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任务

2024-11-26王雨清徐玲玲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29期
关键词:诗意诗词生命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命的诗意,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体验、感受和表达,体现为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主动发现或精心创造的一种独特情调。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或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生活的节奏如何疾驰,那份酿成诗意的土壤始终肥沃;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内心都能保持那份安定、宁静与从容。生命的诗意,可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旷达心境;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

如今,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速了生活节奏。然而,伴随物质追求的增强,我们往往被周遭的喧嚣所包围,不经意间忽视了对于细微之美的深刻感知与独特鉴赏力。因此,现代人亟待重拾并珍视生命中那份难能可贵的诗意,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护。它提醒我们,即便置身于平凡的日常中,也要保持一颗敏感而感恩的心,学会在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非凡之处,让生活充满诗意与美好。

2.主题延伸

角度一:品味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我们要学会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之美,这些瞬间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进而铸就了每个人独特的人生哲学。高考作文常常深入探讨生活的本质,而上述理念恰与之相契合: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繁华与喧嚣,而在于内心的丰富与平和。以这个视角立意,作文自能脱颖而出,展现深刻见解与细腻情感。

角度二:领悟逆境中的诗意。

我们应该以诗意的眼光审视生命中的逆境,这些逆境不仅赋予我们反思与成长的契机,更是激发我们内在潜能和创造力的源泉。在这些艰难时刻,我们获得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从中我们读懂了坚韧不拔的力量,找到了希望的曙光。逆境中的诗意,让我们在挫折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和价值,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未来的风雨和挑战。

角度三:探寻科技时代下的诗意。

在高考作文广泛而深远的议题中,对科技时代下诗意的探寻成为一抹亮色。科技的迅猛发展重塑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表达边界,但我们亦需警惕,诗意生活在这璀璨的科技光芒中正逐渐黯淡。我们需要在科技与自然、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让科技成为诗意生活的助力而非异化的源头。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欣赏,才能在科技时代中追寻到真正的诗意生活。

角度四:回溯历史长河中的诗意人生。

历史上的伟人们,以各自的生命轨迹诠释了多样的生命智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呕心沥血地栖居;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观照自我地栖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心怀天下地栖居……这些诗意栖居的典范,为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思考方向,考生可从中汲取灵感,以史为鉴,启迪未来。

角度五:感受诗歌带来的力量。

诗歌的力量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当我们沉浸在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中时,仿佛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也体验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所共有的情感纽带。诗歌,不仅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生、世界的深度思考,触及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然关系与社会问题,使我们更清醒地审视世界与自我。

“生命的诗意”是一个多维度、有着普遍价值的写作主题。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联系自身经历、历史人物、哲学思考及当代现象等多方面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诗意之美,感受其带来的智慧与感悟。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0年全国卷3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考查的是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当我们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时,实际上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命中最真实、最独特的一面。这种对自我深刻而真实的认知,正是生命诗意的重要来源。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从自我认知、追求和行动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如何为自己画好一幅充满诗意的生命画卷。从这个角度入手写作,可以化虚为实,将文章写得真切、深刻。

2020年上海卷作文题考查学生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不仅是对我们行动力的拷问,更是对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与命运的哲学探索。不确定性和意外转折也是生命诗意的一部分,学生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立意,进一步感悟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顺利和可预见的美好,也在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接受意外时的坚韧和勇气,可以将这篇文章写得思辨、深刻。

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以箭为喻,引导青年思考如何有效地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与“生命的诗意”相联系,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追求理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诗意。在不断地修身养性、矫正思想、立定目标、准备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探索、学习和成长。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也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正是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生命更有意义。如能从这个角度立意,文章会有新意、有深度。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1.金句素材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素材点拨:面对庸常而又漫长的岁月,面对人生中难以预期的暴风骤雨,我们应以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便能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这句话是对生命美学的追求和呼唤,它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深刻和美好。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素材点拨: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生命的诗意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美好。当我们用一块面包去换取一朵水仙花时,实际上是在用物质的牺牲来换取精神的充实和满足。这种选择彰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世界的珍视。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素材点拨:生命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为了体验、为了感受、为了创造而存在的。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去发现和创造生命中的美好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多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时事素材

《中国诗词大会》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心灵的疲惫和迷茫,《中国诗词大会》如同一股清流,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节目中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他们身份各异、经历不同,却都因诗词而结缘,共同书写了一段段关于热爱与追求的动人篇章。《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意识到,在繁忙与喧嚣之中,仍有一片净土可以安放灵魂,仍有一份诗意可以温暖人心。通过对诗词的传承与弘扬,人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素材点拨:本素材旨在深入探讨这些人物故事如何深刻揭示了诗词与生命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阐述诗词如何成为赋予人们力量与希望的源泉。

运用示例:从“北大才女”武亦姝到“外卖小哥”雷海为,从边境警察以诗词为小马命名到焰火设计师将诗词融入烟火之名,每一个沉浸于诗词世界的人,都是对生活满怀热爱的旅者。他们在字里行间寻觅着生活的细腻与壮阔,体会着自然之美、人情之暖,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诗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人们在纷扰与浮躁中寻得一片宁静与纯粹,进而汲取到追求幸福、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

《我的阿勒泰》

李娟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巧妙地将自己及家人在阿勒泰的日常生活,编织成一部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篇章。《我的阿勒泰》不仅是对这片土地深情的颂歌,更是对生命本质深刻洞察的结晶。在书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被赋予了不凡的意义,那些关于劳作、亲情、友情乃至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让人在纷扰的世界中寻得一丝宁静与温暖。

这本书不仅仅是主人公李文秀个人成长历程的记录,更是对阿勒泰地区独特文化风貌与人文精神的生动展现。它教会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心中有爱、有梦,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与宁静。

素材点拨:在“阿勒泰”这片土地上,每一缕风、每一片云、每一座山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这种诗意,并非仅限于对外在世界的描绘,更深刻地映射了内在生命状态的丰富层次,让人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美好与和谐。

运用示例:生命的诗意,往往隐匿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正如《我的阿勒泰》所描绘的牧民与自然的和谐、晨曦的宁静、黄昏的温馨,这些日常琐碎在李娟笔下焕发出无尽的诗意。无需远行,生活的每个瞬间都蕴藏着生命的真谛与美好;用心感受,用爱体验,我们便能在这平凡之中,发现生命最动人的诗篇。

四、优秀文段

1.苏轼颠沛流离,山肴野蔌、春日新茶在他看来都是清淡的欢愉;陈芸、沈复布衣菜饭,但浮生脱俗,连林语堂老先生都羡慕不已;汪曾祺经历了人生的凛冬,生活依旧诗意:菜场生鸡活鸭、新鲜瓜菜热热闹闹,很有生之乐趣,清新的梨花、馥郁的栀子花、孤寒的马铃薯皆是谈心小友。他们是真正懂生活、有闲情的人,将平淡无奇的生活过成了清新隽永的散文诗!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活得拘谨、认真,常常作茧自缚,按部就班地奔忙,抱怨生活寡淡无趣。殊不知“淡”是生活的常态,“苦”是生活的催化剂,而“闲”是生活的艺术。拥有了“闲”的智慧,才能在遍尝人生百味后学会抱朴守拙,看透世间百态后会变得通透。

2.古诗词之韵,寥寥数语,便能动人心弦,触及灵魂深处。我们应深入品味其精髓,而非机械背诵。一个深深浸润古诗词的人,他的世界将变得丰富多彩:观天,则见“江静碧云天”“一江春水碧于天”“卧看秋涛蹴远天”;赏水,则思“月来满地水”“古来万事东流水”。他的心境,如春风般和煦,不因喜悦而张扬;如夏蝉般宁静,不因纷扰而烦忧。一个充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社会,人文关怀浓郁,人们的心灵得以滋养。

3.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常常陷入“莫等闲”的忙碌之中,然而,我却时常怀念并铭记“行乐须及春”的古老智慧。当人生如寒冬般漫长,春景难觅,佳人不在,唯有月光与诗篇相伴,我们何不放下手中的琐事,及时行乐,享受这难得的片刻宁静呢?《小王子》中的大人们,计算着如何节省时间,如何更高效地生活,却忽略了生活中最本质的美好。小王子却告诉我们,若有时间,他宁愿选择慢慢走向一口甘泉,感受那清冽的泉水带来的满足和宁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和功利的追求,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交流。

五、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以唐诗宋词为高峰的中国古代诗词始终陪伴着我们。好的诗词,里面有大美山河,有报国之志,有深厚友谊,有文人情怀……读了这些诗歌,人会充满力量。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借鉴了2023年新高考I卷作文的命题风格。材料开篇即强调了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然后进一步指出,好的诗词里蕴含了丰富的元素,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一句话“读了这些诗歌,人会充满力量”是材料的主旨,揭示了诗词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和内容,展开丰富联想和深入思考。

唐诗宋词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传达的意蕴与现代人并无隔阂。因为诗词作为人类情感的共同语言,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捕捉并表达了那些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千年的时光,持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发着我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这个话题在不同文体中均有可以发挥独特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也可以对某个现象或论题加以充分论证;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宏观问题。

例文

诗浸人生 词润华年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邓果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星河璀璨的诗词中,李白与高适骑着白鹤徜徉其间,灿烂的银河如在眼前,举目直至云端和宇宙尽头……银幕上的精致画面不仅再现了古典诗词中的美景和意象,更承载着诗人的人生故事和心绪变幻,让观众在极致的视听享受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爆火,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动画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更是因为那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的,引发国人内心深刻共鸣的——诗词。尽管大唐盛世距今已有千余年,但那些蕴藏在诗句中的家国情怀、思乡愁绪,仍能穿越时空,鲜活地流淌在当代人的心间,给予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让人们为历史深处遥远的精神所感动。

诗词,让对现实的苦难心存芥蒂的人,重新发现世间的美。“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高三十五,这句诗我二十几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啊!”李白一语唤醒了沉寂多年的高适。

中国的诗词,在前途看似黯淡无光、生活仿佛停滞不前时,可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体悟人生的宽阔航道;在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或是身处孤独无依之境时,可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构建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因此,诗词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希望与动力,还能打破时间壁垒,跋涉万水千山,在现代熠熠生辉,让人们在与诗词的深度交融中,更为真实而深刻地认识自我,挖掘本真。

凝练的字句蕴藏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也汇聚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在纷扰的世间,诗词是最柔软也是最坚实的堡垒,让我们有勇气去对抗生命中的冰冷无趣与琐碎。平凡忙碌的外卖员雷海为以诗词为引擎,向着前方逆风驰骋;飞越山海的机长马保利透过诗词之窗,深情地凝望广阔山河;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的叶嘉莹女士用诗词抚慰心灵,浸润灵魂,也给予诗词以繁荣,引得“诸生与我共成痴”。

今夜入梦听谁传唱,采撷诗海万古生香。我们从诗词中体悟人生百态,学会在困境中保持豁达,在逆境中心怀勇气;我们从诗词中感受几千年文化的坚韧力量,历经风雨,顽强无畏。诗词的力量,在那些被文人墨客不断书写、传颂的纸页之上,更在平民之家鸡犬桑麻的烟火处,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

评点:文章审题精准,思路清晰,按照“引-议-联-结”的思路依次展开,从开头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画面呈现到分论点的提出,紧紧围绕“诗词的力量”展开议论,逐层递进,不蔓不枝。语言典雅,文学味浓郁。将诗词与电影、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其当代价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建议在保持文章内容丰富的同时,可以适当精简某些部分的论述,使文章表达更加精练。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诗意诗词生命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被耽搁的诗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词之页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