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胡奉雅以焊枪为“针” ,“绣”大国重器

2024-11-19子矜

家庭百事通 2024年11期

在传统观念中,从事焊接这项工作的,应该是男性。可是,有这样一个女性,反其道而行之,放着舒适的办公室不坐,非要跑去当又苦又累的焊工。她就是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奉雅。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环球人物》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那么,她到底有什么精彩故事?

特立独行,小女生选择当焊工

长发披肩,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温文尔雅的模样,这是胡奉雅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乍一见她,很难将她跟焊接工作联系在一起。

胡奉雅1993年3月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聪明伶俐,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她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小学五年级时,她就对老师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情怀,让老师对她刮目相看。

与一般女孩不同,进入初中后,胡奉雅对理科特别感兴趣,曾立志要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她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可是没想到,偶然看到的一个纪录片让她的志向发生了改变。

2008年6月的一天,正在备战高考的胡奉雅看书看累了,就打开电视,想放松一下。她看了一部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设纪录片。电视画面中,一名焊接工程师指着一条最长的焊缝说道:“别看一条小小的缝,需要工人连续不断焊接38小时,才能焊接完成。”这个画面,带给胡奉雅极大的震撼,那道蓝色的弧光深深地吸引着她。她心想:能不能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先进的焊接设备、更好的焊接工艺代替传统技艺?有朝一日,如果她能成为超级工程的参与者,突破这些技术壁垒,那该何其荣幸。因此,胡奉雅的计划改变了,她要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对于她的选择,不光父母反对,老师也不赞成。他们认为胡奉雅完全有能力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她父母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女孩,为啥非要当又苦又累的焊工。

可是,无论父母、老师怎么做工作,胡奉雅就是不听劝。最终,胡奉雅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录取。大学毕业后为提升自己,掌握更先进的焊接技术,本着“做好工艺必须懂装备”的想法,胡奉雅又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并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立志攻克世界性难题

2015年,胡奉雅放弃国外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来到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成为一名研究人员,一头扎进焊接的世界。用她的话说,因为当时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只有她一个女生,所以同事们都称她为“焊接一姐”。

经常有人问胡奉雅,明明有很多选择,为什么选择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她说:“来这里可以距离焊接更近,可以接触到制造国之重器的各个行业,也更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把这个行业焊接工艺的共性问题找出来,攻克它,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自己从事的焊接工作,胡奉雅是这样理解的:“如果钢板是布,那么焊枪就是针,焊接就如同在大国重器上穿针引线,意义非凡。”

进入鞍钢集团不久,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鞍钢集团,胡奉雅被委以重任,负责钛钢复合板的开发。钛这种材料具有万年不腐的特性,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钛的力学性能不佳,而且开采难度大。相比之下,钛钢复合板是更优的选择。

钛钢复合板就是钛和钢一体化成型的钢板,既具有钛万年不腐的特性,价格又只是纯钛的四分之一,但无法熔焊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担子有些沉重。但胡奉雅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心想“立志报国的时候到了”,勇敢地挑起重担,在孩子两岁生日之际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做访问学者期间,胡奉雅白天跟专家交流学习,晚上熬夜做实验,经常废寝忘食。

为了尽快找到办法,胡奉雅还专门拜访焊接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英国焊接研究所。可是,在多次交流后她发现,在钛钢复合板焊接领域,对方也没有实质性的技术突破。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更是直接将胡奉雅的想法“判了死刑”:“将钛材和钢材焊接在一起,且性能稳定是不可能的事。”

此时,胡奉雅的心情跌落到谷底,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内心一直在犹豫:是放弃还是继续?胡奉雅不甘心。她给自己打气:“既然他们干不了,那我们自己干,万一成功了呢?”她打开手机记事本,郑重地写下了“闪耀的弧光只为钢铁强国”这样一句话。

打定主意,胡奉雅回国后,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项目立项,第一时间成立应用创新青年突击队,开始着手攻克钛钢复合板熔焊难题。“世界性难题”并非徒有虚名,胡奉雅和团队成员一道,反复地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却是反复失败。

胡奉雅意识到,只靠焊接工艺的提升,已经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她大胆地提出设想,能不能在钛和钢中间添加一种材料,隔开钛和钢,避免它们发生化学反应。

可是,胡奉雅发现没有这样的材料可用。于是她带领团队,采用“笨办法”,从设计、坡口、焊接材料到工艺控制一点点地摸索。可是摸索的道路也充满艰辛,仅设计这个环节,需要调整的变量就有26个。而她自己为了补充材料方面知识的欠缺,一头扎进图书馆,不分白天黑夜地阅读。

焊接、探伤、断裂……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胡奉雅和团队成员因失败已经变得麻木。她们那蓝色的工作服,由于实验室弧光长时间的照射,已经变成棕灰色,但实验仍然没有成功。看到胡奉雅如此“拼命”,很多人都劝她:要不就算了吧。但胡奉雅不甘心,她一直有一种感觉,距离成功似乎就差一步,如果此时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在经历三年上千次实验,画出几千张设计图纸、拍摄上万张分析照片后,团队终于攻克钛钢复合板焊接这一世界性难题。

我希望我的青春,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实验室传来成功的消息,胡奉雅回忆:“有时候科研的成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时我们很多人都不相信,大家晚上做梦都是复合板的断裂声。”

焊接难题被攻克后,成果很快经过认证及实践检验,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装备、桥梁及沿海建筑中。比如安徽池州长江大桥的防撞结构件,就是钛钢复合钢板首次在桥梁领域的应用,效果良好。与此同时,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也让胡奉雅获得广泛赞誉。她在焊接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人能及。

胡奉雅说,每一名科技工作者都一样,都是在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工作,成功贵在“坚持”二字,“没有什么令人感动的故事,更没有什么了不起”。

近几年来,胡奉雅和团队的成绩单上又多了新纪录:实现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等。与此同时,胡奉雅先后主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承担鞍钢新钢种焊接评定30余项,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2024年4月,胡奉雅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赴北京参加颁奖仪式。在颁奖仪式上,她表示今后要继续以钢材为“布”,以焊枪为“针”,把不同钢材“绣”入更多大国重器。她想给广大青年分享的信念是:只要脚踏实地地努力,你就可以达到想要的高度。

2024年6月24日,胡奉雅在媒体上公开讲述自己从职场“小白”变身“焊接一姐”的经历。她说:“我希望我的青春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爱国情怀感动了无数人。

胡奉雅的事迹激励着青年人不断前行。不久的将来,一定有更多青年人像她一样,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