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024-12-03袁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但目前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深入理解,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准确地把握融合的切入点和方法。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往往缺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只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入古代建筑中的图形元素,如故宫的建筑结构中蕴含着大量的对称图形;在讲解数的运算时,可以介绍古代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如算盘的使用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故事、数学名题,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讲述《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对称”的概念时,可以讲述“镜面对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对称之美。
实践教学法。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古代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等,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规模和尺寸;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传统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特点和规律。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建筑中的几何图形,如故宫的屋顶、桥梁的拱形等,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在教学“统计学”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统计图表,如《史记》中的“表”,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统计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学校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数学相关的思维、思想、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学文化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举办数学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举办数学竞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竞赛题目中,让学生在竞赛中探索数学、挑战困难;举办数学展览,展示学生将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可以开展“古代数学成就探究”活动,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了解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中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究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如春节的红包、元宵节的灯谜等。
社团活动。学校可以成立数学社团,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例如:成立数学与传统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成立“数学手工制作”社团,让学生制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手工制品,如七巧板、鲁班锁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力,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合的关键。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和加强教师培训等路径,可以有效地实现两者的融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实验小学府前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