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标准教师的培养理念与实践
2024-12-03周松嫣常甜马早明
新加坡以卓越的教育体系享誉全球,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师教育。新加坡教师展现出来的教学质量高、持续学习参与度高、专业自主性强以及发展路线多元化等特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与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新加坡素有“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之美誉,始终致力于建立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加坡已建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能力为导向、贯穿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旨在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并能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高标准教师。
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价值观的守护者
新加坡教师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专业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效率至上取向,到1997年的能力本位转向,再到当前的价值导向阶段,新加坡教师教育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和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但对教师人格发展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始终未变。2011年,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价值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新加坡教育部与国立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提出的有关教师发展的框架与模式,如“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TE21)、“V3SK模式”、“师范毕业生能力框架”(Graduand Teacher Competencies Framework,GTCF)、“教师成长模式”(Teacher Growth Model,TGM)等,都深刻地体现了教师教育向价值导向转型的理念,旨在引领职前教师向专业教师发展。
以2012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教师成长模式”(TGM)为例,该模式提出要重点培养教师具备道德教育者、专业胜任者、协作学习者、变革型领导者与共同体建设者等五类特质。一方面,教师培养以伦理道德建设为先,旨在将教师培养成社会价值观的守护者。新加坡素来重视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教育部发布的“21世纪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框架中,价值观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教育要全面挖掘儿童在道德、智力、社会和审美各方面的潜力。在此背景下,教师须率先垂范,成为道德教育的先行者,唯有如此,方能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国民。另一方面,教师培养侧重于教师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教师成长模式”中变革型领导者等特质要求教师具备批判与反思思维,这种能力使教师能够不断审视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变化的环境中推动教育创新,从而使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成为可能。
三维并重,将教学实践经验贯穿全程
新加坡构建了“价值、技能、知识”(the Values,Skills and Knowledge Model,V3SK)三位一体的师范生能力框架,清晰描绘出初任教师的必备能力。在价值层面上,培养师范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认同感,并鼓励他们积极为社区服务;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该框架突破了传统狭隘的教学范畴,将重点放在助力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构建上,不仅要求师范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现代教学技能,还要求其具备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关键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管理策略等。
在此框架下,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构建了相应的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内容涵盖教育研究、课程研究、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教育实习、语言提升和学术话语技巧、团队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9大类,在教学上采取团队合作学习、微格教学、学校实地实习、案例分析、混合式学习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创建基于真实、复杂教育问题的课程学习环境,从而强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实习课程占据重要地位,其时长因培养层次而有所不同,占比从10周至22周不等。所有师范生都必须经历一个分阶段、递进式的教育实习过程,实习内容按照“学校实务经验—教学跟岗(包括海外实习)—教学实习—独立教学实习”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在实习期间,准教师们在资深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反思—计划—行动”的反思教育模式,深入思考教学价值、过程及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也鼓励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拓宽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专业视野,为课堂注入更多鲜活的元素。
分类培养,教师自主规划职业发展路线
为实现教师群体的个性化与专业化发展,新加坡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三条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专注教学精进的教学通道(Teaching Track)、致力于领导与管理能力提升的管理通道(Leadership Track),以及深入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家通道(Specialist Track)。这三条路径不仅相互衔接,而且允许教师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灵活转换。通常情况下,新入职的师范生在职业生涯的前两年会享受到工作量缩减约20%的优待,并接受系统的在职培训。同时,学校还会安排有经验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部门领导作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以推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加坡赋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在教师培训上体现出“按需培训”的特点,会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来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教育部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措施,积极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水平、深化专业发展。学校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时间和额外资源,方便教师进修学习或兼任其他角色,以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
此外,新加坡在职教师每年均需接受至少100小时的带薪专业培训,其培训类型和方式多元化,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其中60%的培训内容紧密贴合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及专业领域,剩余40%的培训课程,教师可根据个人兴趣灵活选择。培训课程种类繁多,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学历提升型课程,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背景;二是专业技能提升型课程,聚焦教学技巧、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三是教师生活经历扩充型课程,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学生。
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是新加坡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以此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与社会需求。自1997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建立“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TSLN)的倡议以来,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已成为引领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国立教育学院、学校三方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形成了“增强的伙伴合作关系模式” (The Enhanced Partnership Model,EPM),为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一套涵盖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一体化贯通式”培训体系,旨在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路径。当前,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个体奋斗”模式转向“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其核心在于构建教师间的合作文化,使其围绕共同的教育理念与目标,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带来积极的改变。新加坡于2009年开始实施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政策,将每所公立学校视作一个PLC,并在学校内成立由4到8名教师组成的专业学习团队(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m,PLT),通过引入批判性探究(Critical Inquiry,CI)程序——“识别—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来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具体学习方法包括学习圈、课例研究、学习研究等等,以此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每个专业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师建立联系,互通有无。此外,新加坡还建立了多样化的网络学习共同体(The 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NLC),主要有基于学科、基于兴趣和基于角色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NLC通过开展专业课程培训、工作坊、研学旅行、特色项目、国际交流以及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实现经验共享与专业成长,进而推动教师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