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
2024-11-26童潇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物如同璀璨的星辰,不仅从未黯淡,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闪耀。“历久弥新”,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词语,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时间的长短,更在于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持续影响力和生命力。
历久弥新,顾名思义,即事物经历长时间的淬炼后,发挥了新的作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达到“历久弥新”,若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可言,一潭死水,如何弥新?若事物没有悠久的历史,未曾历久,如何弥新?在中华文化中,倘若没有几千年前深刻的道家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如何能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改造后用于今日?倘若没有几千年前祖先不断探索产生的研究成果,屠呦呦如何能提取出青蒿素治疗疟疾?中国文化的璀璨与悠久,成为“历久弥新”的坚实基础。
然而,人们或许会疑惑,既然中华文化已如此璀璨,为何不直接沿用,而要随时代演变不断赋予其新面貌?原因在于,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时代在变,社会需求和意识形态亦随之变迁,因此,文化亦需随时代而调整,以更好地契合人民之所需。敦煌文化便是如此,面对岁月对壁画的侵蚀,敦煌研究院通过研发电子壁画和敦煌文创,以现代方式让敦煌文化重焕生机,进入公众生活。
“历久弥新”并非事物自然演变的结果,而是人们基于客观事物进行的能动改造。这一过程需要人们既具备创造力,又心怀包容,乐于接受新事物,而非故步自封。18世纪,咖啡传入上海,经过上海人与上海文化的改造,喝咖啡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咖啡馆既保留了西式装饰,又融入了中式的热闹与烟火气。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包容与融合,使上海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当今时代,科技成为推动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只此青绿”的火爆,还是各大文化景点开发的文创产品,抑或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都体现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历久弥新”并非单纯追求变化与新颖,而是在深刻体察社会与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温度的改造。科技虽冷,人心却暖,只有融入人心的温度,文化的新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历久弥新,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月其迈,岁律更新,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评点
文章立意高远,紧扣“历久弥新”主题,从文化价值、历史传承、时代需求及科技推动等多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触感。论证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举例、反问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流畅,引用恰当,逻辑严密,既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又彰显了其独特的思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