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渝教育评价,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2024-12-03李永梅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化部署,赋予教育以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并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高校必须认真考虑、积极构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成渝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价值导向与教育公平优质需求难以匹配。一方面,评价定位的长远性不够,在立足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当下及未来长远需求方面有所欠缺。成渝部分地区仍然过度看重学生考试成绩、教师教学业绩、学校升学指标等。另一方面,评价过于依赖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愿景,有“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倾向。同时,评价体系过分关注高校办学条件、规范和过程等条件性、输入性、过程性质量标准。此外,不同类型高校价值取向同质化,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化关注不足。
超大规模教育体量与现有评价体系难以匹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教育体量庞大,给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今大规模教育评价呈现出量化特性,但过度量化会削弱评价目的和价值的导向作用,导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水平、高校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缺乏合理化评价。
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与现有评价体系难以匹配。教育系统庞大且复杂,涉及因素众多,教育评价的全面性难以实现。首先,教育评价项目的分类体系不健全、分类标准缺位,因此难以实现全方位评价。比如高等教育院校类、专业类、学科类评价在部分内容上交叉重叠。其次,高端性引领项目缺失,缺乏参与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的评价项目平台,立足全球视野的高校办学质量评价项目较少。再次,战略支撑性评价项目缺位,牵引教育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评价项目不足。最后,评价本位的评价项目偏少,基于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而设立的评价项目不够。
守正创新的教育评价文化较难以培育。教育评价面临的“五唯”顽瘴痼疾,反映出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问题,也体现了我国评价文化建设亟待突破的困境。我国教育评价文化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管理主义影响较大:功利主义导向的教育评价崇尚应试教育文化,分数与升学率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形式化倾向明显;工具主义导向的教育评价将评价视为为达到某种教育之外的目的而设计的手段,把满足现代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为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管理主义导向的教育评价遵循效率至上的逻辑,难以关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协同发展难题。在基础教育方面,成渝地区除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外,学生学籍管理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教师资格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共享不足,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学生活动赛事资源共建共享缺乏。职业教育方面,围绕双城区域产业的产城职校融合规划不够。高等教育方面,成渝教育合作渠道多靠市级牵线,高校自主性不强,一流高校在两地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方面共建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不够,教育协同合作平台多为“弱联系”联盟,实质性的政策项目较少,协同性、主动性、创新性不足。此外,聚焦国家战略的教育评价平台项目不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影响力不大。
构建成渝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议
坚持以立为本,完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首先,探索贯通式、智能化教育评价模式,开展覆盖成渝地区幼、小、初、高、大学的贯通式评价试点。其次,实施评价工具智能化工程,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支持学校创新评价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与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最后,改进成渝两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职业学校评价标准,改进中小学校质量评价标准,强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坚持互利共赢,健全成渝地区教育评价合作机制。首先,聚焦国家战略,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平台建设,拓宽拓广教育开放领域,推动友好学校建设。其次,共享成渝教育评价资源,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评价资源共建共享,打造教育评价改革“试验田”,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协同平台。
坚持共建共享,建立成渝数字化教育评价平台。构建成渝教育评价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应用实践,完善教育评价法律法规体系,以成渝地区教育评价数字化建设助力中国教育评价数字化的规则体系和数字生态构建。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等教育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2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