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儿童偏瘫的应用效果
2024-11-29章波赵晓冬
[摘" "要]" "目的:探讨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儿童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门诊诊治的偏瘫儿童70例,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一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两组均持续康复训练1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FMFM)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儿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BSID、FMFM评分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lt;0.05)。结论: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上肢肌力、活动范围、精细运动及日常社会活动等,实现预期康复效果。
[关键词]" "脑瘫;偏瘫;平面疗法;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5" " " " " " " "[文献标志码]" "B" " " " " " " "[文章编号]" "1674-7887(2024)02-0181-03
儿童脑瘫是围生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非阵发性脑损伤[1],在我国活产婴儿发病率约为2.3/1 000[2],是小儿时期伤残的常见原因。通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儿童脑瘫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不稳定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强直型,其中以痉挛型最常见。痉挛型脑瘫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单瘫、双瘫、四肢瘫、偏瘫、截瘫等,而偏瘫是其较为常见的类型。儿童偏瘫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瘫痪侧肢体的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重,严重者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感觉知觉异常。临床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常规的康复治疗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效果缓慢,受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寻找更加有效的康复新手段是目前的热点[3]。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儿童偏瘫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展,其效果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但尚缺乏详细的样本研究支持[4]。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儿童偏瘫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儿童康复中心诊治的70例偏瘫患儿。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临床儿童脑瘫的诊断标准[5],且属于偏瘫型脑瘫;(2)年龄1~3岁;(3)有明确的围生期缺氧窒息史[6];(4)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且患儿监护人同意加入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脑瘫患儿;(2)合并视觉、听觉、精神障碍、遗传代谢病,严重内脏器官病变、内分泌及恶性系统疾病;(3)骨骼肌肉、肢体关节严重挛缩畸形者,尤其是上肢;(4)严重不配合者。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1.68±1.27)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1.82±1.17)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2KT177)。
1.2" "治疗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一般康复训练[7],包含认知、听觉、视觉、运动训练等,主要改善患儿的大运动(如翻身、坐、站、立等)、精细运动(如手指的协调性、灵活性)等,1次/d,1 h/次,共12周。观察组在一般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1)平面疗法[8]:在专门(如安静、宽敞、光线和通风良好、温度及湿度适宜,配备基本日常生活设施等)房间内,嘱监护人协助患儿或怀抱患儿坐于座椅上,将患儿双臂置于桌上(不能完成者,可由监护人或医师协助),双臂间垂直放一镜子,镜面面对患儿,健侧肢体放镜前,患侧肢体放镜背面。最后让患儿患侧肢体模仿健侧肢体运动时的镜像进行运动,尽量使两侧肢体的运动一致。{1}健侧肢体做前臂旋后、手抓握等动作,尽量让每个动作都达极限。{2}拿、取、放不同的物品(比如颜色、性质、形状各不相同等)。{3}对称性肢体运动训练:在水平桌面上固定两个可旋转360°带手柄的圆盘,嘱患儿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一起运动(必要可由监护人或医师辅助)。1次/d,1 h/次,共12周。(2)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9]:依据患儿情况,在充分保护和限制健侧上肢的基础上,根据瘫痪侧上下肢情况引导患肢进行大量、反复、集中的训练,如拿放物品、抓握捏等动作。同时嘱患儿监护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用杯子喝水、进食、搭积木、系鞋带等。1次/d,1 h/次,总共12周。
1.3" "观测指标" "(1)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2周后患侧上肢前臂的旋后角度及握力比较:采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E-Link手功能康复综合评估系统评估患儿的前臂旋后角度和握力。(2)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通常分为3个量表,即社会行为、智能量表、运动量表,本研究选取智能、运动量表来评价患儿智力、运动恢复情况。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脑部发育情况越好。(3)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FMFM):通常分为5个区,主要包含61项内容,一般来说得分越高,精细运动越强。(4)Gesell发育量表:通常包括4个部分,即发育(姿势、平衡、步态等)、精神状态(社会性行为等)、感觉(听力、视力、触觉等)、行为(控制、协调能力)评估,本研究主要选取姿势、社会性行为、听力、控制能力进行评分,通常得分越高,说明脑部发育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25.0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 "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前臂旋后角度、握力评分、BSID、FMFM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前臂旋后角度、握力评分、BSID、FMF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12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lt;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见表2。
3" "讨" " " 论
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用于成人康复疗法,主要是通过限制健侧肢体活动,加强患侧肢体活动,以期患侧肢体功能尽量能达到健侧肢体水平[10-11]。平面疗法,即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俗称镜像疗法,最初目的是用来对后天性截肢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逐渐演化为对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即让患者通过看镜中健侧肢体运动时的影像,从而可刺激大脑产生对患侧肢体的视觉想象,以此来达到康复训练的效果[12-13]。
偏瘫是儿童脑瘫较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自发运动减少、动作控制困难,常有异常运动模式及异常姿势,一般上肢受累较重,故常规康复可能导致病情恢复慢、恢复难度高,同时给家庭、社会等造成巨大负担[14-15]。强制性诱导训练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患儿偏瘫,一方面强制性诱导训练可通过兴奋大脑皮质区、促进脑白质结构逐步恢复等达到患肢功能恢复[16];另一方面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可利用患儿视觉上的错觉,激活相应运动皮层,兴奋更多的运动神经元,加强患肢功能恢复[17]。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2周后两组患儿BSID、FMFM评分、前臂旋后角度、握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同时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后,观察组儿童的Gesell发育量表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首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通过一系列训练措施,可在一定条件下激活大脑的皮质,重新建立大脑的神经功能,使大脑的部分功能得以恢复或改善,从而来改善或提高患儿的一些生活能力(如大运动、精细运动等)[18];其次通过平面疗法,即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让患儿通过镜像在视觉中建立一个完整自我的假象,以此来刺激相对应的神经元恢复,而促使脑部调节自身的一些功能,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如运动、协调等)[19]。
综上所述,在一般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实行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偏瘫患儿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改善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行为、社会生活行为等。同时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上肢肌力、活动范围、精细运动及日常社会活动等,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金秀, 杨芳. 小儿脑瘫的危害与预防[J]. 家庭科技, 2021(10):53-54.
[2]" "封玉霞, 庞伟, 李鑫, 等. 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5):603-607.
[3]" "陈艺, 贠国俊, 王景刚, 等. 偏瘫儿童108例临床特点及精细功能预后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8):899-903.
[4]" "赵晓冬, 宋磊, 储晓彬, 等. 强制性诱导训练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偏瘫患儿的效果观察[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2(4):392-394.
[5]" "曹青青, 傅照华. 我国儿童脑瘫的诊断及康复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52):67, 69.
[6]" "郑金刚, 李伟红, 付盼盼. 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特点的比较[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2(2):25-27.
[7]" "公超, 曾佩, 连贝贝, 等. 单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的数量与脑瘫儿童的分型、GMFCS和共患病的关系:一项病例对照研究[C]//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论文汇编. 北京, 2023:99-120.
[8]" "赵秀英, 阙利双, 李娜娇, 等. 家庭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20, 12(7):161-164.
[9]" "刘琪, 段军, 张亦泽, 等. 1~6岁痉挛型偏瘫儿童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剂量与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 34(5):525-528.
[10]" "马甜甜, 于子夫, 秦芳, 等.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康复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7):822-832.
[11]" "黄寒. 观察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35):76-77.
[12]" "梁树荣.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30):190-193.
[13]" "张超, 许乃上, 苏宁.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康复效果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 3(6):34-36, 82.
[14]" "丁宪伟, 许洪伟. 脑瘫患儿照顾者负担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2, 20(21):2935-2939.
[15]" "宋美萍, 郭方玲, 王疆娜, 等.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 内江科技, 2020, 41(12):111-113.
[16]" "阿热甫江, 马钦, 龚欢. 脑性瘫痪对患儿中央前后回及脑白质发育的影响[J]. 兵团医学, 2020, 18(2):19-20.
[17]" "陈渔, 郭峰, 郭建瑞, 等.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中大脑运动皮质激活的脑电特征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8):967-976.
[18]" "何嫱. 强制性运动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19]" "丛欣莹, 陈楠.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脑重塑的机制:功能MRI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2, 38(9):1417-1420.
[收稿日期] 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