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思·达”理念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与思

2024-11-26赖转枝

家长·下 2024年10期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一直是教育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思·达”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教师需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以新理念、新趋势、新课标驱动学生学习、思考、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梳理学习思路,借此逐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构建。

一、“学·思·达”理念概述

“学·思·达”教学法强调“自学、思考、表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义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学、思考、表达”。该模式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对所学知识与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围绕自学、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成就感,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学·思·达”的有机结合

“学·思·达”教学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学、思考、表达”的能力。教师应做好教学引导者,促进学生自学与共学,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判读、分析、应用知识,以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践行教学的“行与思”。

(一)加强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想办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思考,加强“学与思”的有机结合。学习是基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后续思考和表达的前提。然而,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入的思考来理解和内化所学内容。首先,思考是关键。思考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更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和理解。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深度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表达是结果。表达不仅是对学习和思考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思维过程的梳理和深化。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学生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二)注重知行统一

“学·思·达”教学理念通过系统的、互动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首先,“学”代表了知识的输入阶段,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理论。这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选择和吸收的过程。其次,“思”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加工和内化。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和适用性,探索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最后,“达”指的是知识的输出和应用,即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这不仅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还涵盖了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检验和巩固自己的知识,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行统一。

三、“学·思·达”理念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会呈现什么样的课堂样态”。基于“学·思·达”理念下引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行与思”,教师需围绕理念内涵,探索“学·思·达”有机结合。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d2607b3e2b2ee53ad9f3ad4c0d71b30075d6ff873c972ee10cdf1eb85bafb51e,带领学生在自学、思考、表达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学·思·达”,深入落实“行与思”的教学理念。

(一)以“学”为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1.依据课标项目驱动,推动教学中的“行与思”。

“学·思·达”理念强调将“学习、思考、表达”结合起来,提倡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品质。因此,为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学·思·达”教育理念,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设计项目驱动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推动教学中的“行与思”。通过以“学”为引导,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可围绕项目主题、项目目标、核心问题、任务驱动、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设计数学活动。例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单元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围绕项目引领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在项目主题设计中,需围绕“方程、问题、生活”设计主题,通过主题开展项目活动。项目目标设计中,教师需依据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项目目标,依托目标来驱动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在目标引领下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其次,核心问题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实际学情,围绕学生兴趣来优化项目问题,结合问题引领来推动教学中的“行与思”。任务驱动环节,教师可结合教学重难点来制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任务,以任务为引领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最后,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需要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项目成果展示,通过项目展示来规范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以促使学生能在项目驱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2.践行素养制定任务,完善教学中的“行与思”。

“学习、思考、表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师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习、思考、表达”活动开展,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制定学习任务,完善教学中的“行与思”。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扮演、创设生活化情境来优化任务内容形式,围绕数学任务来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帮助学生在“行与思”中确定具体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任务引领下主动表达看法,拓展学生数学思考深度,增强学生主动思考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小学数学学习任务的制定,需要教师围绕核心素养来完善。首先,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通过设置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路径。任务应当允许多种解答方法,以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其次,任务应注重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轨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通过讨论和反思深化理解。这种过程导向的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再次,任务应融入真实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任务设计应注重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补充和纠正,从而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以“思”促学,培养学生数学高阶思维

1.聚焦本质提炼问题,促进学思结合。

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学·思·达”使得新课程理念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教师需立足学生实际分析,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科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分析与探索中。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需聚焦数学学科本质提炼实际问题,以问题引领的形式促进“学思”结合。合理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辅助作用,发挥问题驱动的教学优势,以培养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确保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性形成。

教师需要识别并提炼出数学概念中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三角形面积”教学中,可以提出“三形面积是如何推导的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三角形面积与前面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或“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潜在的逻辑漏洞或创新的解题思路。这种反思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还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逐步引导学生从浅层理解向深层理解过渡。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总之,通过聚焦数学本质、提炼核心问题以及鼓励自我反思,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理解,以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2.围绕核心设计问题,实现学思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障碍性教学内容,向学生交付问题的主动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质疑,带领学生随着问题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点,逐步实现“学思”的有效结合。因此,为更好地构建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师需围绕核心来设计问题,通过数学问题来助力学思结合。同时,问题设计也需符合学生发展实际,让学生能在问题引领下实现数学知识深入思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扣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关键点。如可以通过提问来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性质、运算的基本规则等。同时,设计的问题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次,除了关注问题的结果,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解复杂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和如何验证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需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问题解决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三)以“达”固学,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1.实践活动巩固应用,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思·达”教学模式,是师生、生生进行知识巩固与反思的主要环节。教师需围绕实践活动开展巩固学生知识应用,有效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实践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引领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深思。帮助学生在实践巩固中锻炼数学思维,充分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数学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如,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计算班级的总人数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设计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如通过设计数学谜题、数学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总之,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互补互促互动协作,共享学习经验。

基于“学·思·达”理念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站在学生引领者的角度,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启蒙学生数学思想与学习思维。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表达,教师应围绕小组合作,推动学生“互补、互促、互动”。让学生在协作中锻炼数学思维、共享学习经验和分享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在表达中达成学习共识,扎实学生数学功底,丰富学生数学内涵与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学习。通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助学习的任务,如,让优秀学生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难题,或者共同完成一些数学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让学引思”的意义,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能真正结合“学·思·达”深入数学知识探索。更应秉承“行与思”的教学理念指导,不断改善、优化、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探究与质疑能力。未来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让学生在理念引导下获得知识启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实现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