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实践路径

2024-11-26潘榕榕

家长·下 2024年10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需要做到回归幼儿、回归自然和生活,为幼儿创造多维度发展空间。亲自然课程的开展有助于落实《纲要》的这一要求,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成长空间,让幼儿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科学设计亲自然课程,充分挖掘与开发自然资源,积极构建自然课程,为幼儿创造更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全面成长需要。基于此,本文先阐述了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分析了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实施价值,最后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幼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正处于发现、探索、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来说,生活体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亲自然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亲自然课程内容,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消除幼儿对讲授式学习的抵触情绪,让幼儿更深入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回归幼儿天性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较强。所以,在设计亲自然课程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特点,让幼儿在符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与幼儿天性契合的自然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时间安排上,幼儿教师可以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幼儿安排时间灵活、互动性强的自然活动,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在课程资源利用上,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幼儿园内或幼儿园附近的自然资源,确保亲自然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幼儿作为新生代力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亲自然课程的开发需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根植于幼儿的心中,从而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亲自然课程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观念,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于亲自然课程设计的始终,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一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幼儿会在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大自然中的奥秘,感悟自然的神奇,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实施亲自然课程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大自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巨大教育资源。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玩耍和探索,获取最直观、最真实的学习资源。这些丰富的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幼儿在跑、跳中提升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亲自然课程还能将幼儿从教室内解放出来,使他们与大自然中的花草、小动物亲密接触,以此缓解幼儿的压力感和焦虑情绪,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大自然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幼儿可以接触到不同于人工制造的物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大自然的美也是千奇百怪、各美其美的,可以让幼儿看到同一棵树上落下的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脉络;每一朵花的花瓣也有着大小不一的差异。可见,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此外,在亲自然课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将获取的体验迁移到其他方面,如通过绘画、手工等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同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激活幼儿科学探究欲望

幼儿好奇心较强,但是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幼儿园设计和实施亲自然课程,为幼儿提供了可供探索的平台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幼儿在探索自然环境、观察生物特征、感受季节变化等活动中,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动物的生活习性、水循环的过程等,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幼儿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满足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三、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幼儿需求,因园制宜创建自然环境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幼儿的学习需求展开,以实现高效教学为目的。为此,了解幼儿的基本需求是创建自然教育环境的基石。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感知和探索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想要去发现、去探索。在设计亲自然课程时,幼儿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这种天性,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为幼儿创建更符合其学习需求、成长需求的课程内容。每个幼儿园所在区域不同,教学资源也不同,所以教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因园制宜,充分利用本园现有的资源环境和教学优势,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自然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索和学习乐趣的自然学习空间,满足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需求,让幼儿获取更多知识。

因园制宜,构建自然教育环境,幼儿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在园内设计自然教育环境,二是拓展园外自然教育环境。在园内设计自然教育环境,幼儿教师需要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室内空间,考虑室内场地大小,灵活利用墙壁、窗台和走廊等空间,如可以在墙壁和窗台上放置或者悬挂小型绿植,可以在走廊利用大面积的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在拓展园外自然教育环境时,幼儿教师可以在园内空地上为幼儿创设山坡、草地、菜园和池塘等自然环境,让幼儿园到处都充满自然色彩,为幼儿探索自然提供环境支持。

(二)设计种植课程,带领幼儿体验生命

植物生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且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种植课程作为自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幼儿体验生命的奇妙,加强幼儿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种植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带领幼儿亲手种植、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和总结种植所得,在参与植物播种、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全过程中,让幼儿直观观察和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从播种到发芽,再到生长茂盛,帮助幼儿认识不同植物的种子,掌握不同植物的种植技巧,在观察记录中感知生命的伟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种植活动前,幼儿教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在园内开辟菜地,为幼儿提供几种适宜播种的植物种子,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植物种子,体验种植过程并做好记录。在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种植的蔬菜种子,为幼儿划分区域,如绿油油——菠菜区域,红彤彤——番茄区域,金灿灿——彩椒区域等。针对选择不同蔬菜种子的小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定具体的蔬菜种植计划,如播种施肥的注意事项、了解蔬菜生长的习性、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等,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耐心。在活动后,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发表自己对种植过程的看法,在亲身实践中带领幼儿体验生命的奇妙,提高幼儿对植物生命周期的感知能力,发挥亲自然课程的育人优势。

(三)借助美术学科,深化亲自然课程的活动

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片树叶、一根树枝、一块石头都可以作为幼儿体验创作的素材。在设计亲自然课程时,幼儿教师要善用自然资源,借助自然环境激发幼儿的感知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将亲自然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将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融入美术创作中,让幼儿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探索自然,进行审美创造,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双提升。

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学科,内容丰富多样。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种直观且感性的学习方式,使幼儿在审美感知、创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感受和理解,促使幼儿深入感受大自然。在幼儿园亲自然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并深入到大自然中,搜寻适合进行美术创作的自然资源,并利用美术工具,如水彩、粉彩、蜡笔等进行创造,让幼儿接触和感受自然元素的质感,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感受,这样,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强幼儿的保护自然环境意识,在幼儿心中埋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树叶拼贴画”的任务,让幼儿在自然中搜寻自己喜欢的叶子,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拼贴找到的树叶,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树叶拼贴画利用自然界中不同的树叶,借助幼儿的想象和创作表现不同的形态,是极具创意的美术创作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也体现了大自然蕴含的艺术之美。此外,这个活动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幼儿可以在自然界中搜索喜欢的树叶,根据不同树叶的颜色和形态,构思拼贴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合理的引导和提示:“你手中捡到的都是什么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你觉得它看起来像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促使其积极投身其中。这样,将美术学科融入亲自然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和表达方式,还能深化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体验,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实现高效学习与成长。

(四)运用游戏活动,开展亲自然课程教学

教育改革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幼儿教师将自然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体系。游戏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所以利用游戏开展亲自然课程有着较强的优势。亲自然课程是幼儿教师创设自然环境或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自然中,让幼儿直接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提升幼儿对自然的认知,强化幼儿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和热爱之情。运用游戏活动开展亲自然课程,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设计游戏活动,以此设计亲自然课程教学方案,让幼儿积极投入其中,助力亲自然课程的高效开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在亲自然课程中,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小农场主”“我是种菜小能手”等小游戏,并在区域内为幼儿投放多种相关的工具,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工具进行种植类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又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我是环保小能手”的扮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一些常见的垃圾模型,让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可以认识到废纸、塑料属于可回收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摔坏的体温计、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平时吃剩的饭菜、果皮属于湿垃圾,需要针对性处理;用过的卫生纸、碎瓷片属于干垃圾。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游戏,幼儿可以了解不同垃圾所属的类型及其对自然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并在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五)家园携手共育,开展亲自然主题活动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满足幼儿的全面成长需要,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两者形成合力,完善对幼儿知识技能和人格思想的培养体系。同时,在构建亲自然课程的过程中,家园携手共育也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和讲座,提高家长对亲自然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并组织亲自然主题活动,如自然观察日记、小小园丁计划及环保项目等,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参加这些活动。

开展亲子亲自然主题活动,不仅能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了解,还能营造良好的亲子共学氛围,促使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成长。家园携手共育,开展亲自然主题活动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儿教师的课程设计,需要全方位的合作与努力,在幼儿心中种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让幼儿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责任感的环境保护者,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绿色出行,亲近自然”的亲子亲自然主题活动,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其中。组织本活动的目的是宣传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让幼儿教师、幼儿及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节能环保意识,让他们掌握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及家长参加五公里步行,借助走进自然深处的徒步活动,为幼儿和家长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创造机会,同时也感受“绿色出行”的快乐。当走进自然深处时,幼儿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场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水泥砖块,只有长满树木和青草的土地和远处传来的鸟鸣。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可以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自觉形成保护自然的积极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成长的摇篮,在幼儿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亲自然作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并不断探索课程的实施路径,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深度分析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因园制宜,构建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种植课程、借助美术学科、家园携手共育以及开展亲自然主题活动等,完善幼儿园教育体系,提高亲自然课程的育人效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