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党报驻地机构如何做好“地方新闻”?

2024-11-21刁良梓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0期

【摘要】驻地机构作为党报的派出机构,驻地记者常年蹲守基层,很难接触到大主题、大事件,同时又肩负着服务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所以,如何写出地方需要的好新闻成为难题。为此,试从哪些驻地新闻可以成为“活鱼”,驻地记者如何抓“活鱼”,以及驻地新闻报道提升路径三个维度入手,探讨省级党报驻地机构写出地方需要的新闻爆款的秘诀。

【关键词】驻地机构;中心工作;爆款;创新

河南日报社派驻机构作为报社派驻河南省各地市的“轻骑兵”,既为报社提供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同时还肩负着见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服务,是报社与地市之间的“红娘”。那么如何把驻地机构打造成新闻宣传的“高地”?

2009年开始,笔者就在河南日报社地方分社工作,深耕地市15年,见证了地方分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近年来,笔者在《河南日报》上刊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多次荣获河南省好新闻奖,这既与地市有新闻源头活水的优势有关,也与驻地记者守正创新、全身心扎根一线,善于抓“活鱼”密不可分。

一、哪些驻地新闻可以成为“活鱼”?

党报服务地方发展少不了宣传中央大政方针以及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但同时又不能简单写成工作摘录,怎么可以做到既服务地方发展又达到新闻要求,甚至写成爆款,这对驻地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哪些驻地新闻是我们需要重点抓取的“活鱼”以及如何发力呢?

(一)服务大局要用“巧劲”

宣传好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是党报驻地机构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题报道难就难在:上级领导关注度高,甚至直接指挥定调,要求站位高,如果驻地记者缩手缩脚,端着架子写,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距离感,写出的稿件会导致编辑没法编,读者没法看。那么面对这类报道如何做到双向兼顾?笔者认为,驻地记者首先必须会用“巧劲”,下一番巧心思,把硬报道写软,让硬新闻得到软传播。

2022年1月,信阳明确提出实施“1335”工作布局,围绕打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明确“三大定位”“三个突破”,突出在产业绿色崛起、花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扛旗、文旅文创出彩和品质生活引领等五个方面着力,书写实现“两个更好”的绚丽篇章。其中花园城市建设作为信阳市委“1335”工作布局五大着力点之一,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6732986a34aeb2398bdb80e9af58c18d3eb04557a3995c5301756cfc5032813f

马耳他当地时间2022年6月2日,第21届国际花园城市全球总决赛结果出炉,信阳一举捧回两大金奖,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这对信阳来说绝对是大事、喜事一件,那么如何报道,争取守正创新呢?笔者经过研判,确定了“小切口进入、诗意化表达、画面式呈现”的整体采访报道思路,以“山水名城下足绣花功”“和谐共生绘就新画卷”“满城书香诗意任流淌”三个方面为报道视角,分别从信阳具有的天然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创建花园城市对于推动信阳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作用入题,语言轻快,娓娓道来,接着便以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引导读者走进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的青年营地、北湖江南、羊山植物园、花境园等地,随着镜头读者看到,各具特色的公园绿地,隐约可见的绿水青山,一幅幅“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面俯拾皆是。如果仅限于此,美则美矣,但缺少内涵,没有灵魂,文章深度也显然不够,于是笔者在第三部分话锋一转,以“城市建设除了要有让人一见倾心的‘面子’,更要具有让人无限回味的‘里子’”为过渡句,转向城市建设中文化的植入和浸润,使文章境界提升并饱满起来。

如此一来,信阳建设花园城市的必要性以及给信阳城市带来的变化跃然纸上,信阳“1335”工作布局所展现的成果也得到了比较到位的表达。这比居高临下、就工作说工作的做法更有效、更加深入人心,不但得到了信阳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也被评为优稿,真正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

(二)选树典型必“入骨”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典型人物报道就是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其丰富的时代内涵,给人们带来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1]《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肩负着引导社会主流舆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典型人物报道也是《河南日报》的一张亮丽名片。经《河南日报》报道的张玉滚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荣获国家级奖项数十项,他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独臂村支书李健则是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劳模,曾两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这两个典型人物报道增强了《河南日报》在地方的影响力。

记者在深入采访报道张玉滚之前,他已经是当地一个十几年的老典型了,各个媒体碎片化的报道已经很多,但这个人物典型始终没有“出圈”。2018年春季,张玉滚被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根据报社策划,笔者采写了一篇800字的人物通讯,也正是这次报道任务,让笔者第一次走进位于八百里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第一次见到在大山深处坚守了17年的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他个子不高,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相得多,话不多,但只言片语传递的信息已经让记者颇为震撼。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意识到张玉滚就是万千乡村教师的代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大人物典型,回到驻地后,记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时间把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形成文字,并将拍到的孩子们蹲在地上吃饭的照片一并发回报社。得到主要领导支持后,我们便组成三人报道小组蹲点黑虎庙,以体验式、螺旋式等多维度采访方式,让张玉滚逐步打开心扉,把深藏于心的东西一点点倾泻而出。与此同时,从张玉滚的外围入手,通过他的同事、亲人、领导、学生的讲述,生动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乡村教师形象,力争让报道做到“入骨”般的深刻与震撼,真正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共情。

2018年5月7日,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在《河南日报》一版刊发,讲述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扎根黑虎庙17年、奉献山区教育的事迹,在全省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市委书记、市长相继作出批示,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张玉滚学习。也正是因为这篇报道,在驻地打响了《河南日报》善于发现挖掘推出重大人物典型的影响力,更奠定了分社在驻地的“江湖”地位。

(三)暖心故事须“动人”

随着全媒体舆论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四全媒体”时代,即时传播、全员传播成为常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评论者,情绪传递与事实呈现几乎是同步的,情感在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巧妙运用情感共鸣,做好作者和受众中间的情感联结,以暖心故事激发社会正能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2023年6月21日晚,信阳市中心医院26岁女护士计梦瑶下班后骑着单车沿浉河北路正常行驶,一辆小轿车从后面飞驰而来将她撞飞,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她被送到医院抢救39天后,医生悲痛地宣布:计梦瑶脑死亡。计梦瑶的父亲计军决定将女儿的身体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孩子曾说过,如果以后她走了,她愿意把她的器官、遗体无偿捐献……生前救死扶伤,逝后爱洒人间,这是她的梦想,我和她妈妈都尊重她的意见”,计军含泪告诉记者。

8月8日这天,是计梦瑶摘除器官的手术时间,作为驻地记者,前一天已获知信息,手术当天不到6点,就和同事李子耀蹲守在手术室门口,以视频方式记录了这一幕幕让人泪目的画面,第一时间剪辑刊发出来。与此同时,第一时间把采访的素材组织成稿,把这份人间大爱传递出去,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泪目”了,在感动中,润物无声地激发了社会上更多的爱与温暖,而且提高了地方美誉度。

二、驻地记者如何抓“活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作为驻地记者,距离基层最近,更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把来自基层的琐碎的,甚至看起来“貌不惊人”的素材,经过记者的一番“煎、炸、烹、煮”,端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一)雷达全开走基层

驻地记者一个基本功就是走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现场,这就好比演员走上了舞台,立马就要“雷达”全开,把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所有感官全面打开,用新闻人的敏锐目光,在碎片化的事件中找到新鲜的切入点和新颖的呈现方式,甚至找到鲜为人知的新细节,包括新角度、新物件、新故事,然后跳出细节谋全局,获取流量密码。

2022年11月12日,《河南日报》头版刊发文章《拼出来的桃庄河——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河南实践系列报道之一》,通讯刊发后,南阳市委书记、市长作出批示;南阳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市学习;南阳市委组织部出台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红旗渠精神和桃庄河精神相结合。

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立得住、叫得响,与记者走基层过程中感官全开的全情投入,以及对时度效的准确把握密不可分。笔者早在六年前去内乡县桃庄河采访党建工作时,看到桃庄河的村部仍然保留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风貌,立马引起了极大兴趣,经询问得知,桃庄河修渠的时间比修红旗渠还早6年,据村里老人说,当时修红旗渠还来桃庄河学习过修渠经验。尽管规模不同,但同样是为解决缺水问题战天斗地的故事,桃庄河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当时受时间所限,就没有深入进行采访,但桃庄河人22年战天斗地的故事印在了记者脑海里。

随后几年里,记者三次来到桃庄河,一方面感觉这是个不错的线索,另一方面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新闻由头,索性再“捂捂”。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其中一个目的地就是安阳红旗渠。笔者灵机一动,第一时间想到了桃庄河,而此时《河南日报》正在重磅报道河南如何贯彻落实红旗渠精神以及红旗渠精神如何在河南大地落地生根,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记者第一时间去桃庄河多方走访当地村干部、村民以及当年的修渠人,通过一系列全新细节和故事的挖掘,用“新瓶装旧酒”,呈现出一个新时期桃庄河人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新故事。

(二)创新表达倍出彩

天下武功,唯新不破。即便是蹭热点,也要超越新闻事件本身,在“深度”上做文章,在可视化报道上打出组合拳,避免宣传腔调和一般的泛泛表达,避免出现审美疲劳。

2021年4月,无意间,笔者在朋友圈看到,“五一”期间,老界岭景区直升机航线开通,而这个时候正是每年重磅聚焦报道劳模的窗口期,一瞬间,一个奇妙的想法“蹦”了出来:给劳模办一场空中婚礼。这样一个新鲜的、稀奇的婚礼,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还很少见,有望成为劳动节期间的“吸睛”爆款新闻。那么,如何将这则新闻打造成爆款非常关键。显然沿袭传统模式,扁平化的文字表述,一篇文章绝对很难包打天下,我们决定尝试通过“短视频+海报+直播+文字稿”的立体表现方式,助力新闻事件出彩出新。这次活动对于南阳分社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一是分社工作千头万绪,人员比较有限,每个人扮演的都是几重角色;二是婚礼当天全程直播,这也是地市分社第一次做直播,时间紧、任务重;三是地方分社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融媒体报道的一种全新尝试。面对挑战,我们迎难而上,更值得高兴的是,此次报道得到了集团层面的大力支持,真正实现了“一滴水”蝶变成“一片海”的神奇效应。

婚礼活动前期,我们进行了5天预热,发布两期海报、完整视频和多条拆分视频,几乎每天都按照计划推出产品。河南日报客户端发布的《人间值得!来自张玉滚夫妇最深情的告白!》,12小时内达到了破百万的点击量。2021年4月26日婚礼当天,顶端新闻和河南日报客户端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都对婚礼盛况进行了报道,可以说,一时间形成了劳模空中婚礼报道铺天盖地之势。

三、驻地新闻报道提升路径初探

新闻人对新闻业务的追求永无止境,新媒体的风起云涌,给驻地新闻机构带来更大挑战,我们只有不断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才能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占据C位。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

一是强化受众意识。对用户需求不管不顾,只管自说自话,这样的传播注定行之不远。随着各种自媒体、新媒体蓬勃发展,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制作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产品,缩短“我给你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真正实现“你想要的就是我给你的”。

二要提高思想性。融媒体环境下,技术固然重要,但新闻产品的思想性仍然是核心竞争力。作为主流媒体,我们不是要靠花哨出圈,而是要靠思想力出圈。因此,一定要沉下心、稳住神,认真打磨,集中精力推出具有思想力和见功底的大传播精品,要让我们的思想力深深烙印进报道中、视频里。[3]

三是掌握丰富手段。大家都在谈论媒体融合之难,其实真正难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更难的是传统媒体人思想观念的转变。[4]尤其是驻地机构人少事多,如若我们仍然停留在一个人一支笔的时代,根本应对不了时代之变,履行驻地机构服务中心大局更无从谈起,融媒体形势下需要“文武全才”,必须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拿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李康乐.探索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新路[J].新闻战线,2021(3):3.

[2]姜春勇.让暖心故事激发抗疫正能量[EB/OL].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0-03/26/c_138918102.htm.

[3]刘雅鸣.周计划会上一位党报总编辑的断想片语[J].新闻爱好者,2022(6):61.

[4]刘雅鸣.周计划会上一位党报总编辑的断想片语[J].新闻爱好者,2022(6):61.

作者简介:刁良梓,河南日报社信阳分社副社长(信阳 465299)。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