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空与道德律

2024-11-21王光东

书城 2024年11期

《星空与半棵树》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中国文化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有着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作品。读《星空与半棵树》会想到康德和董仲舒两位思想家的话,康德的这段话这部小说中引用过,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视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还有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董仲舒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天”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原则,涵盖了万物以及自然运行的法则,“地”承载和养育了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应遵循“地”的规律和顺应“天”的法则,才能成就自己,也成就万物,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前一段话使我想到了作品中安北斗这一人物形象,后者则使我想到了整部小说的结构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这部小说实际上所叙述、思考的就是天与人、地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当下生活中被撕裂的、复杂的现实,对现实中出现的违背天理、自然规律、人道法则的种种现象和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先说安北斗这一人物形象。安北斗是近年小说中出现的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他喜欢凝望星空,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才能体验到生命的舒张与壮丽,体验到宇宙永动永生的伟大与刚健不息的力量。回到他所生存的北斗镇,北斗镇又何尝不是一个“小宇宙”呢?万物都在这里丰富地存在着,相对于浩瀚星空虽然渺小,但这里生存的人们也在自强不息,也在永动永生,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6f42f7da279530a2bc38aff4475555196db2ef8a071f24520744d58d1fc15936,因此仰望星空,他感到幸福、快乐,回到大地,他感到实在、充实。对星空的凝望是对“天与人”关系的体验,天道运行,浩荡不息,人不应狂傲自大,而应依天行事,对大地的皈依,使他在与天的联系中,确立了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种道德律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他敬天、敬地、敬人,富有仁爱之心和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道德律对于安北斗而言是一种广义的“为人之道”,他不认同南归雁搞的“点亮工程”,因为“点亮工程”会破坏生态系统;他厌恶村霸孙铁锤的肆意妄为、残酷霸道;他对“上访户”温如风虽然不满,但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妻子和他离婚了,但割舍不断的亲情依然深藏于心……那么多需要他帮助的人和亲情他都不忍也不能舍弃,他必须兢兢业业地尽一己之力,维护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和稳定,他的行为方式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理解而生长出的崇高道德精神的实践。正是这种道德精神与处事原则,使他与以往作品中出现的乡镇干部形象有所不同,如果说以往有些作品中出现的正面乡镇干部形象,大多陷于纷繁复杂的世事疲于奔忙,有点无奈甚至悲凉感,那么安北斗则活得通透、豁达,且内心散发出道德的光辉和善意的生命力量,他不关心权力的变化以及官场的钩心斗角,漠视物欲的追求和现实利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仗义执言,对所需帮助之人善行相伴,践行了自己内心的原则,是近年小说中具有新的文化因素、值得重视的人物形象。

从《星空与半棵树》整体叙述和思考的问题而言,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生活中的变化和复杂性。董仲舒以及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天、地、人合为一体,缺一不可,情同手足,构成了万物发展的根本。但是在当代现实的乡村生活中,天、地、人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被撕裂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类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和提高,同时也意味着道德、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往往不能同步发展,常常发生错位甚至剧烈的冲突,一个作家敏锐、深刻地发现、揭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艺术的呈现,是理应具有的现实情怀和使命承担。《星空与半棵树》就以中国思想智慧来理解中国现实,揭示了十余年间基层社会的复杂面相以及经济形态、文化观念、人伦变化等丰富复杂的内容。小说中出现的“半棵树被盗”事件,是一个隐喻,它意味着人的物欲在破坏着乡村社会的人伦关系——“世道人心”发生了变化,当“人心世道”开始被一种物质化的、自私、贪婪的力量支配时,在人与天的关系上,人开始变得对天道法则缺少敬畏、盲目自大,傲视一切;在地与人的关系上,人不尊重自然大地,为了经济利益大肆开发、破坏自然生态,没有意识到人与天地之间互相依存关系的破坏也会导致人自身的生存危机。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即继承发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智慧,也是当下生态保护实践的指导思想。人类如果为了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欲望的满足,破坏了“生命共同体”的存在,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星空与半棵树》就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共同体”被破坏的触目惊心的现实:南归雁实施“点亮工程”是为了发展经济,但却破坏了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孙铁锤的肆意开发所造成的大爆炸既破坏了自然又伤害了人类自身。当人类自以为可以操纵一切、傲慢自大地撕裂了天地与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后,人对天地缺少敬畏,不仅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理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万物,现实却变成了人在满足自我欲望的同时践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温如风为什么会几十年不停地上访?他就是为了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孙铁锤为什么会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横行乡里,称霸一方?原因就是他用权力、金钱收买了人心;派出所所长何首魁深陷于乡村生活的矛盾冲突中直至最后,也说明了乡村生活中“世道人心”的变化和不堪……乡村生活中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充满争斗、算计、伤害,演绎了乡村生活的复杂、残酷。当《星空与半棵树》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深刻的笔触,以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悲悯情怀,呈现出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时,我们不禁会问:今天的乡村生活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心灵方面的问题。在当代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人心的自私贪婪等,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陈彦在《星空与半棵树》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具有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的,并且具有深深的焦虑。小说中几次出现了“猫头鹰说”的章节,借猫头鹰的口对人的欲望膨胀、自私傲慢、贪婪野蛮进行了批判。猫头鹰以为:人类自以为比动物进化得快,但其以智慧与技术手段掩盖下的巧取豪夺与霸道贪婪,其实已远远超出他们原始的自然兽性。细思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无不与此有关,改变困境需要对社会、经济、权力的运行机制进行反思,但更需要追问的是我们“人”自己,人自己为什么把世界变成了这样?这部作品深刻的当代意义也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人自身能够时时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纠正自己的过错,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