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情绪的影响”写作指导
2024-11-26吴国梁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情绪对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你对情绪的感受如何?你对情绪有过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情绪的认识。
写作指导
简短的材料只是定了原则性的概念,而概念所包含的具体表现则需要学生自主填充,这样就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主空间。
材料提供了一个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情绪对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此结论中,“情绪”具体指什么并没有限定,“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没有具体说明,同学们可以试着将情绪具体化——喜、怒、哀、乐、悲、恐、惊;再将“影响”具体化——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然后将材料提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具体化,就形成了下面的思路:
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在我们观察(思考、判断、行动……)时对我们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材料中“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是在提示,我们对情绪的认识是在变化的。之前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偏激的、固定的,后面可能日趋全面、理性、动态,只有将情绪、行为、影响具体化,同学们才可能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更能体现成熟的思维。这样也更容易体现材料“你对情绪的感受如何?你对情绪有过怎样的思考?”
强力素材
1.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
2.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小窗幽记》
3.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会被失控的情绪全部推翻。——钱钟书
4.能给你撑腰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皮囊》
化用语段:《孙子兵法》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即,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出阵求战。它警示我们,不可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情绪化的决策往往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情绪可以平复,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往往难以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怒”就是消极负面的,它代表了冲动与不计后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怒”以正面、积极之姿展现其力量的时刻。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他怒不可遏,毅然决然地跳上台,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最后一次”演讲。毛泽东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意屈服。”在这里,“怒”化作了一腔义愤,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血性,它激励着后人勇于捍卫真理与正义,这时的“怒”就是积极、正义的。
例文
把握好情绪的阀门
□河北省唐山一中" 孟敬尧
约翰·米尔顿有言:“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情绪对人的作用。你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若一个人能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令其做生活的催化剂而不是绊脚石,那么他永远不会被情绪打败。
可大多数人总是不自觉就做了情绪的奴仆:喜气洋洋者,暂得于己,不知危机将至;怒发冲冠者,直抒怒中之言,而必有疏漏;万念俱灰者,甘愿一错再错……就算事后理性占据主导,也为时已晚,只能哀叹悔恨。所有的情绪,无论看起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不限定它活动的边界,任其驰骋,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迷失方向,最后很难不落入深渊。
被情绪掌握固然不可取,那对情绪的绝对掌控就可行吗?寥寥圣贤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怎么敢高要求自己呢?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我们又怎么能化身为冰冷的机器呢?主观的情绪有其实用之处:愤怒使秦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下李渊父子;感动使诸葛亮身入乱世,辅佐刘备;激愤使海瑞不顾生死,直言进谏。他们哪一个不因一念之举而青史留名,为后人称颂呢?足可见抛弃情绪之不可取,这样做等同于抛弃人性,所丢失的要远超于所得到的。
鲧用堵来治水,最终失败;禹用导来治水,最终成功。情绪如洪水,一味地封堵只会引发灾难性地迸发,适当疏通才能稳定住条条江河。当代青年身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早F晚E”——早上fighting,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深夜emo。这不是内心脆弱,而是对情绪的一种合理释放:晚上叹一叹人生的不易,明早又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自己,保证了精神状态的稳定,也实现的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试与喜怒无常或是惶惶不可终日对比,“早F晚E”可以称得上是不错的生存状态了。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把控好情绪的阀门,在不恰当的时间与地点抑制,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释放,绝不让情绪做拦路虎。坚定信念,顽强心志,迎接我们的,终将是灿烂的曙光。
评点:文章标题以“阀门”为喻,巧妙地体现了“人可以调节情绪”这个观点。开头引用约翰·米尔顿的名言,强调“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的重要性,与标题、主题以及结尾形成照应。中间两段以两个极端来形成对比,说明情绪控制理智的危害,也说明理智绝对控制情绪的不现实,顺理成章地引出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调节。再结合社会现实“早F晚E”,成功地体现了作者对情绪问题的独到见解。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