同,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认同。[3]除了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建构,《人民日报》海外版还通过 “一带一路”倡议来弘扬中国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通过报道对中国文化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特别是孔子学院的推广、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等,强化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也通过文化认同的增强,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的中国国家形象。从经济、政治、外交到文化,各个层面的报道都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影响力的全球大国形象。
六、结束语
在对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 “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经济合作、政治责任、文化传播和外交智慧等多维度内容,成功塑造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形象。这些报道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也凸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和文化影响力。
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应继续深化这一形象建构。一方面,继续通过成功的经济合作项目展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报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如何扮演领导角色,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实际行动。此外,应加强文化交流的报道,展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通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报道,展示中国在全球各领域的贡献和成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继续在国际舆论场上发挥关键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建构更加鲜明和正面的国家形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深入理解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也将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2007(03):
5-10.
[2] 张昆.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3] 林阿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为例[J].视听,2020(01):47-48.
基金项目: 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黑龙江省边境少数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类后期资助项目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遗”的智媒体传播与保护研究》 项目编号:145409810。
作者简介: 张峨僮,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