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

2024-11-26蔡颖颖

家长·下 2024年10期

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天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无尽的疑问和探索欲望。因此,立足于幼儿视角设计科学主题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幼儿园科学主题活动的设计实践,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视角下科学活动的特点

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

第一,具有趣味性:幼儿天生好奇,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探索往往是在兴趣和好奇驱动下进行的。因此,科学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第二,简单明了:幼儿认知有限,难以理解复杂概念。所以科学活动多围绕常见、直观的现象开展,适合通过实物、图片和手工等直观方式来讲解科学原理。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直观的演示,让幼儿轻松理解,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第三,充斥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来进行科学教育,可以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第四,调动多感官: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他们通过视觉观察色彩斑斓的现象,用听觉倾听奇妙的声音,以触觉感受不同质地,靠嗅觉识别独特气味,借味觉品尝新奇味道,多感官参与让科学探索充满乐趣与惊喜。

第五,交流与互动:幼儿通过社交互动学习,在科学探索中,能积极地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他们用简单而直接的语言表达想法,充满童真。在交流时,幼儿往往表情丰富,动作夸张,努力让对方理解自己。

第六,尝试与观察: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教育者应重视引导和支持探索过程,使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分享等方式,不断地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第七,具有安全性: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对危险认知不足,因此科学活动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幼儿需要在无潜在危险的环境中探索,活动材料应无毒无害,实验操作简单、风险可控,让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和探索。

二、科学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关键原则是要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支持其全面发展,并确保活动安全且富有教育意义。

第一,适应性原则:活动设计应适用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了解幼儿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考虑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以便设计出能够吸引和激励他们参与的活动。

第二,趣味性原则:科学活动应在游戏化的环境中进行,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教师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让幼儿能在享受活动的同时自然地学习科学概念。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多种感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第三,开放性原则: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和提问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应提供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材料和过程必须确保安全,并且活动步骤应简单明了,幼儿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

第四,结果导向原则:在幼儿活动中,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设计小组任务以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教育者应重视学习过程,鼓励幼儿探索思考,表达观点,并提供指导。

第五,丰富性原则:将科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例如数学、艺术和语言等,创造综合的学习体验。这种跨学科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和扩展科学知识。鼓励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延续科学活动的影响。例如,通过家庭作业或社区项目,将科学探索延伸到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加强家园共育。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科学主题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科学主题活动的实际案例

(一)案例一:大班科学活动《连接的秘密》

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中,科学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幼儿视角,注重趣味性和开放性原则,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科学活动应充分体现生活化的特点,选取幼儿日常接触的物体和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他们感知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连接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插头与插座的连接,到瓶盖与瓶身的结合,都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了解连接的稳固性,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观察结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活动分享与讨论环节,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体现了科学活动中互动性与生活化的有效融合。

幼儿园可以组织以大班同学为主的科学活动——连接的秘密,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将不同的物体连接起来,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幼儿可以观察不同连接的秘密,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以此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教师拿出课前说准备好的教学用品向学生们展示:“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东西,你们见过这些东西吗?仔细观察它们并试一试可不可以连接,它们是怎么连接的,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物品进行了连接,通过探讨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且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学生们纷纷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最终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发现进行总结。上述过程体现了趣味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另外,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也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加简单明了。

(二)案例二:神奇的磁铁世界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基于幼儿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实践性主题活动,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幼儿科学活动的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原则,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通过观察和操作不同物体与磁铁的相互作用,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并感知磁铁的吸引力,从而初步理解磁力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幼儿记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与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活动还应体现适应性原则,考虑幼儿不同的年龄和发展水平,通过适当调整活动难度,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并乐在其中。在此基础上,活动中的互动环节还能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师可以以神奇的磁铁世界为主题开展一项针对幼儿的科学活动,旨在让他们认识磁铁的特性,了解磁力的作用。

教师需要先准备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磁铁;各种材料的小物品(如铁钉、硬币、塑料积木、木片等),小盒子或托盘。活动开始后,教师展示磁铁,吸引幼儿的注意。通过简单的示范,如用磁铁吸起铁钉,引出磁力的概念。教师把幼儿分组,每组分发磁铁和小物品,鼓励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物品,并记录哪些物品能被吸引,哪些不能。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通过讨论,帮助幼儿理解磁铁只能吸引某些特定材料(如铁、镍等)。教师制作了一个小道具,让幼儿体验磁力的趣味。这个过程也同样体现了趣味性原则,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基于幼儿均了解的磁铁展开活动,也体现了适应性原则。

(三)案例三:水的三态变化

幼儿的科学活动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适应性和丰富性原则,以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操作和观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趣味性是活动设计的核心,通过让幼儿观察充满趣味的物品,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活动内容应具备适应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当调整实验难度和引导方式,确保所有幼儿都能理解自然。此外,丰富性原则也同样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而且能通过感性的图像和故事进一步理解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讨论有助于巩固幼儿的认知,使幼儿在互动与合作中掌握科学概念,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幼儿园教师可以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主题安排一项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变化条件。

教师可以先要求幼儿在家中观察水,询问家长大自然中水的形态。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小冰块、透明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如云、雨)等。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向幼儿们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片或视频,结合图片或视频,教师讲述水循环的故事,如云的形成、降雨等,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教师让幼儿用棉花、颜料和塑料瓶制作简单的“云和雨”模型,直观展示水的三态变化。

上述过程体现了适应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丰富性原则,使幼儿能在简单明了的活动内容下主动进行探索,乐在其中,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与观察,不断掌握新知识。

(四)案例四:植物的生长奥秘

基于趣味性和结果导向原则,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界的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幼儿科学教育中培养观察力和生命科学兴趣的理想主题。通过引导幼儿种植种子并记录其生长变化,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其生长所需的条件,让幼儿亲自比较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植物生长条件的理解。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奥妙,还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系统的记录习惯。结果导向的设计通过实验与对比,逐步引导幼儿从观察过程过渡到对实验结果的关注,帮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并掌握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幼儿教师可以开展记录植物生长记活动,鼓励幼儿用记录表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注意根、茎、叶的出现;分享他们的观察记录,讨论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光、空气)。幼儿将种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下(如有光、无光;多水、少水),并观察比较其生长情况,思考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户外观察真实的植物,识别叶、茎、根等结构,制作“植物生长日历”:记录种子发芽到长成小植物的全过程。

(五)案例五:声音的奥秘

在幼儿的科学主题活动,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探索性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互动性实验和日常经验的结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不仅涉及物理知识,还能引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与思考。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通过观察事物的原理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通过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来源、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幼儿能逐步理解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对科学概念的初步认识。同时,动手实验和自主探索也起到关键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通过互动和分享,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此外,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科学原理时,也可以通过创作、演奏和声音体验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使科学与艺术的跨界结合成为可能。

声音是幼儿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被各种声音所包围。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是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开展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理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动手实验,帮助幼儿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可以通过不同介质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互动和创作,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以调整活动的复杂性。例如,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更多地参与简单的声音体验和乐器制作,而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和讨论。此外,教师需确保活动环境的安全,尤其是在使用音叉和制作乐器时,避免尖锐物体伤害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幼儿整理材料,并反思整个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反思能力。

通过开展科学活动,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声音的科学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立足幼儿视角的科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教育任务。它要求教育者深刻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科学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未来,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科学活动,在了解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积极遵循各项原则,基于各项原则,设计出适应幼儿年龄特点,且集趣味性、丰富性、开放性于一身的科学活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