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边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路径探究

2024-11-21彭翠张可心董方旭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0期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以及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向共建国家进行周边传播的前沿阵地。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其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机遇与瓶颈,探究如何打造跨境民族共通的意义空间,如何利用创意IP进行焦点传播,以及如何巧用视频化社会特质等探索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周边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疆-哈萨克斯坦;对外传播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倡导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1]。在国际传播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阐释国家间关系和全球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任何传播不能影响周边,必然不能持久地、有力地影响更远[2]。因此,周边传播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理论维度,建设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自然也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以及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与哈萨克斯坦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使二者成为中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周边传播的前沿阵地。

一、研究缘起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第八年,中国就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地区和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旨在与有关各方凝聚共识,拓展合作,为地区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3]。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以中国为起点延伸和连接了周边的诸多国家和地区,随着周边传播理论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逐步落地生根。在这种大背景下,想要做好中国的对外传播,“首先要做好周边传播,然后再向周近地区、周远地区、重要地区进行圈层式、梯次性传播”。而周边传播的第一步则是要搞好以国内少数民族为主的内周边地区的传播。陆地认为,所谓内周边“就是一个机构、部落或者国家靠近边界的、与边界外侧部分相似的内部界限”。[4]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既是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亦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内周边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政策、资源等优势。共建“一带一路”11年来,新疆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玉苏甫江·麦麦提所说:2023年新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新疆企业对外投资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4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举办7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以及近50场周边国家新疆商品展洽会。同时,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门户,新疆目前已开通双边国际运输道路118条,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哈萨克斯坦的第二条国际铁路也已建成运营[5]。

与“一带一路”周边经济建设相同,周边传播既是我国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国家全球战略大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疆作为我国西部的内周边,十年来不断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策优势不断开拓与毗邻的外周边国家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空间。只有第一层次的内周边传播做好了,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内周边地区与接壤的周边地区做好语言、文化以及经济的密切交流与交往。

所谓外周边,就是一个机构、部落或者国家边界外侧的、与内周边部分相似的外部界限[6]。哈萨克斯坦既是与我国新疆接壤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中亚国家之一,还是我国的外周边国家。中哈建交32年来,两国长期稳定地保持着和平相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友好密切关系。在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两国元首重申将继续深化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双边合作内涵,致力于构建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的两国命运共同体[7]。

众所周知,凭借着地理位置及民族关系上的天然优势,哈萨克斯坦长期以来都与新疆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往,且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等多个跨境民族长期生活在新疆和哈萨克斯坦,有着浓厚的同胞情谊和跨文化交往。因此若能把握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独特的区位、政策、资源等优势,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我国内周边向外周边的邻边传播,传播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机遇与瓶颈

(一)传播机遇:经济文化的周边传播向好

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11年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了多项经济合作,先后助其建成了中欧班列哈国铁路段、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等工程,并与哈国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此外,在农业、物流运输、IT技术等产业方面双方均达成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为哈萨克斯坦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民心相通的经济基础和通向繁荣之路的情感基础。

在文化传播方面,中哈的周边传播主要以弱化意识形态的文旅传播为切口。为了实现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特增设了栏目,主要面向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诸如《通向繁荣之路》《今日中国》《对话》《中国之旅》等优秀的电视节目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了哈国电视信号的全覆盖;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也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落地播出,且传播效果良好。其中,电影《美丽家园》在新疆播出期间受到了时任哈国总统的关注并获得好评,而后这部作品成为新疆首次推向哈萨克斯坦的电影,并实现在当地院线、电视台、DVD影像店等多个渠道传播[8],实现了中国作品在哈国的现象级传播。

文旅传播领域,一项针对哈国受访对象是否来过中国的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来过中国,在其去过的城市中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次之,而排名第三的就是乌鲁木齐[9]。这些数据客观上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两国元首关于“2024年将成为中国的哈萨克斯坦旅游年”这一宣言的可信性。此外,该声明同时还宣布了中哈双方将全力推动两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合作,促进在华哈萨克斯坦中心、中国高校哈语专业教研室和在哈孔子学院有效运转,将进一步促进两国留学生交流,加快在哈共建鲁班工坊等多项合作事宜,足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哈之间的传播机遇成熟度。

(二)传播瓶颈:宏大叙事惯习下的情感共鸣缺失

首先是官方视角下的强硬传播带来的情感共鸣缺失问题。正如有学者认为国际传播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强势传播[10]。目前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传播多是依赖有组织的团队,即以官方传播为主导。这种强者视角下的强势传播要想取得国外受众对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有着天然的弱势,且单一的传播主体也容易造成情感共鸣的缺失。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11]才能使得共同体理念真正被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度理解并深切认同。

其次是群像传播下的“单向度传播”造成的情感共鸣和记忆点缺失。中国在以往的传播中习惯展现诸如盛大的开幕式、投入基础建设中的工人等群体形象,个体形象缺失。此外,在对2020—2021年《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有关“中国”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词频统计后发现,高频出现的词语为“中国”“战略伙伴”“卫生部”“协议”等诸如此类比较宏观且抽象的[12]群体表达,依然缺少个人情感的观照。显然,这种宏大叙事的报道习惯使得大部分国外受众很难引起情感共鸣。换言之,这种宏大的群体形象很难让人喜爱,因为群体不容易分辨,而且即使分辨得出,也很难让人记住,更遑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人们的情感建构都是具象的,一个典型的个体往往比一个抽象的群体更能吸引受众主动关注并留下印象。

再次则是高低语境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论障碍和信息价值损耗。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指出,“所谓高语境文化指语言自身所指并不能涵盖行为主体所欲表达之意,需要结合行为主体阐述语言的语境进行分析,因此高语境文化通常较为模糊”。[13]而蕴含丰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恰是一种高语境文化。在一项针对哈国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调查中,受访者被要求用一个词描述中国,多数人联想到的词汇为“长城、茶、象形文字”等具象符号,而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文化和外交理念了解甚少。可见,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尚存在高语境文化壁垒,即使官方推出过面向哈萨克斯坦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种文化作品,但由于要把中文翻译成俄语或哈萨克语,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高语境向低语境的过渡,难免造成认知论障碍和信息价值损耗,从而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从内到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哈传播的新路径

(一)营造共通意义空间:运用跨境民族建立“好感传播”

因历史缘故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境内流动着大量的跨境民族。诸如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聚居在中哈国界线且遍布两国边境城市的少数民族皆为跨境民族。故而,在面向哈萨克斯坦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周边传播过程中,跨境民族在这种文化相似基础上的信息流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他们拥有共同的民族情感,虽然分布于两个国家但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习俗或习惯,尤其在传统民族节日、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共通的文化。因此,也更容易通过建构符号、语言、文化等方式搭建起中哈都能理解的“共通意义空间”。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以跨境民族为主体的传播优势,调动跨境民族参与到话语转化的实践当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其日常生活及民族文化等领域。同时借助在中哈两国具有通用意义的美食、舞蹈等文化形态进行情景转换,使其兼具日常生活的普适性与本土文化的趣味性,以此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进而增强哈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诸如2023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就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舞者,他们不仅展现了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民族舞蹈,而且也感受到了新疆舞的魅力和新疆人民的热情。以两国人民共通的艺术为媒实现符号的转义,对中国“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进行“视像化”表达,显然更具亲和力和信任感。通过以文化为先导、以情感为纽带,搭建起以讲好故事为核心的“好感传播”,同时注重情感认同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过去以官方为主导的强势传播带来的误解与偏见。

(二)形塑共同记忆:打造创意IP进行“焦点传播”

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交流互鉴,而“交流”的本意则强调“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样不能单向度传播,而应在互动中使中哈两国人民感同身受。因此在新疆面向哈萨克斯坦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也应以更贴近哈国地区和民众的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讲好新疆故事,并将其嵌入中哈两国人民的共同民族记忆之中,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那么,如何打造创意IP讲好新疆故事?显然,通过聚焦新疆独特的人物故事专题或民俗文化专题打造出创意IP形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皮雕、玉雕、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挖掘其特殊故事或价值意义赋予符号独特的辨识度,旨在传播中建立起具有亲切感、趣味性和感召力的话语空间,从而增强哈国群众对这些创意IP的喜爱之情,进而引导其在信息解码中形成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取材于中国哈萨克族牧民的家庭生活和青年人爱情故事的新疆电影《美丽家园》便是火出圈的爆款IP。在其上映期间曾受到时任哈国总统的追捧,并将其引入哈国实现多线转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之前就已经具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愿望,并使其有选择地接收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信息。《美丽家园》之所以受到哈国民众的喜爱,显然得益于它能够反映跨境民族的生活风俗,在讲述主人公阿曼泰的家庭生活时,也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哈萨克族一年一度的叼羊比赛以及成群的牛羊与白色毡房遥相呼应的生活环境。同时该作品还展现了富裕起来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亲情与爱情、草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和心路历程,触动了生活在哈国的哈萨克族的共同记忆,引起了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可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构建中国叙事话语体系的基本命题”。[14]而打造创意IP,正是中国向哈国及周边乃至世界讲好新疆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巧用“视频化传播”:探寻“一个主旋律,多重好声音”的新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视频化传播进行自我表征和社会互动。同样,国家之间的地理边界被打破,海量信息在世界各地快速流动,“视频化社会”正在形成。这是继地球村之后出现的新型跨文化交流空间。在面向哈国的传播实践中,我们理应抓住“视频化社会”的特质,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一方面不断实现共同体理念历史视野的再拓展和思想内涵的再深化;另一方面还要打造“一个主旋律,多重好声音”的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新格局。

具体而言,中国既要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领头羊作用,扩大境外发声渠道和信息发布能力,也要注重分析哈国群众的情感表达习惯和思维认知方式。尤其要在群像传播中增加展现个人故事的比例,正如以一个新疆普通工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哈之间的友好与互助,以及跟踪报道在“鲁班工坊”工作的某位哈萨克民众的生活变化来切实展现“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两国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以短视频的传播形式具体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媒体不断利用强势话语对我国进行恶意污名化的曲解和指责。

此外,我们还要利用好边疆地区经常与周边国家往来的民间力量,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弱化国界的平台优势,结合国际会议、民间外交活动及民俗节日等契机打造中哈传播的“大合奏”。同时还要把握好海外受众碎片化的观看偏好,在传播共同体理念的视频制作上更加偏向轻量化、视觉化和快捷化,并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个体真实的生活小故事之中。诸如以Vlog的形式拍摄哈萨克族“那吾肉孜节”的民俗节庆场景,展现某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等便是拉近中哈两国人民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案例。总之,通过“思想+故事+解读”的视觉化呈现,利用短视频这种更容易被理解和触发海外受众情感共振的传播方式,来削弱共同体理念的高语境文化壁垒,引导哈国民众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进行同向解读,故而能够呈现一个可亲、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认同。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华民族坚守“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国面对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给出的中国智慧和全球治理方案。新疆作为中国向周边国家传播共同体理念的前沿阵地,更应发挥地理、文化和多民族聚居的独特优势,在周边传播理论视域下,通过打造跨境民族共通的意义空间、利用创意IP进行焦点传播、巧用视频化社会特质等措施,抓住时代机遇,突破共同体理念在中哈之间传播的瓶颈,进而为中国面向中亚乃至世界各国的有效传播探寻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8)、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成果(编号22FXWB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河北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创新与实践”(编号2023XJJG060)、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文艺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编号:2023GJJG004)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02).

[2]陆地.周边传播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2):15-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N].人民日报,2023-09-27(006).

[4]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7(5):4-9+34.

[5]李自良,刘兵,潘莹,等.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N].人民日报,2023-10-04(002).

[6]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7(5):4-9+3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23-05-18(002).

[8]侯亮.“美丽家园”走出国门:导演高峰访谈[J].大众电影,2006(8):15.

[9]齐少慧.哈萨克斯坦汉语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21.

[10]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69.

[11]彭翠,刘星宇,等.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思想的力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8):92-94.

[12]贺翔宇,许鑫.框架理论视域下《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呈现研究[J].传媒,2023(10):94-96.

[13]HALL E T.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14]张智华,王义仁.论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硬核叙事及其文化意涵:以张艺谋电影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48-160.

作者简介:彭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青年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保定 071000);张可心,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保定 071000);董方旭(通讯作者),河北大学讲师(保定 071000)。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