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
2024-11-26陈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课标对于文化自信的认知度明显提升。在人类共同体建构的大局势下,中华文化有着它独有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中华儿女赖以坚守的文化源泉。坚守本民族文化自信,不是对于世界文化的摒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取其精华,理性对待其他文化,在感知、鉴赏、认同、践行的道路上走出新步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文化自信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人生初期便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能够终身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坚守民族文化,深深在其心中植入民族文化基因。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其中文化自信作为心态和能力培养目标逐渐引起关注。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深刻内涵和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文章分析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全面素养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融入实际生活情境和创设深层次思考的教学策略,旨在为教育者提供实用的指导,推动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虽重视,未深知
语文教师,身担重任,其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还要当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都能够认同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例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靠当代小学生,但是一些教师对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看成了文化的全部内容,忽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
(二)虽引领,未拓宽
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当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引领中,部分教师只以课本内容为主要阵地,忽视了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比较狭隘,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比较单一。这样的引领难以使学生在形成文化自信素养的同时将其应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这会使学生只停留在文化认知的表面,而没有付诸实践的行动。
(三)虽交流,未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学生交流探究的声音。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只看到学生交流的一面,而并未对探究这一词语作出更深刻的诠释。在课堂当中交流并不是简单地交谈。它应该使学生在主题探究之下,形成更为创新的认知,这才是真正的探究。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只将这样的主题设定在单纯的交流层面,并未引领学生走进更深层次的领域,没有使学生形成自身的探究性结果。探究型的活动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实践当中去感知文化力量,培养文化自信。
(四)虽激励,未评价
文化自信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教师判断文化自信是否形成的依据主要是课堂的表现,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只关注到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或者是课堂当中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表现出的品质等。虽然在课堂当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有所激励,但是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学生较被动,教师主观只看成绩、不看发展。
二、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过度注重教学成绩
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过度重视教学成绩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也是如此,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关注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也积极地认同这一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以成绩为主要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在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培养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这一问题。以知识为本位的思想与文化自信素养的形成产生了矛盾。大多数教师并未为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制定长期的教学任务,通常都是在讲解文本的过程当中稍有渗透,最终学生还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偏离了文化自信素养培养的轨道。
(二)教师备课不充分
文化属3dhPft9sNJTqfDuMNNbDzPj+GcesV94Au11wfN/dHdg=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当中只关注到了对知识表层的讲解,并未对文本知识当中的文化内涵作出深入的诠释,所以也没有引起学生的文化情感认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素养培养的时候,部分教师也只是将时间用在表面,甚至有些教师并未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只在备课的时候关注本篇课文的相关教参内容,未对整个的教材体系进行整合,也没有作出自己全新的思考。这样的备课没有备学生,也没有备文化,更没有备文本。
(三)多方协作不融洽
杜威曾说,无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无论是偶然的还是有意识的,这些教学模式之间都应该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在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将精力用在课堂之上,还要积极地联系学校和家长,让学生能够在家庭当中、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深刻地感受到文化自信带来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在实际的调查当中发现学校、家庭、教师大都在孤军奋战,并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所以这种合作上的欠缺,并没有为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形成带来助力。
三、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具体策略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基本能力和品质,是一种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素养。语文学科通过强调语言表达和运用,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具体落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文学阅读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传统价值观念,培养情感认同。具体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挖掘文化自信内容,关注内涵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依托教材,关注到所有与文化自信有关的教学资源。在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之上将其进行归类,这样就能够整合思想,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并能够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比较阅读、整合阅读这些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都应该作出教学安排,并在课堂当中重视三种文化的内在联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领学生关注国内外相关的热点事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这样的文化觉醒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赓续优良传统文化基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积极关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借助网络相关内容,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看到更为广阔的文化世界。对于一些外来的文化,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的主要阵地。这篇课文属于希腊神话故事,它虽然不属于中国,但是却依然有着学生可以汲取的文化力量。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牺牲自我,这种精神怎么会不引起学生的内心震撼?教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感受这样的精神,对国外的优秀文化加以借鉴,引导学生发现本国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搜索一些。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在当代也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生活实例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于本国文化有自信、有尊重,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并投射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创建交流探究平台,重在深入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得非常成熟,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也可以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师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时候,也就是学习小组组建的时候,应关注到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为小组成员搭建交流探究的平台。但是在实际的调查当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应用这一形式的时候,停留在教学的表面,并未从深层次进行深度的解读,也让学生在热闹非凡的课堂氛围当中,只看了热闹并未对文本内容作出深入的探究。探究不够深入,就无法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它会变成一种盲从,教师也无法从这样的盲从当中判定学生是否形成了文化素养。
以《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文章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这是一首浸润着革命情怀的诗歌。在这首诗歌当中,教师可以看到革命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因为距离当代生活久远,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真正走进那个时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成员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同学们,诗中多次提到了追寻,那么,追寻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探究问题:学习任务(1)“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诗人在追寻什么?”学习任务(2)“边读边借助资料,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学习任务(3)“阅读补充资料,思考: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延安精神?该如何追寻呢?”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探究就会更加深入,对于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在无形中延续了革命文化精神。
(三)创设丰富多彩活动,寓教于乐
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感知文化自信的力量。1pCt/sy6I/wz3RWcUtW74uhGcVK1a32n9HjXBxsdPOQ=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具个性化和自觉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活动形式有很多。例如,看图识字、诵读与表演融合、亲子融合、创设文化标识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形成。活动展开的初衷,教师始终要铭记。它不能让学生在喧嚣的学习氛围之中失去本真,而应该在活跃的课堂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承者。
以《纪昌学射》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彩的学习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采取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演绎这个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道具,展示那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在人物性格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借助文本思考人物言行。在演绎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这样引导:“在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纪昌的什么品质呢?在生活中,你是否对这样的品质有所尊重和践行呢?”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到今,从未舍弃那些值得敬仰的情怀。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进程
毋庸置疑,评价能够有效检验一个学生是否形成了文化自信素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不仅要依靠对其实践能力的检验,也要依托评价。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建立学生评价体系,记录学生对待文化的态度、对于文化理解的个性化体现等,这样,在长期观察当中,寻找培养策略。为了使这样的评价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教师可以为学生用视频记录下来,并定期回放,使师生都能够感知到这种成长。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为教育的全局性必须体现在课堂中,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的品质发展,也不能不看到每一个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态度,所以,构建长期高效的评价的机制非常关键。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篇课文当中的革命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国不是空谈,也无法在一堂课程中就充分展现出来。借助文本内容,教师可以作出相关的引导:“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被邱少云的爱国行为震撼到了呢?那么,大家对于他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呢?你想不想成为当代的邱少云呢?我们制作一个表格,每天做一件你认为是爱国的事情,坚持下去。看这学期结束时,谁做得最多。”在这一活动的启发下,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教师对于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形成也有了新的判断依据。它是长期的、动态的,有着实践价值。当然,多元评价体系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培养。教师鼓励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设置课外阅读、文化探索、写作比赛等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文学创作、文化活动策划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其文化自信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道路上不能离开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文化自信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小学生群体中展开这样的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践行,也是守望每一朵花开的教育情怀。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于无形,使他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呈现路径,创新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心。
注:本文系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2023年度仙游县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YXYKT-2023-0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