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2024-11-26杨洋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将美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构建融合式课程,深度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育元素,以美育拓宽数学课堂的深度与广度,也让美育服务于数学教学,但很多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对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度解读,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二者融合的具体措施。
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必要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美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中的艺术美感,激活数学潜在的审美功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深度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并讨论二者渗透融合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
一、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持续深化,美育早已不是美术等艺术学科教育专属内容,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命。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与德、智、体、劳共同构成五育,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以来,以美育为核心的审美情趣,便成了当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确切表现之一。因此,在教育中开展美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全面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是当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学科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所需,是新一轮教改的刚性要求。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校园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强化各学科的有机融合。不难看出,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实施美育,是全面开展美育工作、实现美育创新发展、助力教育改革事业持续推进的重要手段。
(二)挖掘数学美学的重要手段
数学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严谨的、是理性的,这也导致数学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常被忽略。数学是极为典型的智育学科,但素质教育更强调思想塑造与核心素养培养,也更关注美育对智育发展的支持。过于理性化的数学教育、过于严谨的数学学科态度,会制约学生感受数学之美,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积极性,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科化问题严峻。在教学中,教师更关注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却忽略了学科中包含的审美价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时,更习惯于根据考试范围规划教学重点,这无形中加剧了数学教学学科化的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对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的重视度较高,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自然也未关注数学学科的艺术美感。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变得愈加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数学课堂教学也会陷入恶性循环。而将美育带入数学课堂,并在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弱化数学教育学科化、工具化的问题,实现智育、美育的联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审美价值,打造注重审美的数学课堂,为一成不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三)发挥数学美育元素价值的重要方法
虽然数学学科是严谨的、是理性的、是抽象的,但也正因如此,数学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独特的美育价值。数学有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如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定理展示出的统一美、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几何知识的图形美以及在数学世界无处不在的规律美等,这都是数学学科独一无二的美。这些丰富的美育元素是学生窥探奇妙数学世界的钥匙,但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探索这类艺术美、奇异美需要较强的天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本就处于早期发育阶段,让学生自行探索数学之美的难度较高。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数学美育元素,将数学学科的美感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化地发挥数学美育元素的价值。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欣赏数学之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叹数学世界的奇妙与神奇,并在数学的规律美中,获得更强烈的学习体验感,继而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并获取在数学世界中寻找美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并实施美育的有效路径
(一)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元素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美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确保美育的实施效果。所以,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实际上,数学教材中就遍布审美元素,如数学公式、图形,教材中的插图以及课后习题中,都有着不同的美育元素。教师要深度挖掘此类元素,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以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落实美育。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这部分知识点涉及等腰三角形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在学习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又能体现出数字与字母的结合,最终呈现出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对此,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着重提炼应为学生呈现的数学之美,随后使用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外的教育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美转化成具体的图形或视频课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类隐藏在数字图形与符号中的特殊美学元素。同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或视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与探究中。在后续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在书写数学符号时,感受数学的符号美和简洁美。而且,正确、有序的解题步骤和题目呈现,也能展示出数学的严谨美。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各种美育元素,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美育指导,让美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导入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场景、背景信息,能体现数学整洁、有序的美感。一方面,相较于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生活中的数学美,显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美,是课堂及教材中数学美的拓展与延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可以丰富数学课堂上的美育内容,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对待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力手段,也是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导入生活化美育元素,并以此实施数学美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掌握发现生活之美的方法,进而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并将美育从“审美观念的灌输教育”转变为“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美、寻找美并感受美”的教学活动,以此实现美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引入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讲述充斥在生活中的数学美。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轴对称图形,如民间剪纸艺术、京剧脸谱等,构建美育、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利用这类鲜活、具象化的生活元素,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观赏中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更直观地品味数学之美。在介绍与展示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有怎样的作用。将审美活动、美育与学生的主观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探究数学世界中的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印象。日后,在生活中,学生再次看到轴对称图形时,也能第一时间想起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多种方法创建美育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可以感知美、获得美的环境,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完成美育目标,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学生可以在充满美育元素的数学课堂中与环境互动,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通常,教师会使用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课堂,将声音、文字与图像融为一体,便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直观、更具象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即可以创建基于数学知识的美育环境。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会让学生用线沿着圆的外围绕一圈,并做好记录,再测量线的长度,即可得到周长,随后再开展对“圆的周长”的系统教学。从本质上讲,这是利用平移,将复杂知识简化后,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的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具后,教师可以使用交互式白板,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在圆上取一点,从这一点拖拽,将圆变为一条直线”的整个平移过程。这种动态化的呈现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预期和认知发展规律,且形式生动有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与数学知识的奇妙。
除此以外,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创造美。因此,教师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自由、灵动的数学课堂中追寻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对此,教师可以在数学美育中营造民主化且高度自由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让学生借助高互动性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美的体验。这意味着教师要优化课上的互动环节,基于教材内容、教学计划,创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之中,获得新的灵感、生成新的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对学生的此类行为给予激励与表扬,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多元化美感来源于数学的包容性。
(四)多种活动获得审美体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美育,要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而面向小学生的美育活动,应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进而促使学生对美生成更直观的感受。而数学美育与其他学科略有差异,数学较为抽象、严谨,很难直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要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抽象、严肃的数学知识,以其他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潜心感受美,并在活动中收获美的体验。所以,数学教师要一改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构建更新颖、更具趣味性、更能体现数学美的多样性活动。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喜欢参与各类新奇的实践性活动。教师便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综合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取向与身心发展规律,将理性、复杂的数学概念以感性、趣味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给予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愿,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对数学之美的探究与数学学习任务。
以游戏教学法为例,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授“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并确保游戏面向全体学生。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各个小组要自行分工,分别扮演售货员、收银员和顾客,在课上创设虚拟的“超市购物”情境。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本课所用的道具,引导学生在组内完成“采买班会用品”的任务,并确保各小组的采购思路、采购的具体商品是不同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获得感性的体验,还可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用学到的百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数学游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理解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是一种极具艺术性质的审美活动。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与美育的联动,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美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发挥数学美育价值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育元素,适当融合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在数学课上创建恰当的美育环境,并设置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让数学课堂上的美育更自然、更流畅、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