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理念下实践性活动的开展策略
2024-11-26丁常娣
将家庭力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性活动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然而,数学实践性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通过家校共育,家庭可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数学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一、家校共育理念的内涵
家校共育理念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系统。家校共育理念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受到多重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为关键的生态环境。基于此理论,家校共育要求教育者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道德培养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家校共育理念强调,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家校共育理念的内涵体现在家长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上,家长不再只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家校共育理念倡导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合作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形成一个共同支持、共同负责的教育共同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家校合作,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系。该政策的提出,推动了家校共育理念的应用,推动家校合作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开展现状
(一)实践活动中缺乏多维度学习体验
当前我国开展的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主要以课堂内外的数学应用为核心,大部分采用数学游戏、项目式学习、联系生活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虽然现有的数学实践活动较为丰富,但是部分实践活动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应用和技能训练,缺乏跨学科整合与深度思考空间。例如,一些数学游戏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项目式学习也多集中在数学概念的应用和验证上,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此种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相对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部分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情感和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实践活动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为例,虽然此类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缺乏深度,只是简单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未能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此种缺乏多维度学习体验的现象,限制了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影响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因此,缺乏多维度学习体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不足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实践性活动存在自主性与探究性不足的问题,制约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数学素养。从活动内容来看,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导,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被限定为执行者,而非主动的学习者。部分教师会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答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特定操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探索空间。此种预设性的指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导致其难以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同时,部分数学实践性活动虽然联系了实际问题,但问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思维路径被预先设定,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学生一般只能依照设定的逻辑进行推导,无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假设与验证,未能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潜力。可见,此模式下的实践活动缺乏开放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无法促使其在多样化的解决路径中进行探索和选择。
(三)实践活动的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评价与反馈是检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其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活动结束后的简短总结或简单的分数评定。此种过于依赖结果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问题解决策略的情况,导致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反馈机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反馈的时效性不强,教师只能在活动结束后给予结果性反馈,无法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反馈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不足,现有的反馈大多集中在最终结果的评判上,而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如思维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解决问题时选择的方法等,缺乏深入分析。此种表面化的反馈难以促进学生反思与改进自身的学习行为。同时,在反馈机制中,家校互动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融入家长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导致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家校协同在反馈环节中缺失。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的反馈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阻碍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和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加强家校协同,丰富多维度学习体验
认知、情感与态度、社会性学习及个性化学习是学生数学素养以及数学应用和情感投入的主要维度。基于以上维度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教育目标。
在认知维度上,教师应与家长密切合作,设计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数学实践任务。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数学活动计划,并要求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协助学生完成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购物任务,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称家庭常用物品的重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结果按克和千克进行单位转换和加减运算。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并应用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加减法,计算总重量或剩余重量。
在情感与态度维度上,教师应鼓励家长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设计家庭共同参与的数学活动,并定期组织家庭数学日或家庭数学项目,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完成。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家庭分组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将家庭成员的零花钱或家庭日常花销,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配,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将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的金额平均分配给多个人,并在此过程中练习整除与不整除的情况,理解商和余数的概念。以上活动应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性学习维度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协调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可以设计涉及社区资源或社会问题的数学项目,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制定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社区内进行调查,如统计社区内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数量,或调查家庭日常垃圾的分类情况。学生需要将调查结果整理成统计表,并绘制条形统计图,运用统计学中的基础知识,如数据分类、频数统计、图表呈现,以及通过条形图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
在个性化学习维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差异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领域,从而设计个性化的数学任务或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资源支持。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项目,如让喜欢篮球的学生计算篮球比赛中的得分情况。学生需要将球员的投篮次数与每次得分(如2分、3分)相乘来计算总得分,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增进家庭互动,设计自主探究性活动
基于家校共育理念,设计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原则在于通过增进家庭互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先明确活动的目标与核心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开放性任务,并应避免只能用单一解答路径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策略和思维方式探究答案。接下来,教师需要制定清晰的探究步骤和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活动,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设计互动环节,通过家庭成员的适度协作,强化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体验感,鼓励其在遇到困难时进行反思和调整,而非直接从家长获取答案。此外,教师应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与节奏,使自主探究活动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通过在家庭生活中渗透数学探究,学生能够逐步内化数学知识,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家庭实践活动:1.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特别是通过分割和组合的方式,将复杂多边形转化为已知形状,如三角形、矩形等,以便计算面积。2.教师发布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在家庭环境中选择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区域,如地毯或桌布的一部分,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面积。3.教师制定分步探究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逐步进行分割和计算。学生需要观察并构思如何进行多边形的分割,接着独立完成分割并计算每个部分的面积。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分割策略,以找到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4.为增强探究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家庭互动环节,指导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提供适度的引导,提出关键性问题以促进孩子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三)构建双向反馈机制,优化家校协作效果
以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双向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家校协作,全面提高评价与反馈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其发展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应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作为核心,结合结果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需要将家长作为重要的参与者,鼓励家长实时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家庭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设计评价工具或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家长识别学生在活动中的关键表现,如问题解决的思维、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与家庭成员的合作互动等。此观察记录应成为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确保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同时能够反映其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情况。
第二,教师在设计反馈内容时应注重具体性和针对性,并积极利用家校合作的反馈模式。教师需要与家长紧密沟通,将家长在家庭活动中的观察结果与教师在课堂中的观察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反馈意见。反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家庭活动中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如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思维逻辑、所采用的解题策略以及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根据家长提供的观察记录,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还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反馈中,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和家长明确的后续行动建议,如在后续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练习,或者如何改进家庭互动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建立持续的反馈跟踪机制,以确保反馈机制的长期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家长的持续参与尤为重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接受反馈后的改进情况,并结合课堂观察,进行综合评估。此种持续跟踪,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为家长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确保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支持下,持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的深入分析,本文探索了在家庭与学校协同作用下,如何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教育策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期待以上策略的提出可以为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教育改革的推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