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打破叫生命
2024-11-19刘洁
女儿经历四年多的幼儿园生活后,终于成为一名小学生。她自一岁十个月开始上托班,其间换了四家幼儿园,但每次都过渡顺利。有前几次换园的经验,加之女儿性格外向,我并不觉得幼升小于她而言,是件多么特殊的事情。
一日,我照常接女儿放学,然后送她去做体操训练。坐在电动车后面的她突然大声说:“妈妈,老师把你给的‘小王子’的纸没收了。”我一时有些懵,迅速在脑海中搜寻着相关记忆,是本子?是画画纸?我问:“什么纸?我给你的?”六岁多的小朋友,似乎有着一套单独的理解和表述系统,一旦你进入不了,便是你的问题。果然,女儿带着些许怒气,提高了音量,侧过身朝我喊:“就是那个——餐巾纸!”原来是包纸巾啊。开学后,每个小朋友书包里都要求备好纸巾和湿纸巾,女儿的纸巾上印有她喜欢的小王子图案,谁知第一天就被老师没收了。
我关切地问:“没收了呀,为什么?”女儿搂紧我,侧着小脑袋委屈地说:“因为我上课玩它,老师就把它拿走了,不再给我。”“那你觉得该上课玩它吗?”“不该。”女儿低声道,继而又提高声音,“但是她也不能没收啊,那是我的。我把老师的手机拿走行吗?你给我要回来!”虽看不到女儿的表情,但我能想象出她皱着眉、愤世嫉俗的样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她的世界里,“小王子”纸巾和老师的手机价值相当,属于她的东西就不应该被别人拿走,那可绝非“不就一包纸巾”的小事情。
老实说,一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育儿过程中,我虽看过很多书,写过很多育儿文章,但面对实际问题时,我还是会手足无措。但很快我的理智慢慢回归,我想我不可能因为一包纸巾就去找老师理论。不是不值得,而是可能会助长孩子继续在课堂上“为所欲为”之风,但把这件事情妥善解决是十分有必要的。
女儿生性好动,喜欢自由自在,像极了年轻时的我,对很多体育运动都游刃有余。这样的她,确实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是“一板一眼”的好学生。女儿虽不会犯原则性错误,但因为自己或带动同学太过欢脱,受到老师批评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次区别在于:小学生活近乎完全自理,一个叫“纪律”的东西横空出世,女儿可能还未意识到这点。另外,在幼儿园基本不用带东西,而小学的日常用品要自己备,所以她可能觉得动一动心爱之物没什么。即便不妥,顶多挨批评,也不至于没收。于是,她在同样的行为上遭受了更大的教训,尝到痛。
想起毕淑敏曾分享过自己在乡村学校演讲的故事。一个贫困女孩抱怨自己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支圆珠笔,可自己的男同桌——镇长的儿子——每天车接车送,有五支圆珠笔。毕淑敏平静地告诉她: “不要总是期待外界条件的改变,成长始终是极为个人的事情,请把怨天尤人的心态收起来。”
于是我告诉女儿:“可能因为只是一包纸巾,老师想借此给你个小小的教训。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如果你上课时专注,我不相信老师会责备你。归根到底,就是妈妈跟你说过无数次的,一个时间只干一件事。不然你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家里还有纸巾,都是“小王子”的,但下次要尽力保护好它,好吗?”她无比认真地点了点头。
后来,女儿依然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回来一如既往地和我交流新环境的趣事。一天放学后,她告诉我,老师答应用完纸时给她‘小王子’的纸巾。女儿十分满意这个结果,我也是。属于她的东西并没有被完全剥夺,阵痛不会一直在。
海明威曾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类似的阵痛在过去也有,未来更不会少,但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并由内而外地生出力量。阵痛还有一个名字,叫成长。
编辑|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