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世纪数学微课3.0培养学生量感
2024-11-28程艳菊
[摘 要]以量感培养为目标,在“一分有多长”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3.0,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分、秒的时间意义,体会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量感培养可视化,使学生达到对时间“量”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微课3.0;体验;量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2-0074-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的时间量感该如何培养?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第四版)二年级下册“一分有多长”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一分有多长”教学背景
时间是常见的量,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一分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对时间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时、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但此时的学生对1分、1秒的长短并没有具体的感悟。由此可思考,教材安排“1分有多长”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对“秒”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引导学生知道时、分、秒是用来计量时间长短的单位,1分是60秒。中学数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时间的概念,只是有些问题需要计算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看不见、摸不着,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是学生形成量感的关键阶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量感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部分教师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忽视了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浮于表面,对时间单位的运用全凭感觉,对时间的估测更是把握不准。《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认识时、分、秒,能说出钟表上的时间;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7USxaVC7X6l76X7N+5Z6FvfTz+sCoFPnhHHeuI6FA0M=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课程标准》给出教学提示,应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时间意义,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初步积累活动经验。基于此,教材安排“1分有多长”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观察钟面指针的运动,体会分与秒之间的关系;通过完成1分能做的事情,感知、理解和体验1秒、1分的长短。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1分有多长”?怎样基于学生的基础帮助他们建立量感?新世纪小学数学针对教材的每一课都开发了同步的微课3.0,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微课“1分有多长”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量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二、课堂教学实践
(一)认识秒,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片段1】
(播放微课中对秒针的介绍,让学生认识秒针)
师:你在钟面上看到了几根指针?请在钟面模型上指出秒针。
生1:钟面上有3根指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
(播放微课中秒针运动1秒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1秒)
师:1秒有多长呢?看,秒针每走1小格所用的时间就是1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用时1秒的动作,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2:我眨一下眼是1秒,弹一下舌是1秒。
生3:我拍一下手是1秒,跺一下脚也是1秒。
生4:1秒可真短呀,眼睛一眨就过去了。
(播放微课中秒针运动几秒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几秒)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几秒呢?
生5:秒针走1大格是5秒,因为1大格包含5小格。
师:如果秒针从1走到2,是几秒呢?从5走到6呢?
生6:秒针从1走到2,刚好走了1大格,是5秒。从5走到6也是走了1大格,同样是5秒。
师:如果秒针从1走到3呢?从3走到9呢?
生7:秒针从1走到3,走了2大格,是10秒;从3走到9,走了6大格,是30秒。
师:让我们一起来随着秒针转动的节奏,用你喜欢的动作数出5秒、10秒、20秒、30秒。
(学生用了数数、拍手、弹舌、点头等方式)
【设计意图:教学片段1中播放了三次微课。第一次是介绍秒针,使学生对钟面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二次是让学生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第三次是引导学生认识几秒,帮助学生建立钟面上的数与秒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秒的时间,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用喜欢的动作感受1秒的时间长短,让学生初步建立1秒的概念,再让学生感受几秒是1秒的累积,数出5秒、10秒、20秒、30秒等,逐渐深入,加深学生对秒的认知,发展学生以秒为单位的时间量感。】
(二)探究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有多长
【教学片段2】
(微课播放秒针、分针的转动过程,让学生探索1分=60秒)
师:观察钟面,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1:秒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秒针走1圈时,分针只走了1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谁还有其他发现?
生2:1分=60秒。
师:1分和60秒,时间同样长吗?
生3:时间不一样长,因为秒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
生4:生3说的不对,分针和秒针是同时开始走,又同时停止的,它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长的。
(再次播放秒针走1圈,分针只走了1小格的过程)
师:大家现在看明白了吗?
生5:时间是同样长的。虽然秒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秒针走了1圈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
(教师板书:1分=60秒)
师:秒针走1大格是5秒,让我们一起随着秒针的转动数一数吧。
(微课播放秒针走1圈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几秒有多长)
生(齐):5秒、10秒、15秒……60秒。
(微课播放两位小朋友数数的动画,让学生体验1分有多长)
师:从1数到60,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生1:男孩数快了,数到60才用了46秒,应该慢一点。
生2:女孩数到60用的时间差不多是60秒,刚好1秒数1下,我们应该按照女孩的速度去数。
师:那我们现在就按照女孩的速度一起来数60下吧。
(播放微课,学生跟随动画中的女孩一起数)
师(播放时长为60秒的音乐):大家闭上眼睛,从1数到60,然后睁开眼睛看看用了多少秒。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秒、体验了几秒的基础上,通过微课让学生带着“1分和60秒是否同样长”的问题去观察钟面上秒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感知、准确把握分与秒的换算关系,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借助微课呈现小女孩数60下刚好是1分,先让学生跟着女孩数的速度(即秒针的转动节奏)数60下,直观感受1秒和1分的长短,增强学生对两个时间单位的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自己掌握的节奏数60个数,在比较数60下所需的时间和60秒的活动中,增强学生对1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培养时间量感。】
(三)活动体验,1分能做什么
【教学片段3】
师(微课播放1分任务单,如折纸、画画、口算、背口诀、写字、数数、跳绳、拍皮球等,让学生从任务单中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1分能完成多少,感受1分能做什么):我们已感受到1分有多长,那么1分能做什么呢?大家试一试。
(播放时长为1分的音乐,让学生在1分内完成任务)
生1:我1分能画10朵花。
生2:我1分能写18个字。
生3:我1分能拍皮球145下。
生4:我1分能跳绳120下。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
生5:我发现1分能干很多事情,我们应该抓住小小的1分,珍惜时间。
师:确实不能小看1分,1分能干很多事,在互联网时代,1分可以干什么?
播放视频:银行点钞机1分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全球互联网1分可以发送出2亿400万封电子邮件……
师:跟着音乐走动,估计到1分时就坐到座位上,看谁估得准。
师:你是怎么感觉这1分的?
生6:我走了85步就坐到座位上,因为刚才在体验“1分能做什么”时,我也刚好走了85步。
生7:我在心里悄悄地从1数到60,数得不快也不慢。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1分能做什么,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充分体验1分的长短,感受1分的价值,再通过电脑了解现代化的工具1分可以做的事,丰富对时间的体验,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让学生跟着音乐走动,估计1分有多长,分享经验。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这样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1分有多长的量感。】
三、教学思考
(一)微课运用,让时间量感培养可视化
量感的形成具有个体性、随机性等特点,笔者依据学情,对完整的微课“一分有多长”进行了分割和调整,截取微课中的6个小片段在课堂上使用,引导学生经历1秒到几秒再到1分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微课提供可视化的探究活动,如做一个动作感受1秒;观察秒针转动1圈时分针的变化;跟着秒针节奏5秒5秒地数,数出60秒就是1分等。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1秒、1分的量感,让量感学习真实可见。微课的内容有秒针的介绍,有秒与分关系的动画演示,有按秒针节奏数数的示范引领,有在1分内做喜欢的事情的任务要求,通过多次播放1分时间的钟面动画,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变直观,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具象、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时间单位的认知。
(二)有效提问,让时间量感培养有深度
好的问题能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片段1中,在学生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后,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探究秒针走1大格、从1走到2、从5走到6、从1走到3、从3走到9所用的时间,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秒针在钟面上转1圈是60秒”,为后续学习分和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有效的思维基础。在教学片段2探索秒和分的关系时,笔者设计了“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观察分针、秒针的运动轨迹,在观察和思考中领悟1分=60秒。这些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循序渐进感悟1秒、1分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在教学片段3中,学生完成“1分能做什么”的任务并分享,加深了对时间的感知。
(三)多维体验,让时间量感培养更扎实
《课程标准》倡导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活动能让学生经历量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在活动中体验“量”,丰富对“量”的感受,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和提升。本节课以核心素养量感的培育为目标,注重学生对时间感知的真实体验,组织学生用多种形式体验1秒有多长,发展学生的量感。在教学中还加强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秒”叠加的体验,建立不同时间长度量感。学生基于自己的量感经验,对1分有多长进行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实际感受,犹如一把无形的度量时间的“尺子”,可以用这把“尺子”估计1分有多长。教师还让学生介绍经验,通过多维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本节课通过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3.0的辅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师生互动,学生对“1分有多长”的体验逐渐丰富,让时间量感培养更加扎实,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对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需要在数学实践中持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实施促进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生活入手,开展可视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沟通抽象感知与直观体验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时间这个“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梁培斌.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9(29):40-42.
[3] 沙海燕,管晓蓉.“秒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5(Z2):122-124.
[4] 顾沙慧.为生命课堂注入活力“益生菌”:《认识秒》教学案例与思考[J].名师在线,2017(15):57-58.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