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化时代甘肃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11-19王姝文刘顺伟

发展 2024年10期

有色金属产业是甘肃传统支柱产业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产品耗能较高、资源日渐枯竭、技术进步缓慢以及经济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肃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立足甘肃省发展现状和资源基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有色金属产业数智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产业链中高端化发展,推进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全省强工业战略、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数智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色金属产业是甘肃工业经济的“压舱石”

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白银公司、金川公司、甘肃稀土公司及酒钢东兴等为龙头企业的集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到冶炼加工,从设计施工到生产科研、设备制造完整的现代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甘肃传统支柱产业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2023年,全省有色行业规上企业共111家,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的4.1%;工业总产值2789.8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8.6%;资产总额2925.2亿元,占全省比重17.9%;利润总额210亿元,占全省比重40.8%;税金总额57.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3%;用工人数达到6.3万人,占全省总用工人数的13.4%。尽管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品耗能较高、资源日渐枯竭、技术进步缓慢以及经济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同时出现并不断加剧,导致甘肃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正在丧失,劣势正在显现,严重制约了甘肃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摇了有色金属工业在甘肃传统支柱工业中的“压舱石”地位。

(二)数智化是甘肃有色金属产业实现高级化的“牛鼻子”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各行业的发展理念、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因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提升,是摆在甘肃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个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根据从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调研可知,凡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的生产装备和项目,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和服务增加值,实现了产业高级化。因此,利用大数据、5G、AI和区块链等新型前沿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甘肃有色金属产业高级化的“牛鼻子”,其理由如下。

一是能够显著提升有色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有色金属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水和产生大量废物资源的产业,企业通过集聚化发展、拓展产业生态链条、搭建行业服务平台等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优化了土地使用布局和结构,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水平。采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和废热资源,建立热电循环应用系统,建设智能化的工业园区微电网,利用相关新型尖端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优化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结构和效率。通过对节水设备、污水处理等水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的“三化”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对不同工业园区及工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在企业、园区之间实现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二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建立了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其一,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促进产品生产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提高了产品生产线的柔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有效结合,有效地提升市场预测趋势的精准度,根据预测的市场趋势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在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产品库存率。其二,管理人员借助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生产原料、生产进度、生产机器等进行系统性监控,实现生产过程管理的网格化和精细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监管和控制力,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其三,依靠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估计等进行模拟分析,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使数据化分析的决策依据和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三是能为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人与自然的和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今后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发展之中。有色金属工业作为甘肃传统支柱工业的“压舱石”,“三化”改造既是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整个甘肃传统支柱工业寻求新发展动力的源泉。绿色化改造通过采用节能环保产品、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培育和发展绿色服务业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水平,提升了整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值,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化”改造通过倒逼新一代技术的创新,推动新型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动新一轮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甘肃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

四是促进知识创造推动技术进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型前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通过促进知识创造来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采用大数据分析帮助有色金属企业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料,将创造丰富的显性知识。相对传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帮助有色金属企业轻松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料。随着工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能够轻松获得以前难以取得的消费者数据、供应者数据和物联网数据等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实时关联与预测分析,将创造出丰硕的显性知识。与此同时,采用神经网络等新一代计算方法,能够从隐性知识中提取核心信息,进而通过深度学习和特定规则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人机交互系统通过对隐性知识的分析和提炼,加快了企业内部沟通,提升了隐性知识产生的速度。

二、数智化时代下甘肃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

虽然有色金属产业在甘肃传统支柱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有色金属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短板”与“弱项”是甘肃有色金属工业亟待破解的“补”和“强”课题。其“短板”与“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色金属产业层次居于中低端。甘肃省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主要产品仍以基本有色金属为主,骨干企业主要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自产原料不足,生产物料仍以外购为主。产品远离深加工市场,粗加工量较大,精深加工量较低,产业链较短,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低,工业产销利润率不高。收入来源仍以基本金属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风险高,竞争力不强,严重限制了企业利润空间,削弱了有色产业抵御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

二是创新发展基础仍然很薄弱,技术引进难度增大。甘肃有色金属行业的创新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有色金属行业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仍然不够完善,有色金属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不够、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这导致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在当前阶段,顶尖关键技术引进仍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的程度加剧,我们技术引进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是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矛盾突出。2020年-2023年迎来国内铜冶炼200多万吨产能进入投产高峰期,铜冶炼保持较快的增长,将导致对原料采购的争夺更加激烈,加上国内铜原料严重缺乏,铜精矿加工费也将呈下降趋势,铜冶炼已无利润空间,铜产业迫切需要谋求转型发展。金川公司、白银公司两家铜冶炼企业自有铜原料供给不足冶炼能力的15%,必须拓展铜上下游产业链以谋取发展空间。

四是经济区位条件劣势明显。甘肃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低,又远离制造业聚集区,与有色金属加工材料以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相关产业配套水平低,周边也缺乏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消费电子等下游企业,产业聚集效应不显,产品销售运输距离长,整体生产成本高于产业配套完善的地区,受制于自然因素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经济活力和人才、资本的吸引力相对不足,难以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

五是技能型人才及高端人才严重匮乏。高端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短板;技能型人才、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产业拓展和转型发展的瓶颈之一;高端产品研发人才、领军型的创新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发展高端产品、有色金属高精尖新材料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

三、甘肃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为“补”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的“短板”,“强”有色金属工业的“弱项”,实现甘肃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拓展“东引西进”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全行业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积极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东引西进”战略。以省内有色行业重点开发区和现有企业作为承接项目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对接活动,引进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新材料,使全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质的飞跃。同时要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五国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开拓当地有色金属市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金、铜、铅、锌、钼探明储量居亚洲第一,但开发程度比较低,而且这五个国家发展程度不高,有色金属市场开拓的空间比较大。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就是要通过大开放大改革,进一步提高甘肃有色企业的资源控制力、市场影响力、技术引导力和文化感召力,把有色金属工业大省建成有色金属工业强省。

(二)打造有色金属工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通过着力打造,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有色金属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国内循环而言,产业是强化关键环节、领域、产品保障能力的根基,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就要创新产业模式,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成本、质量和效益的多重矛盾,达到友好、绿色和共赢的目的。从国际循环来看,实施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提升,巩固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强化所融合的优势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开辟有竞争能力的市场,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新体系。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打造合作共赢产业链和供应链。适时开展产业融合研究,把握产业融合机遇,将多领域产业优秀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有机融合,协同设计,提出总体解决方案,使供应链绿色、稳定而富有弹性,产业链延伸拓展,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成本,以更加适应需求端,进而推动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创新与协同发展,并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三)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优良资产组合,实现战略性重组

为了优化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的布局,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优良资产为纽带,通过企业合并、兼并及产业剥离等各种形式组建一些企业集团。为解决原料供给矛盾,可将有色金属矿山企业与冶炼企业重组;为降低有色金属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将上下游与生产产品相关的企业组建联营体,在与上下游企业产业联营中,应注重资源控制的主导权,推动有色金属上下游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针对区域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在重组中重点打破地区封锁、避免重复建设,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当前甘肃有色金属工业已形成了以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东兴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但这些龙头企业的国有资本比重较高,研发能力较弱,经营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为降低高新技术引进难度,提高经营效率,应强化与省外、跨国企业的资本重组,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通过资本重组组建新型企业集团,搭建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实现甘肃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技术研发引进,培育提升有色工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有色工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只有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才能推进有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引进与应用,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才能将甘肃有色工业做大做强,才能使甘肃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大省强省。

一是加快现有生产、冶炼等先进技术的完善、研发和提升。目前甘肃各有色企业针对自身的生产主体和优势,新增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例如:闪速熔炼技术、白银炼铜法、ISP铅锌冶炼技术、黄钾铁矾法湿法炼锌技术、200-300KVA预焙技术等。通过绿色化改造,使其环境污染更低,通过智能化改造,使其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原料适应性更加广泛。通过高端化改造,使其综合资源利用和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三化”改造,使甘肃有色工业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二是随着甘肃有色资源储量的不足和富矿矿藏资源的日渐减少,建立复杂多金属矿、氧化矿、贫矿、微细粒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选冶技术和有色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工作迫在眉睫,通过研发引进加工冶炼技术,有效地提升甘肃有色工业资源的供给力。三是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注重产业链延伸,支持和扶持其深加工能力。针对现有先进装备、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例如:高精度铜板带、耐腐蚀超长冷凝管、空心导线、超薄电解铜箔、铝箔等,相互耦合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既满足了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又丰富了甘肃有色金属产业的产品结构。

(五)促进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

一是围绕智能装备接入工业云的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和调度管理等重点环节,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优化和应用推广甘肃工业云平台,集聚资源支持建设面向重点工业重点地区的云服务平台,创新工业云服务内容与模式,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鼓励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二是围绕加快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各类工业云平台建设,探索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新机制。支持面向离散制造工业的第三方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研发设计平台、网络化生产体系和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提升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精细管理水平。三是围绕制造资源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数据全面集成、工业应用模型和开发工具共享的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以新型工业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支持制造企业探索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和服务模式,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启动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针对产品创新、智能决策、精准营销、服务转型、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面向企业、工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挖掘和创新工业大数据应用。创建“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由这些有色金属示范项目带动全省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

(六)打造有色金属工业人才支撑体系

一要鼓励和支持与相关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平台,在海内外积极招才引智,聚焦国际前沿大数据智能技术领域,打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二要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培养和储备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以“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团队,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三要对接企业需求,扩大相关领域职业教育规模,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为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四要瞄准工业互联网和有色金属产业关键短板,培养一批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对员工数字技能培养,打造与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五要健全有色金属产业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形成高中低梯度化、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有色金属产业人才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