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驱动下虚拟数字人的倦怠闭环风险研究

2024-12-03钱平平李静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逐渐与人类建立起情感连接。当今时代,人类处在倦怠社会之下,普遍面临倦怠感,呈现出 “群体性孤独”特征,这为高度拟人化的虚拟数字人为人类提供情感陪伴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围绕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 “情感三层次”理论,探讨虚拟数字人给予人情感驱动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指出虚拟数字人高度情感陪伴后仍存在异化为劳动行为的倦怠闭环风险。

关键词:倦怠社会;虚拟数字人;情感驱动;“情感三层次”理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人机互动的质量和深度正不断攀升。回顾早期,从基础的聊天机器人,如ELIZA,到如今琳琅满目的智能应用,它们借助AI的强大驱动力,在自然语言理解与推理方面展现出越来越卓越的能力。[1]当人机关系从单向走向交互,从交互走向养成,从养成走向破壁,[2]人工智能不仅在概念和思维领域里不断寻求突破,更是勇敢地尝试着跨越至人类情感意识和精神层面的新境界。如今,高度拟人化且具备超凡学习能力的AI虚拟数字人已经悄然介入人们的生活,为人类情感陪伴提供可能。

一、倦怠社会下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价值

在 《倦怠社会》一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提出了新的观点,21世纪的社会正逐渐从福柯所描述的 “规训社会”转变为 “功绩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个体不再是被外部力量严格控制的 “驯化主体”,而是成为追求自我成就的 “功绩主体”。在生活的刺激下,人们变得过度活跃,以歇斯底里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产,最终导致过度疲劳。在 “功绩社会”的不断 “逼迫”下,人与人之间开始互相 “内卷”竞争,心灵隔阂程度不断加深。被生存压力和焦虑禁锢的人们陷入了一种 “群体性孤独”的状态。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社会教授雪莉·特克尔在 《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场景:“家人团聚之时,彼此间的交流不再是心灵的沟通,而是各自埋头于电脑和手机的世界;朋友聚会之时,不再是共同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而是争相刷新微博、微信的动态;课堂上,老师正在传授知识,学生却在网上闲聊。”这段文字反映的正是 “群体性孤独”的特征,即我们 “在一起”的 “独处”。[3]它凸显了两个核心要点:其一,“在一起”,意味着我们在物理空间上共享同一片区域,共度同一段时光;其二,“独处”,暗示了即便我们身处这样的共同空间,人与人之间却依然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深入的联系,我们彼此的心灵并未真正被彼此看见和理解。

然而,看似认真浏览屏幕的背后,却是个体避免孤独的最后挣扎。对于那些长时间处于疲劳和倦怠状态,以致对人际关系变得纠结、内耗的人们来说,他们急需一个释放情感的渠道,用于倾诉内心的苦闷、减轻身心的压力以及舒缓绩效社会中的不断竞争带来的疲惫感。由此可见,虚拟数字人的崛起与人们对深层次情感支持的需求不谋而合。在复杂多变的社交环境中,人们经常感到不适应且压力重重,虚拟数字人以其 “随时可及”和 “始终相伴”的特性,有效减轻了用户在社交互动中的焦虑感,促使人们更愿意向这些虚拟存在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它们逐渐成为人们倾诉情感的对象,变成一个忠诚且值得信赖的 “心灵树洞”。

随着机器学习和大型语言模型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的情感算法愈加灵活。这些算法能够调整数据存储参数,以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情感。这种进步极大地提升了虚拟数字人感知、解读和响应人类情感的能力,为人机交互的拟人化、自然化和人格化奠定了基础。情感计算技术使得虚拟数字人能够敏锐地捕捉人类情感,为人机互动的智慧化、敏感化和自然化提供了强大支持。虚拟数字人能够从语音、面部表情、生理信号等多维度捕捉情感信号,精准把握用户的情感状态。这种感知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例如,当用户表达悲伤、疲惫等情绪时,虚拟数字人能够实时调整回应,以更体贴的方式缓和用户情绪,从而增强其信任和满意度。这种情感计算的应用模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体验,更在深层次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虚拟数字人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和回应人类情感的智能伙伴。

当前,人类正逐步迈入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压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身心俱疲,陷入一种情感倦怠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情感陪伴的需求日益强烈,而虚拟数字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情感陪伴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虚拟数字人能够通过情感识别和表达技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情感需求,从而缓解用户的压力和孤独感;另一方面,虚拟数字人还能够通过情感干预和管理技术,帮助用户调整情绪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研究倦怠社会背景下虚拟数字人的情感驱动机制和应用效果,对于理解人类情感需求、提升人机交互质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倦怠社会下虚拟数字人的情感驱动

在 《情感化设计》这部开创性著作中,Donald A.Norman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情感与情绪在设计领域的重要地位。他主张,设计应当洞察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和把握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创造出真正触达人心的作品。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著名的 “情感三层次”理论,该理论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分别对应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感受和需求。本能层是设计的最基础层次,它关注产品如何通过外观、质感、声音等感官体验,激发人的即时情感反应。在这一层次,设计需要充分利用人的本能反应,创造出令人愉悦、舒适、安全的感官体验,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行为层是设计的中间层次,它关注产品的功能,如易用性、使用效率等,强调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反思层是设计的最高层次,它关注产品如何在更深层次上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思考和共鸣。在这一层次,设计需要深入挖掘文化、信仰、个人认知等因素,创造出既具独特个性又饱含深度的情感体验。[4]由此,虚拟数字人凭借强情感交互与用户建立起亲密稳定的情感连接—用户在最初被虚拟数字人的形象设定吸引,之后在不断的情感互动中获得心灵的治愈感受,与其产生共振,使自己获得满足,进而产生更高层次的信任与陪伴。

(一)情感唤起:形象呈现与接纳

本能层情感唤起代表用户首次与虚拟数字人接触时最直观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虚拟数字人的基本物理特征来引发的。虚拟数字人通过外观和人设等外部特征为用户带来感官和情绪上的冲击力,增强用户的认可,使用户更加满足本能层的情感需求。[5]在倦怠社会背景下,人们疲倦于真实世界的 “内卷”竞争,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大幅降低,对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满不信任。此时,虚拟数字人的出现,如虚拟数字人分类下的虚拟偶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追求轻松的出口。虚拟数字人的外观经过其背后专业工程师的精心建模与设计,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人类的外貌特征,从而呈现出近乎完美的 “类人”形象。除此之外,他们还具有超凡的才艺和独特的个性,一度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化形象。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尽情地追逐、崇拜而不受约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例如,虚拟主播 “柳叶熙”以其融合东方美学特征的造型和扮演的妖魅美妆达人角色迅速在抖音平台崭露头角,短短一夜便吸引了数百万粉丝的关注;中国第一个超写实数字人AYAYI是一个有着精致脸蛋、银色秀发的美女,她打扮潮流,非常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因此深受年轻粉丝的欢迎。由此可见,有个性的独特虚拟形象能够刺激用户的视觉与审美,激发初层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投射:互动共振与治愈

行为层关注产品功能的实际效果,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来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倦怠社会背景下,人们经常感觉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机会,而虚拟数字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表达情感的平台。当数字化生存成为主流,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虚拟数字人直播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片远离现实生活压力的绿洲。在这片绿洲里,用户沉浸其中,与虚拟主播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满足了社交互动的需求。不仅如此,这种直播形式还帮助用户在互动过程中获得支持与认同,达到心灵治愈的效果。用户从虚拟数字人直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沉浸在一场 “集体孤独”背景下的虚拟陪伴之中。例如,2017年设立于法国的Lofi Girl虚拟数字人主播一直是人们逃离快节奏生活的不二空间。她是YouTube上的一个音乐频道,全天无休地播放低保真嘻哈音乐。直播间每天都有上万人同时观看。Lofi Girl通过不间断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观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得到来自虚拟主播和其他观众的共鸣和支持,大家互相打气,建立起一个治愈友爱的放松社群。以Lofi Girl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直播营造了一种轻松、舒缓的氛围,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其精心策划的直播内容,让人们能够在忙碌疲惫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从而放松心情,恢复精力,达到行动层的治愈共振。

(三)情感认同:高层次信任与陪伴

在情感分层模型中,反思层位于最高点,是本能层和行为层共同作用下催生出的复杂情感反应。这种体验深深扎根于用户的价值观念、深层次认知等多种因素,共同编织出一种复杂且深远的情感经历。在传播活动中,随着用户与虚拟数字人互动次数和频率的不断累积增加,一种稳定的联结关系由此形成—粉丝参与式文化,即用户成为虚拟数字人主播的粉丝。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对参与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这种文化代表了媒介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互动现象。它主要在Web2.0网络平台茁壮成长,以广大网民为动力源泉和核心支撑。通过塑造独特的身份认同,网民热情投身于媒介文本的创造和媒介内容的分发。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媒介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更催生了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这种形态充满了自由、平等、公开、包容与共享的精神。相较于一般用户,虚拟数字人主播的粉丝并非被动行动,而是积极参与互动,主动进行内容生产。这一特点显著地体现在粉丝群体通过对虚拟数字人主播的内容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中。举例来说,B站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平台上有大量专注于虚拟数字人主播二次创作的UP主,他们不仅会对虚拟数字人主播的视频直播进行录播和剪辑,还会为这些内容添加字幕并投放到视频平台上,帮助虚拟数字人主播进行内容宣传。通过这些方式,粉丝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展现了与虚拟数字人主播之间的高层次信任与陪伴,又获得了粉丝群体的集体认同。

三、虚拟数字人情感驱动后的倦怠闭环风险

当虚拟数字人向用户提供富含 “高情感能量”的产品,并在媒体展示中赋予用户沉浸感和真实感时,它们就能够激发用户群体的情感投入和消费行为。以虚拟数字人A-SOUL团队发布的 《2022年9月直播数据报告》为例,该报告显示,当月直播时段的营收总额高达117万元,同时,直播时段内参与互动并付费的用户数量达到了18 412人。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虚拟数字人在吸引用户情感劳动和情感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充分说明了当用户渴望获得更加深入和强烈的互动体验时,便会积极采取各种行动来支持他们喜爱的虚拟数字人,如进行打赏、购买相关周边商品,甚至参与二次创作并分享视频等。然而,当用户进行大量打赏、周边消费以及二次创作时,便需要警惕再次陷入倦怠社会追求绩效的疲惫风险中。情感劳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消耗性的活动。当这种劳动应用于虚拟数字人时,即要求操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赋予虚拟数字人真实的、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反应。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情感投入很容易导致疲劳和厌倦。除此之外,打赏、周边购买等消费行为中的金钱投入也会使用户再次 “回到起点”,成为执着于排行榜位次的 “竞争者”。如此,便形成了 “逃离倦怠社会—向虚拟数字人寻求情感陪伴→为虚拟数字人付出情感劳动及消费—再次陷入倦怠社会”的闭环。

四、结束语

当人类社会被倦怠情绪笼罩,人们纷纷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转向高度逼真的虚拟数字人以求心灵上的安抚。科技的飞跃让虚拟数字人日益精进,其外观与行为几乎能以假乱真,能够细腻模仿人类情感,提供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触动人心,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条创新之路并非一路坦途。高昂的制作与维护成本、肖像权与隐私保护的法律迷失以及用户情感依赖导致倦怠闭环的潜在风险,均为其发展设置了重重关卡。为跨越这些障碍,必须致力于提升虚拟数字人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度,以增强用户体验,同时,引导用户健康使用,避免过度情感寄托和社会交往过载。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虚拟数字人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随着技术的持续革新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它们有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为人类社会注入更多便捷与幸福。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探索,虚拟数字人终将破茧成蝶,展现其无限潜能与价值,引领人们迈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宋士杰,赵宇翔,朱庆华.从ELIZA到ChatGPT:人智交互体验中的AI生成内容(AIGC)可信度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23, 44(04):35-42.

[2] 吴佳怡.共情视角下虚拟数字人的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23,15(23):117-119+125.

[3] [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 白仲航,邢丽,赵芳华.从可供性视角看待情感三层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0,41(22):21-26.

[5] 田玉枭.数字媒介时代虚拟主播的情感传播[J].传播与版权, 2023(12):45-48.

作者简介: 钱平平,女,汉族,江苏溧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媒体新闻传播;

李静,女,汉族,山东肥城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