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4-11-26杨丽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构成的,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能让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关键,也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教师要深度探索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
古诗词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仍然面临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内容应试化等问题,要求学生默写和背诵古诗词,不重视引领学生揣摩古诗词意象,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此,本文着重探索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诵读教学、深挖文本内容、用好学习任务、强调思考创作、开展课外活动等教学策略,旨在改进古诗词教学现况,通过优化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助力学生和谐发展、高效学习。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采取诵读、逐字解析、阅读、背诵等教法,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恰当引入个性化学习方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能集中精力学习古诗词。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旨在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词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优化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诵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习得诗词语言,并增进学生对古诗词语言韵律的感知。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设计古诗词教学活动,以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意境美,欣赏古诗词中的不同艺术形象,不仅能促进学生传承优秀文化,还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理解力。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梳理知识、解读内容、探究问题、迁移运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包含丰富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用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优化古诗词教学,深度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观念、文化精神、人文情怀等元素,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精准把握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还能引导学生传承汉语文化。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和感知能力。为了让学生不再停留于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古诗词中富有美感的意境,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之美。同时,教师可以用语言,为学生描述富有美感的意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登飞来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爬山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爬山的经历,并谈一谈:“你喜欢爬山吗?有什么感受?”这时,学生会纷纷表达意见,如有的学生谈道:“我喜欢爬山,爬山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有的学生会谈道:“我喜欢爬山,爬山可以看到很多美景。”待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对他们说:“老师也喜欢爬山,春天时可以赏花,夏天时可以乘凉,秋天时可以采果,冬天时可以观雪,把四季景色尽收眼底。”接着,请学生跟随北宋诗人王安石一起登“飞来峰”,欣赏别致景色。在诗歌学习中,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几幅飞来峰的景观图片,带领学生直观欣赏飞来峰的自然景观,即山峰周围层层叠叠的群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岩石奇形怪状,引导学生领略飞来峰的自然之美,再为学生直观展示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和旭日东升的辉煌场景,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景之中,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当学生被飞来峰的美景吸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壮美景观,通过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度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在这里,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优化诵读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让学生习得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精准把握语言的表达要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出古诗词中的节奏之美,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四言两顿、五言三顿、六言三顿、七言四顿等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以确保学生正确处理诵读中的细节,并用鲜明、适宜的节奏诵读古诗词,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艺术的领悟能力。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以引导、示范等方式,让学生读懂古诗内容的美,如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诵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配合正确的语调、表情、动作等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诵读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有节奏感、感染力、表现力。
例如,在《黄鹤楼》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再为学生播放音频,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划出诵读节奏,并小声跟读。在划分节奏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句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要点,通过合理的停顿和节奏划分,展现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诗歌中的韵律美。得到提示以后,学生可以准确划分诗歌节奏,即昔人/已乘/黄鹤去……当学生准确把握了诗歌节奏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读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再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吟诵、配乐朗诵、情境式朗诵、多人朗诵等多元诵读活动,于反复诵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用好学习任务,培育思维品质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为了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任务。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做什么、用什么做、做成什么样等,制定明确的学习行为目标,以确保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具体方向。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学生在思维方面实现有序发展。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还要把握好任务的难度,保证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进而用任务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支点。好的学习任务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养成需求,设计以下教学方案。
例如,在《次北固山下》古诗词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了《观沧海》这首诗歌,而二者均是写景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为学生布置几个任务:任务一,以自由诵读、分角色诵读、配合朗读等方式,对比朗读两首古诗,精准把握在节奏、韵律上的不同,体悟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任务二,小组合作,探讨“水”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运用以及寄托的情感;任务三,从主题、风格技巧、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两首古诗;任务四,对这两首古诗进行创意性改写,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古诗内容;任务五,组织小组辩论,围绕“《次北固山下》和《观沧海》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大”这一话题进行辩论。布置好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积极展开纵向深入的思考,从中实现思维的纵向深入发展,以此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
(四)深挖文本内容,促进思维发展
古诗词学习不能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点的简单记忆、理解,要深入探寻古诗词的意蕴,深挖文字的表达意义,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带领学生一同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并指导学生精准把握诗词语言、诗词结构、意象与比喻等。在分析古诗词内容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雁门太守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以深挖古诗词内容,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初读诗歌,感受诗韵美,再精读诗歌,理解诗意美。在对诗意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古诗词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写了什么?2.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3.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战地氛围?为了解答问题,学生会主动思考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活思维,深入分析诗中充满豪气、勃发向上的边塞生活和惨烈、悲壮的战争场景。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精准把握诗中的关键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而欣赏诗的意境美,并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表达。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将变得更加活跃,有的学生分享道:“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因为它采用了夸张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内容,思考作品抒发的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深挖古诗词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五)强调思考创作,提升语言建构
思考创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安排仿写、改写、补写等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将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和古诗词情感表达出来,以写的方式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在思考创作中,考虑到古诗词语言与现代汉语不同,教师可以试着为学生布置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自身对比进行自由创作。在自由创作中,不做过多限制,以确保学生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古诗词教学内容,组织古诗词创作沙龙、古诗词分享会等多样思考创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古诗词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了诗意、感悟了诗情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思考创作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刘禹锡身处危难却保持百折不回、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你有何启发?”要求学生用一两百字写下来,以锻炼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接着,教师可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品读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创作,模仿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点写一首五言诗。当学生完成思考创作后,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办一次小型的原创诗歌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再专门搭建一个诗歌展览区,用于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供其他同学欣赏、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六)开展课外活动,引导文化践行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而定期开展课外古诗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古诗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一同鉴赏优秀文化,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古诗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古诗朗诵比赛、古诗创作比赛、名家讲座、古诗词展览、古诗词文化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助力学生成长和学习。在组织古诗词文化活动中,教师要保证活动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点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例如,在《使至塞上》的古诗词教学中,作者借助这首诗歌,描绘了自然景观,并借助边塞生活抒发了家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结合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重点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当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一次“诵国学经典,品边塞文化”的主题活动,如先设计绘画创作环节,指导学生用视觉艺术描绘边塞风光、战士生活,加深学生对边塞文化的理解,接着组织边塞诗词实景展演活动,请学生结合朗诵、音乐、舞蹈、舞台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使至塞上》描绘的边塞场景,以增进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体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活动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边塞诗词写作比赛,以边塞为题材创作诗歌,传承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通过组织上述课外活动,学生会主动传承边塞文化,并深入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综上可知,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关键阶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视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归纳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策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知识的记忆,并让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