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研究
2024-11-26徐强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物学不仅是揭示生命现象的科学,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路径。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生物伦理意识
在课堂上,通过探讨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前沿生物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伦理道德相结合。这样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科学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案例分析,如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尊重生命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正确的生物伦理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科的探究意识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和探索性极强的学科,为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生物现象以及分析数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并在课程中引入真实的生物研究案例,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提问、探讨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探究意识。
(三)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生物学不仅涉及生命的基本特征,还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生态学原理,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的关键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生态案例,如湿地保护或森林砍伐的后果,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应负的责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还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课堂上的讨论和项目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有利于环境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让学生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构建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融入伦理讨论,促进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反思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生物学科中,结合伦理讨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道德反思。生物学不仅仅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学科,更是涉及生命伦理、环境保护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在生物实验课程中,教师引入伦理讨论,可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责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生物知识。
例如,在细胞分化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细胞分化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未分化的细胞通过特定的信号和机制转变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其不仅包含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包含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讨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干细胞的潜在应用价值与相关的伦理争议。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医学领域的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能。然而,干细胞的获取,尤其是胚胎干细胞,涉及生命伦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观点,促使学生平衡科学进步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细胞分化的科学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伦理判断能力。
除此之外,细胞分化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基础科学领域,其应用也渗透到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在医学中,了解细胞如何分化能够帮助科学家开发新疗法,如使用分化的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鼓励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考验,让学生们认识到,虽然科技能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但在探索新技术时,科学家必须考虑其可能产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通过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研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促使学生反思科学研究,思考生物研究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担当社会责任。
(二)设计以生物伦理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在高中生物学科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生物伦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内容,涉及基因工程、转基因作物等前沿话题。在讲解转基因技术时,教师可以以“抗虫转基因玉米”为例,深入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介绍抗虫转基因玉米的基本概念和研发背景,说明这种作物如何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来增强植物对害虫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环境保护,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而,这一技术的推广也引发了许多伦理争议,如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对农民生计的影响等。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转基因玉米的伦理问题,让学生讨论转基因作物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如讨论是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伦理的引导。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物变异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全面素养。
(三)通过项目式学习,探讨生物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关注生物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分析生物科技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在项目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讨论,深入研究生物科技对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科学思维与道德判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DNA分子结构和特点》为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探讨DNA技术在医学、农业和法医等领域的应用。在项目启动时,教师首先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利用模型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领域,例如基因治疗、转基因作物或法医鉴定,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各小组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讨论该领域内DNA技术的实际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展示报告。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诸如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社会接受度及潜在风险等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在项目的后期,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研究发现与思考所得。通过展示,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DNA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质疑并一起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项目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反思讨论,探讨生物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以及如何在应用科技时保持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具备较高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全面型人才。
(四)探讨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种群的存续,更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使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在生物学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参与意识,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生物圈》单元是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部分。对于生物圈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及其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如何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例如,学生可以研究雨林、湿地和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生态中的角色,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如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造成的生态失衡以及气候变化等。通过这些具体案例,学生可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物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生物技术在生态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如转基因技术、人工生态系统等。通过实例,学生能够理解科技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生态保护区或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深入思考全球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与行动,让学生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三、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的要点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感。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课程思政目标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态保护、生命伦理等内容,将课程思政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实际联系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还应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遗传伦理等社会问题。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促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最终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讨论全球气候变化为例,教师可以介绍温室气体的生物源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进行遗传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入人类遗传病的案例,组织学生探讨基因筛查和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遗传规律的同时,意识到科学研究背负的伦理责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未来的教育应强调知识与价值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思考科学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注:本文系2023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J20232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