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疽的证治

2024-12-03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冯文杰付建利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11期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与脉痹相关的脱疽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脱疽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正虚候(热毒伤阴证、气血两虚证),邪实候(寒湿阻络证、湿热毒盛证),瘀血候(血脉瘀阻证)等。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脱疽;脉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中医药证治

脱疽,又称脱骨疽,是指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足趾,也可见于手指,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早期多属于中医内科“痹病”之“脉痹”范畴。有些脉痹可出现脱疽,则属于中医外科“痈疽”范畴[1]。本文论述的脱疽多属于“脉痹”范畴,是以表现特征而命名的,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脱疽”这一名称,其症状描述同《灵枢·痈疽》中的脱痈,记载都不够详细,直至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一书中,对脱疽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等记载才较详备。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称脱骨疽,并提出用温药治之。《马培之外科医案》提出了寒冷因素导致脱疽。陈实功和马培之对脱疽的描述很似西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期和后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将病变发生在大拇趾的称为脱疽,发于其他四趾的叫敦疽,其说“惟大指为脱疽,其余足指患之则为敦疽”。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及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可出现脱疽表现。

1 病因病机

脱疽多为气血亏虚,感受寒湿毒邪,邪毒痰瘀壅滞脉络而成。

1.1 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脉络痹阻,而致脱疽。如明代薛己《外科枢要》曰:“足趾患之,肿焮痛赤,此三阳经虚,而外邪所乘也。”《外科正宗》曰:“冬月严寒,主使赤脚,……次日十指俱紫。”

1.2 湿热毒蕴 嗜食膏粱厚味,或服丹石补药,湿热毒蕴,热毒下注,而致本病。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曰:“是足之大指次指,或足溃而脱,故名脱疽,是脾经积毒下注而然。”《外科大成》曰:“脱疽……由膏粱之变及丹石热药之所致,此毒积于骨髓。”

1.3 正气亏虚 气血亏虚,不能充养四肢;或病久阴血亏虚,肢末筋骨无以供养;或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皮肉枯槁,坏死脱落。如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曰:“脚疽之生,正气血之亏,不能周到之故。”

1.4 痰瘀外伤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而致本病;或外伤血瘀,或痰瘀互结,脉络痹阻,无血供养,而致坏死脱落。如《外科枢要》曰:“脱疽……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伤而致者。”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4]。即虚(气血阴亏虚)、邪(寒、湿、热、毒等)、瘀(痰瘀气滞)。其基本病机为脉络痹阻、肢节失养。其病位主要在下肢末梢指节,涉及肝、脾、肾等脏腑。本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晚期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实以寒湿、热毒、瘀血为主,虚以气血亏虚为主。总之,本病的发生,由于内外的综合因素,引起脏腑之间的失调,经络发生闭塞,气血运行受到扰乱,是发病的基本原理。

2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男性,尤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下肢末端发病多见,初起时趾(指)怕冷、麻木、步履不便,继则疼痛剧烈,日久紫黑腐烂不愈,可使趾(指)部骨节脱落。可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诊断要点。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寒热:寒证多以肢端皮色青紫或苍白、麻木、恶寒为主;热证多以肢端皮肤红肿或潮红、发热为主。脱疽的治疗应以活血通脉为原则,实证以祛邪通脉为主,虚证以扶正通脉为主,严重者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阻络证 患趾(指)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小腿酸胀,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以患趾(指)肤色苍白冰凉,喜暖怕冷,遇冷痛剧,间歇性跛行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严寒涉水,寒湿下受,经脉阻络,痹阻不通,故见患趾(指)麻木疼痛,怕冷苍白,趺阳脉减弱或消失;寒湿均为阴邪,寒性凝滞,湿性重着,寒湿为患,故见遇冷痛剧,下肢酸胀;苔白腻,脉沉细均为寒湿阻络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独活15 g、桑寄生15 g、牛膝18 g、防风10 g、秦艽15 g、杜仲10 g、细辛6 g、桂心10 g、生地黄15 g、当归10 g、人参10 g、白芍15 g、云苓15 g、川芎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

方用杜仲、细辛、桂心、防风、生姜温经散寒;独活、秦艽、桑寄生、云苓祛风除湿通络;牛膝、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活血通络止痛;人参、炙甘草补气养血和营。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和营活血之效。局部凉甚者,加干姜、制川乌温阳散寒;疼痛甚者,加红花、乌药;肿胀甚者,加木瓜、炒薏苡仁。

3.1.2 湿热毒盛证 患肢剧痛,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喜凉怕热;创面肉色不鲜,溃破腐烂,浸润蔓延,气秽,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以患肢剧痛,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日轻夜重,喜凉怕热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遇热郁,痹阻经脉,气血不通,瘀毒痹阻,不通则痛,故见患肢剧痛,局部皮色紫暗、肿胀,喜凉怕热;热盛于内,故见发热;热毒肉腐,湿浊流注,故见创面肉色不鲜,溃破腐烂,气秽,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舌红苔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解毒。

方药:茵陈赤小豆汤(经验方)加减。茵陈10 g、赤小豆10 g、薏苡仁15 g、鸡血藤15 g、苍术15 g、金银花15 g、防己15 g、牛膝15 g、黄柏10 g、忍冬藤15 g、苦参10 g、赤芍15 g、泽泻10 g。

方用茵陈、金银花、忍冬藤、黄柏、苦参清热解毒祛湿;赤小豆、泽泻、防己利水胜湿;薏苡仁、苍术健脾利湿;鸡血藤、赤芍活血通络;牛膝引药直达病所。全方共奏清热祛湿、活血解毒之功。若热毒甚者,金银花加量,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溃后伴有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伴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

3.2 正虚候

3.2.1 热毒伤阴证 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趾(指)甲增厚变形,毫毛脱落,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以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趾(指)甲增厚变形,毫毛脱落,皮肤干燥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趾(指)多呈干性坏疽;热毒伤阴,津液耗伤,则毫毛脱落,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趾(指)甲增厚变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热毒伤阴之象。

治法:和营活血,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解毒济生汤(《外科正宗》)或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加减。金银花30 g、玄参30 g、当归15 g、赤芍15 g、牡丹皮12 g、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15 g、黄连6 g、石斛12 g、生地黄15 g、生甘草10 g。

方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连、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玄参、生地黄、石斛养阴;当归、赤芍、牡丹皮、生地黄和营活血。全方共奏和营活血、养阴清热解毒之功。若壮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栀子清热生津;局部红肿、热痛或脓液稠厚较多者,加板兰根、菊花等清热解毒;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止痛;阴亏明显sKGd4Dqg8ZSQGgMO+mYRjw==者,生地黄加量,加玄参、麦冬。

3.2.2 气血两虚证 足趾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神倦乏力,面黄消瘦;舌淡胖,脉细弱。以足趾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神倦乏力,面黄消瘦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病久耗伤气血,四末不能濡养,故见足趾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不鲜;气血亏虚,故见神倦乏力,面黄消瘦;舌质淡胖、脉细弱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黄芪30 g、人参15 g、茯苓15 g、白术12 g、当归12 g、熟地黄30 g、白芍15 g、肉桂6 g、远志9 g、陈皮9 g、炙甘草10 g、生姜5片、大枣6枚。

方用人参、黄芪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活血;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益气;肉桂温阳。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活血之功。若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养血安神;纳呆、腹胀者,加木香、砂仁理气健脾;兼肾阴虚,头晕者,加山萸肉、菟丝子等滋阴益肾;血虚明显者,加仙鹤草、制何首乌、卷柏养血补血。

3.3 瘀血候 血脉瘀阻证:患趾(指)瘀胀疼痛加重,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红斑、结节或硬索,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疼痛夜不能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以患趾(指)瘀胀疼痛加重,小腿可有红斑、结节或硬索,趺阳脉消失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外受寒湿致外伤,气血瘀阻,经脉痹阻不通,故见患趾(指)瘀胀疼痛,重着,行走困难,疼痛加重,趺阳脉消失;瘀血阻滞肌肤血脉,故见皮肤色泽暗红,小腿可见红斑、结节、硬索;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均为血脉瘀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生地黄12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威灵仙10 g、秦艽10 g、鸡血藤10 g、防风10 g、徐长卿12 g、桑枝10 g。

方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通络止痛;防风、桑枝、威灵仙、徐长卿等祛风除湿,宣通经络。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若挟痰者,加白芥子、制南星;痛甚者,加姜黄、丹参、醋延胡索;夜间疼痛甚者,加首乌藤、红花。

4 其他疗法

4.1 针灸疗法

4.1.1 毫针 ①辨证取穴。寒湿证: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下巨墟、太渊、上巨墟。血瘀证:列缺、尺泽、膈俞、上巨墟、下巨墟。热毒证:太溪、复溜、列缺、尺泽、鱼际、阴陵泉。气血两虚证:列缺、尺泽、阴陵泉、足三里、上巨墟、鱼际。肾虚证:膻中、膈俞、三阴交、尺泽、太溪。方法:实证泻之,虚证补之,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②分期取穴。早期:内关、太渊、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中期:神门,余下穴同上。晚期:冲阳、太溪,余下穴同上。方法:早期施补并灸之;中期施泻法,并加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晚期在溃破处周围施灸法,2 d 1次。③邻近取穴。下肢取环跳、三阴交透绝骨、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解溪;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④对症取穴。下肢主穴:环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血海、脉根、阴包。配穴:病变在拇趾加阴陵泉、地机,2~3趾加足三里、丰隆,4趾加阳陵泉、悬钟,5趾加承山、昆仑,足底加太溪。上肢主穴:曲池、郄门。配穴:病变在拇、食指加手三里,中指加内关,小指加通里,无名指加外关,前臂及手掌加大陵。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

4.1.2 灸法 患肢踝关节周围穴,如复溜、太溪、中封、商丘、昆仑、光明、丘墟、照海、申脉,或用血海、肾俞、委中、承筋。方法:艾卷点燃灸,每次灸至舒适感为度,每日2~4次。

4.1.3 耳针 内分泌、皮质下、手足敏感点。方法:针刺后留针20~30 min,隔日1次。

4.1.4 头针 感觉区、血管舒张区。方法:患肢与健肢交叉针刺,留针30~60 min,每日1次。

4.1.5 粗针 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阳、命门。配穴:病变以大拇趾为重配足三里、伏兔、解溪,病变以二趾为重配足三里、曲泉、太冲,病变以四趾为重配环跳、阳陵泉、悬钟,病变以小趾为重配殷门、承山、昆仑。方法: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阳,均用125 mm长,1.0 mm粗的针刺之,留针5 h;命门拔火罐;其余穴施泻法不留针,3 d 1次。

4.1.6 穴位注射 足三里、三阴交。方法:采用中麻2号(洋金花、生草乌、川芎、当归)1~

3 mL,氯丙嗪25~50 mg,交替取一穴,针刺得气后缓慢推注。适用于患肢剧烈疼痛。若患肢血运障碍明显时,以取健侧肢体为好,剧痛缓解后停用。

4.1.7 穴位磁疗 取患肢太冲、解溪、公孙、丘墟。方法:每穴用钐钴金静磁片敷贴,每日移动1次贴敷静磁片。

4.2 单验方

4.2.1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金银花30 g、玄参20 g、当归15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3次。治本病湿热痹阻证。

4.2.2 四虫丸(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蜈蚣、全蝎、地龙、蛰虫各等份。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6 g。治本病血脉瘀阻证。

4.2.3 顾步汤 黄芪、人参、石斛、当归、金银花、牛膝、菊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水煎服。适用于本病血瘀兼气虚证。

4.2.4 其他 ①毛冬青片剂,每日3次,每次5片;或毛冬青针剂,每日1~2次,每次2~4 mL注射。②金头蜈蚣若干,焙干黄,研细末,每日2~3次,每次3 g,有良好的止痛作用。③象牙屑若干,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 g,有促进朽骨分离的作用。

4.3 食疗方

4.3.1 白花丹参酒(《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气血瘀滞型脉管炎。白花丹参50 g、白酒500 mL。将白花丹参晒干,切碎成粗末,入净瓶中,白酒浸泡,密封15 d后,即可开启取用。每日3次,每次饮服30 mL。

4.3.2 脉管炎酒(《中药制剂汇编》) 通经,舒筋,活血。适用于脉管炎偏于虚寒型。爬山猴350 g、白酒1000 mL。将爬山猴加工研成细粉,用白酒湿润后,置容器内,加入白酒,按冷浸法浸渍7 d后即可。每次15 mL,每日3次,口服。爬山猴,又名爬地龙、野海棠,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海棠的全草及根茎。味涩微酸,性温,功在通经,舒筋,活血,治疗跌打损伤,消伤肿,逐瘀血。

4.3.3 祛寒通络酒(《长寿补酒》) 温阳散寒,活血通脉。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熟附子45 g、细辛15 g、红花60 g、丹参60 g、土鳖虫30 g、苏木30 g、川芎30 g、大枣20枚、白酒1500 mL。将上药8味置净坛中,白酒浸泡15 d后,即可取用。每日2次,每次30 mL。如局部红肿溃烂坏死,属湿热壅滞者,切不可用此酒。因本酒性温偏热,仅宜寒湿血瘀者使用。

4.3.4 猪蹄毛冬青汤(《巧吃治百病》) 活血通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猪蹄1只、毛冬青根150 g、鸡血藤50 g、丹参50 g。加水共煮至蹄烂,去药渣。吃肉饮汤。

4.3.5 加味桃仁粥(《食疗药膳》) 活血化瘀止痛。治疗血瘀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桃仁21枚、生地黄30 g、桂心10 g、粳米100 g、生姜1 g,将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末待用;用生地黄、桃仁、生姜加适量酒绞取其汁;粳米煮粥,待粥沸时下入桃仁汁煮至熟,再调入桂心末。空腹食之,作早、晚餐或下午点心。

4.3.6 附子粥(《食疗药膳》) 祛寒化湿,活血通络。治寒湿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制附片10 g、桂枝5 g、肉桂5 g、葱白3棵、粳米100 g,红糖适量。附片先炖1.5 h后加桂枝、肉桂、葱白,再煮40~50 min,取汁与粳米煮粥并用红糖调味。每日分2次服完。

4.3.7 顾步饮(《外科真诠》) 益气养阴,和营清热。适用于脱疽(闭塞性脉管炎)热毒型。症见患趾(指)暗红,焮热剧痛,皮肤起黄泡,身热,口干,尿黄,舌红者。生黄芪15 g,石斛、当归、牛膝、党参各9 g,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各

20 g,野菊花12 g,生甘草6 g。上药共置砂锅中,以清水适量煎沸后,再用文火炖15 min,连渣共置保温瓶中,取药汁代茶饮。液尽再冲开水浸泡,饮至无药味时,弃去余渣,每日1剂。下焦湿热,尿赤,舌苔黄腻忌用。

4.3.8 藕花饮(《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热毒蕴结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鲜藕200 g、金银花15 g、麦门冬20 g、鲜生地黄20 g、雪梨2个。将诸药入砂锅,加清水500 mL,煮5 min取汁,再加水煎1次,2次共取汁400 mL。藕与梨另榨取汁。每取药汁150 mL,兑入藕、梨汁20~40 mL,冷服,每日2~3次。疼痛剧烈者可用本饮冲延胡索面3 g服用。

4.3.9 参芪酱肘(《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猪肘子1500 g、炙黄芪40 g、党参20 g、当归15 g、肉桂10 g、熟地黄10 g、砂仁5 g,盐、糖、黄酒、大料、花椒、酱油各适量。将肘子和药物调料一起入锅,武火煮1 h,待出油后,肘子取出,用凉水洗净,同时撤去锅中浮油,肘子复入锅中,继续用武火煮3 h,文火焖1 h,待肉烂捞出即可。捞出后热食,或作冷菜食。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气血两虚证。

4.4 外治法

4.4.1 蜗牛泥(《中药贴敷疗法》) 通经活络、去腐生肌。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活蜗牛,同壳杵烂呈泥状,平敷于溃烂面上,以湿纱布盖之。每1~2日换药1次。在敷药过程中初期局部有牵拉样轻微疼痛和痒的感觉。

4.4.2 椒艾洗药(《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 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治脱疽初起,寒凝经闭者。川椒、艾叶、桂枝、防风、透骨草、槐枝、大蒜、当归、苏木、红花、桑枝、生川乌。上药煎汤熏洗患处,每剂药可连用3 d。

4.4.3 温经散寒洗剂(《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 温经散寒。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附子30 g、干姜30 g、桂枝30 g、麻黄30 g、细辛30 g、川椒30 g、当归30 g、红花30 g、川牛膝30 g、毛木皮树根120 g。将以上各药入大砂锅内,加水10碗,煎至5碗,滤出,洗患处。每晚睡前熏洗为好,每次熏洗时间不超过30 min。

4.4.4 张氏温经散寒洗剂(《张八卦外科新编》)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治脉管炎,风寒痹痛。附子、干姜、桂枝、当归、花椒、赤芍、细辛、麻黄、红花各30 g,毛皮树根120 g。上药放大砂锅内,加水10碗,煎至5碗,去滓,洗患处。

4.4.5 治脉管炎坏死期已破溃者 红矾、水银、麝香各2 g,轻粉3 g,乳香15 g,没药15 g,白芷15 g,锡适量。将白芷等植物药烘干,过120目筛。用坩埚将锡熔化后入水银,冷却后用钢锉锉成细末,与红矾、轻粉、乳香、麝香一并研细末,与植物类药混匀备用。用时取药5 g,加艾绒适量,制成直径1 cm,长10 cm药卷。局部消毒,点燃药卷置溃疡面下方3 cm处进行烟熏,熏后溃疡面上留的黑色烟尘不必去掉,常规包扎,每日1次。每次用药1支,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 d。以上中药中含有毒药物,每次熏治时间及疗程不宜过长,以免中毒。

4.5 物理疗法 可选用四槽直流电水浴、短波电疗法、红外线疗法、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等。

4.6 其 他 传统疗法可选用熏洗、擦药等,现代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心理治疗。

5 病案举例

一人年逾四十,左足大指赤肿焮痛。此脾经积毒下注而然,名曰脱疽。喜色赤而肿,以败毒散去人参、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更以栝蒌、金银花、甘草节四剂顿退;再以十宣散去桔梗、桂,加金银花、防己数剂愈。

按语:本案选自《外科理例》脱疽篇所附医案。患者以左足大指赤肿焮痛为主症,诊为脱疽。病机为脾经积毒下注,证属邪实候热毒蕴盛,表现为“色赤而肿”。案中先用败毒散加减以清热解毒,祛湿通络;再以栝蒌、金银花、甘草节散结祛瘀,清热消痈;最后以十宣散加减调胃补虚,内托疮毒,数剂而愈。纵观整个治疗过程,先祛邪为主,其次兼顾祛瘀,最后扶正补虚以祛邪,虽以祛邪为主,但治疗仍兼顾虚、瘀,故数剂愈矣。

6 预防与护理

①注意保暖、防寒,忌烟,节制房事;防止下肢外伤。②患肢严重供血不足,组织坏死,剧烈疼痛,要卧床休息,保持患肢水平位;对已控制病情者,作适当的下肢屈伸运动,以免肌肉萎缩。③患肢在熏洗时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温水浸洗,洗后要仔细擦干,动作轻柔,勿造成损伤。④应用中麻制剂要做好护理工作,防止发生意外[5]。

7 转归预后

脱疽一旦发生,很难根治,但大多数能控制和缓解。故应尽早治疗,阻止病情发展,防止坏疽形成,保存肢体。本病虽然会导致趾(指)节的丧失,失去劳动力,但一般来说不会危及生命。本病多为男性青壮年,在治疗中,患者应禁烟,节制房事,以防止病情恶化。中老年后,病情发展缓慢。积极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

8 结 语

本文所论与脉痹相关的脱疽的病位主要在四肢末梢血脉、指节,以下肢多见,涉及肝脾肾等脏腑。本病病因有外邪湿热毒,正气亏虚,痰瘀气滞等,总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其基本病机为脉络痹阻、肢节失养。本病的发生,多由内外的综合因素,引起脏腑之间的失调,经络发生闭塞,气血运行受到扰乱而致。本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晚期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实以寒湿、热毒、痰瘀为主,虚以气血亏虚为主。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活血通脉。初期多以祛邪为主,中后期或扶正,或扶正祛邪兼顾。本病若早期积极治疗,准确用药,则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调摄失宜,预后较差。因此,脱疽应当及时积极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结合,尽快控制病情,保障患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脱疽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2):53-57.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7-1882.

收稿日期:2024-06-22;修回日期: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