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

2024-12-02

读者欣赏 2024年11期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在西藏,昌都锅庄舞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大家跟随节奏“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舞蹈动作逐渐由慢变快。舞蹈中,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犹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舞蹈特点。昌都锅庄舞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美和民族自豪感。20 0 6年,锅庄舞(昌都锅庄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欢快,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内容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和舞曲等。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和吹笙自舞几种形式,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两种形式中吹笙者7人、9人、11人或更多人均可,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场面蔚为壮观。芦笙舞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类型,或庄重肃穆,或生动紧凑,或明快洒脱,或轻灵敏捷,反映了苗族人民多样的生活与文化形态。2008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艺术,源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元素。朝鲜族农乐舞又叫象帽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农乐舞表演共包括12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等。象帽舞的男青年舞者头部甩动长达20米的彩带,技艺高超,成为农乐舞最突出的标志之一。象帽舞又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象尾有几尺长到几丈长不等。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颇负盛名的传统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传达出丰收的喜庆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部动作和跳、转等技巧,舞者四肢和躯体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傣族孔雀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