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4-11-26张斌

家长·下 2024年10期

在当今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而言,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还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正是为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这些内在价值。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初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法律、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新审视和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文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还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刻回应。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契合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解决复杂问题和实现自我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它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公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涵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2.强调知识的综合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法律、道德、社会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和反思,以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应当培养出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社会现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强化实践应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5.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求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分析社会现象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前,有必要对当前该学科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究。这不仅是对过往教学实践的总结,还是对未来教学改革方向的探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当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去理解和应用这些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仅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正如卢梭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道德规范时,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去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只是表面地掌握道德规范,而无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例如,在考试评价中,往往只考查学生对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察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规范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和教师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察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缺乏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忽视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也没有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孤立地学习法律知识,而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生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

(三)教育教学实例分析

以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该课的主题是“遵守交通规则,保障生命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交通规则。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交通规则的内容和要求,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去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导致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交通规则一知半解,甚至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正确应用这些规则。

为了改进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身边的交通现象和问题,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或模拟交通场景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交通规则。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教师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公民。同时,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在明确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有必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体验和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具体化、生动化,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交通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行人、驾驶员、交警等。通过模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规则等,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发现和展现自己的潜能。

(二)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或虚构的案例,如某学生因为不诚实而失去了朋友的信任,或某商家因为诚信经营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后果和原因,让他们更加深入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教会他们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法能够帮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一个环保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能在合作中学习和掌握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他们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法正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共同提升学习效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式学习法: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社区服务与责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个社区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为社区环境进行美化等。通过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社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真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新时代公民。

(五)多元化评价法: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多元化评价法是一种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项目实践成果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多元化评价法正是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经过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入探讨,明确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小公民。正如卢梭所言:“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适应既有的世界,而是去改造它。”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