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让作业“秀色可餐”
2024-11-28姚小橙
[摘 要]数学作业就好比我们的一日三餐,为巩固每日所学知识提供必不可少的“养分”。文章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根据数学学科特性,对作业内容统整优化,让作业更“营养”;私人定制作业形式,让作业更“可口”;有效评价作业,让作业更“入味”。三方面并驾齐驱,关注不同学生的“口味”,为学生打造出多层次、有区别的“餐点”,增强作业的效能。
[关键词]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第一学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2-0057-03
数学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养分”。当前小学数学部分作业布置存在“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这样的“大锅饭”使学优生“吃不饱”,饱受“饥饿之苦”;使学困生“吃了消化不了”,受尽“饱胀之痛”。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课后作业,使人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统整优化,让作业更“营养”
食材是一道餐点的灵魂。对作业而言,内容就是它的灵魂。因此,作业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
(一)立足单元视角,凸显数学本质
将新鲜的食材烹制成一道美味佳肴,关键的步骤是食材的处理,若处理不当,后期通过各种调料提鲜,也会失去食材的原味。同理,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立足单元视角优化重组,整体把握本单元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掌握同一单元各课时作业之间的递进性和序列性,还能使作业内容具有联系性和层次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时,笔者基于单元作业目标,统整优化“除法”课时作业(如图1)。
此课时作业,将除法的两种含义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和画图等多种形式进行建模,让学生经历“算、找、画、编”系统化的学习过程。这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除法。
(二)链接生活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生活即教育”,将生活问题作为作业内容,能让作业看起来更有“食欲”,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教师布置作业不单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更要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对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结合生活情境设计了作业题组(如图2)。
数的知识点零碎,这项作业基于生活情境,融合了数的组成、位值制、数的比较、估算等知识点,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三)融合文化内涵,提升学科素养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从而提升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作业。
数学史是渗透数学文化内涵的良好素材,该项作业将“结绳计数——奇普”这一历史经典与十进制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巩固数的组成相关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
二、私人定制,让作业更“可口”
同一种食材,采用煎、炒、蒸、煮等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味道。作业也一样,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进食”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
(一)荤素搭配“营养餐”
营养餐,引申到作业中就是满足课程学习所需的基本课堂知识练习。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精准施策,满足学生的童趣心、好奇心。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笔者针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作业内容(如图4)。通过“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数学模型。这样荤素搭配的“营养餐”,让学困生“吃得了”,让中等生也能“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
(二)各取所需“自助餐”
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生活环境以及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好比不同食客有着不同的口味。因此,教师在选择作业内容和设计作业形式的时候,必须尊重和关注学生的“口味”差异,给予学生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餐点的机会。例如,在学生学习完长度单位后,笔者设计了一份单元作业(如图5),让学生选择其中二至三项来完成。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本作业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条件,把原来教材统一的内容转变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这样的作业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摘到学习之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别具一格“特色餐”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活动,将知识内化、转化、升华,最后形成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活动,力图让学生经历发现与建构的学习过程,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数10000粒大米的实践活动,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内化数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运用了“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的知识。这类实践作业让学生从局部推算出整体,体会十进制的方便之处,成功构建数数的数学模型。
三、评价驱动,让作业更“入味”
生活中有时尽管已吃完正餐,但还会有在饭后吃甜点的欲望,作业评价就是这道“饭后甜点”。作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且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作业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教师评价——激励当先
教师评价常用于作业批改中,如学生独辟蹊径完成解题时,教师可在题目旁边写上“好方法”“爱思考”等认同或肯定的话语,激励学生的勤于思考;对于做错的题目,可以明确指出出错点,并在旁边写上“请仔细审题”“注意前后顺序”“注意验算”等提示,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所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并及时纠正。
(二)学生自评——深度反思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良好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表1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及时补救,还能促进自己对作业过程、作业结果的再认知,重新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三)生生互评——共同发展
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反思、交流以及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同伴的错误进行及时的反省,更能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巩固所学知识,提炼总结,感悟方法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分层作业让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展。“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如果说课堂教学赋予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能量,那以上这些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作业则可以让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航行得更稳、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 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 陈波.“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索[J].小学数学研究,2023(3):78-79,82.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课题“新时代教师研修共同体:促进跨校教师专业成长帮扶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