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 “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要
2024-11-13周子昂谢宇凯
[摘 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及物质载体,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其城市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核心逻辑在于上海以红色文化资源深度、高度、广度,赋能思政课“载体之大”“主体之大”“格局之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下,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增强“大思政课”的真实性、协同性、针对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建设;赋能;上海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5-0104-04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上海的“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名人故居以及重要的档案资料、手稿文献等红色文化资源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前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及物质载体,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应当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讲好上海红色故事,引导教育师生学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让他们在学习和感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一、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轨迹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国家到上海市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2022年7月,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2023年2月,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这些政策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支撑,推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进入全面开展、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上海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目前,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名录(第一批)》,上海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共612处,包括旧址228处、遗址279处、纪念设施105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共236件/套。近年来,上海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各主体均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也已具备丰富的学理探讨。学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和使命”,“从深厚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历史资源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在薪火传承中给予青年学生精神感召和指引”。同时,认为以“大思政课”视域审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当前立德树人重要的时代课题,回答这一课题有助于赓续红色血脉,整合优质资源,培养时代新人。已有研究指明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战略意义和重要价值,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然而,纵观已有研究,视角均以宏观为主,对红色文化资源“何以赋能”“以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机制与微观逻辑探寻较少。本文拟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提供上海范例,以期为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办好“大思政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思考。
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能够“善用之”,关键在于成其“大”。“大思政课”能够成其“大”的逻辑在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逻辑关键在于以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深度,成就“载体之大”;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赋能“主体之大”;以红色文化资源的广度,实现“格局之大”。
(一)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之“深”成就思政课“载体之大”。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能够为“大思政课”的建设提供“大载体”。首先,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精神“大”。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发挥出显著的精神能量。其次,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孕育的历史“大”。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地生成的,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凝结。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之中,能够树立起“大历史观”,帮助教育对象“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最后,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联动的能力“大”。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语言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具有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功能,且连接着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之“高”赋能思政课“主体之大”。将城市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活态”传承,不仅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对象”去理解,同时要将红色文化资源“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资源只有被主体利用,才能被称为资源。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大思政课”的合力之“大”。首先,党和政府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发挥主体的领导职能。上海提出“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目标,通过《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主动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名录制度及其数据库,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先导与制度基础。其次,上海市大中小学主动打造红色“大思政课”,发挥主体的实施职能。“大思政课”的根本性质是“课”,需要学校作为中心点,将多来源、多模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整合。通过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内的不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实践育人能级。最后,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发挥主体的支撑职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不同属性、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场馆是直接管理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主体。各类场馆的教育功能、传播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当配合或主动与学校进行对接,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效能增量。
(三)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之“广”实现思政课“格局之大”。“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将有限的教学情境、环境,提升至广泛的社会层面,以广阔的格局推动思政课育人空间扩展。一方面,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推动育人情境拓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将课堂从室内搬到户外、从学校搬到社会,能够突破专业化课堂的空间限制,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线索,将上海的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支撑“大思政课”的开展。通过“空间化叙事”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教育对象在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话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共情共鸣,实现“知人”“知事”“知史”。另一方面,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把握“国之大者”,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通过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情景式互动教学等方式,让教育对象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深刻感悟党的伟大历程和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教育对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把握个人定位,从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转变,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体量大,以往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一定的问题:一是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主体多、开发主体少,“多而不强、弱而不活、散而无序”,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缺乏。二是开发利用方式不够灵活,未能充分激发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力。三是“融入”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挥,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态势,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在长期的探索之中,上海注重先谋一步、先学一步、先行一步,为化解上述问题,打造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上海样板”,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领域的“上海影响力”。
(一)做好文化保护,增强“大思政课”的真实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并运用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首要前提。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负责,是有效支撑“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首先,要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整体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分析,避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由此形成公开的资源名录、保护名录,可以用作直接的教学材料与教育的参考材料,为“大思政课”提供科学的指南。其次,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层次性。红色文化资源涉及地域广阔、种类繁多、分布不均,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针对性保护,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保护体系,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由此才能更好地运用在“大思政课”当中。最后,要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底线思维”。就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建设,对于正在消失的红色文化资源,动态跟踪、实时更新,及时进行抢救与保护。
(二)推动全面开发,提升“大思政课”的协同性。开发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必须增强全局意识,提升“大思政课”的协同性。具体而言,就是突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点线面体”,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重点,以“面”为支撑,以“体”为目标,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是摸清红色文化资源点。要摸清各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的“底数”,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点位开发,不断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好去处”,将红色旅游景区、场馆纳入上海研学基地目录。例如,《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龙华魂”研学思政大课堂》《“力量之源·红色100”系列红色故事视频》等6个项目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点位矩阵。二是构设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资源本身,还必须注意资源与相关环境、景点、交通、服务设施等的衔接与配合,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衔接路径和线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发的“红途”平台,以“寻访线路”的方式呈现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对不同时间点、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地图”,并融入相应的“大思政课”实践课堂中。三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片区。红色文化资源片区的构建,是在地区的区域文化大背景之下,围绕“大思政课”的主题主线,将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进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片区”。例如,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构建“红色场馆一网通”项目,总体把握全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片区。四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一体化。即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推动革命文物、红色场馆等资源的系统开发,强化跨界融合,积极调动行业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由此,进一步点连成线、线化成面、面积成体,有效提升“大思政课”的点效率、线效率、面效率与体效率。
(三)实现分众推送,强化“大思政课”的针对性。一方面,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差异,构建红色“大思政课”。要准确认识不同年龄群体,把握他们的基本诉求。例如,可以根据儿童身体特点、活动特点,打造儿童友好型场馆,服务“大思政课”向“大中小学”等不同学段延伸。如由虹口区妇联设计制作的全区8个街道“儿童友好资源地图”,其中就不乏红色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构建红色“大思政课”。要了解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众化开发,推动“大思政课”针对性提升。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