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4-11-13赵玉萍王尚斌

关键词:乡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继承、创造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提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结论为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传承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24)05-0321-05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宣传思想文化重点课题(XC2024ZD0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课题(LNGDGQT202408);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宣传思想文化课题(24-A037)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ZHAO Yuping, WANG Shangbin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as opened up a new realm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and provid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Rural is the birth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and creatively developing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Paths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such as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lp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Key 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nherit

0 引言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引。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引领、规范乡村群众行为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1 继承、创造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35。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文化生态治理的内在动力,促进乡村文化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在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民族和地区优势,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开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专项保护工程,将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打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场域,树立新典型,培育新乡风。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1.2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树立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乡村文化博物馆、民俗观光示范村,使乡村成为赓续历史文脉、展示地域特色的文化阵地。对一些乡村历史建筑物,可以采用更换部分建筑材料的方法,在维持原有结构和外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一部分满足时代发展和乡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创作反映新农村建设、塑造新时代农民形象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发特色民俗表演项目,推动乡村文旅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加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2.1 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振兴

传统手工艺世代传承,通常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以及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乡村形象和地区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刺激地区经济的增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区域形象以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具有显著作用”[3]。

传统手工艺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乡村特色传统手工艺产业,引导其向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的方向发展。鼓励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设计师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品创作生产,加强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力度,在乡村传统手工艺集聚地开设培训学校和研创中心,组建乡村传统手工艺研究团队。支持各地建设传统手工艺工作站,促进区域优势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挖掘传统手工艺与时代相应的内在价值,激发其当代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特色产业相融合,将“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4],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增强其审美韵味。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和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产业”[5],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品牌合作,提升经济附加值。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意设计,“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6]。以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为着力点,兴建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最美休闲村。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重点推动新型农业和共享农场的建设。

2.2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7]。赓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新风,使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做好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新时代乡土人才。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在不断提高乡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摒弃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二是倡导良好家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引导群众向上向善、敬老爱老、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传承优良家风主要传承的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优良家风传承下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是涵养淳朴民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农民讲师团,定期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扶贫帮困、乡村振兴等相关内容。四是弘扬时代新风。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乡村生活方式,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阐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宣传其先进事迹,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3 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保护与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是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乡村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8]。要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36。中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包括乡村优秀传统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乡村优秀传统制度文化遗产、乡村优秀传统行为文化遗产、乡村优秀传统精神文化遗产等。

乡村优秀传统物质形态文化遗产是指为了满足乡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包括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民居、传统建筑、宗祠家庙、传统灌溉工程、传统服饰用品、传统饮食、传统交通工具、传统手工艺品等。其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9]。“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价值,要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传统村落出现传统风貌消失、社会结构破碎、旅游发展乏力等问题”[10]。传统建筑是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的集中反映。

乡村优秀传统制度文化遗产是指乡村群众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制定的有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治理乡村生活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村规民约、社会规范、生产组织方式、伦理规则、宗法制度等。其中,村规民约以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为基础,在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宗法制度具有传承家族文化和教化村民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孝道观念,促进家庭和谐。

乡村优秀传统行为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及风俗”[11],包括传统礼仪、传统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戏曲舞蹈、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传统礼仪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以礼治国,“礼”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传统节日多与天文、历法、数学,以及节气有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有利于增强乡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和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在乡村优秀传统精神文化遗产中均有所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创作了深邃厚重的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更有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同时吸收佛教、道教等的思想观念,形成了追求大同,均富、安定的社会理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要立足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发挥其在凝心聚气、团结群众、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增强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繁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与创新源泉”[12]。进一步加大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保护好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增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健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全面核查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抢救濒危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村落。

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区,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具有历史印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有关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开展乡村历史资料征集工作,收集濒临消失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等。建立展示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各类展馆,推进地方志编纂工作。

3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产物,也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结晶;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成果的创新发展,也是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有力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利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35,36.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14.

[3]吴雪倪,樊小贤.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河津市农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24): 50-52.

[4]胡钰.文创理论与中华文化创造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99.

[5]宋洪远.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2012—2022)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6.

[6]钟岩,李波.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184-18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259.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9]方堃.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10]李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南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3:84.

[11]贺苗.日常思维生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6.

[12]刘茜昀,史达,张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4(2): 140-146.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