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组织、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三重渠道刍议

2024-11-13李乖李天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4年5期

[摘 要]

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在独特地缘位置、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主要借助由进步书籍、报刊组成的文本化传播渠道,工会、学校、社团为主的组织化传播渠道和以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典型代表的实践化传播渠道进行。三重传播渠道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进程,为之后东北革命运动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其所体现出的样态特征和历史经验,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东北地区;传播渠道;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5-0020-0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始终得到学界的相当关注。从时间维度看,现有关乎该领域的成果大多将“早期”限定在1919—1931年前后,即五四运动至九一八事变这段时期。从空间维度看,当前研究存在两个面向,一是从整体性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历程;二是聚焦于特定地区探微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城市、省份的区域传播史。

中国东北在独特的地缘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事实上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区域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踱步”进入中国视域的重要一环。虽然,现有研究对传播主体、内容、成效及意义启示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尚未与其重要性同频。本文尝试将传播的起始时间前溯至19世纪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渠道作以归类,再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民众与马克思主义初次接触的历史细节,以期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落地生根,并逐步对当地社会思想发展施以影响的历史脉络。

一、进步书籍、报刊等文本化传播渠道

近代以降,书籍、报刊等文本形式不啻为在大众间宣传、普及思想学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现代西学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借助这种渠道,开启了在遥远东方白山黑水间登场的序幕。

(一)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与巴黎公社事迹初介东北。早在19世纪70年代,晚清外交官员张德彝(字在初)所著的《随使法国记》(又称《三述奇》)就已将无产阶级革命的“蛛丝马迹”传入中国东北。1871年3月作为英文翻译的张德彝随使团出使法国,并亲历了巴黎公社运动。回国后他将出使经历整理成书,书中称巴黎国民自卫队(红旗为其标志)为“红头”“红头党”。并对革命行动记述道:“申初,又由楼下解叛勇一千二百余人……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妇女有百余名,虽被赭衣,而气象轩昂,无一毫婀娜态。”张德彝描述巴黎的起义队伍战斗力十分强悍,深受人民欢迎,所到之处,都能引来高声喝彩。

1872年张德彝在铁岭探亲之际,于银冈书院秘密刊印书稿。银冈书院作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书院,1909年发展为铁岭县立示范中学校,是引领东北文化教育,培育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原辽宁省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张大庸曾撰文回忆,他的一位祖辈于1911年在铁岭师范读书时就见过《三述奇》一书。1912年,铁岭设立通俗图书馆,银冈书院藏书转入馆中保存并向公众开放,《三述奇》潜在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又因铁岭是东北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尤其19世纪60年代辽河航运兴起后,水运和邮政的发展使讯息流通更加快捷,《三述奇》的影响愈加广泛。甲午战后,时任礼部光禄司主事毛慈望致上海时务报馆总经理汪康年的信中道:“张在初《述奇》《再述奇》《三述奇》……私衷企慕之至,亟欲购置一册”,足见该书流传甚广。

张德彝偶然的返乡之旅,将万里之外法国所发生的无产阶级反抗压迫、建立专政的巴黎公社运动初介到中国东北,可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东北地区传播的前奏。

(二)自俄国、关内而来的域外进步读物传入东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放松对东北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封禁政策,至1905年全面向关内开放。辛亥革命后,关外移民持续增长,加之中东铁路和京奉铁路相继通车,东北地区对内实现了全境的横穿与纵贯,对外经大连、满洲里、绥芬河三个口岸,实现了国际间的陆海、陆陆联运。

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开始涌进域外的现代性报刊、书籍等读物,其中不乏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步书报。从地理方向看,这些刊物一是通过铁路由苏俄进入东北,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列宁事略》《社会主义讨论集》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读物。二是源自南方关内诸省。成规模传入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23年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10月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哈尔滨独立组”成立,此后中共在东北各地的党团组织开始转运和接收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文件。1923年,哈尔滨团支部收到了《团刊》《团的二大决议案》《国庆日宣言》等文件和宣传资料。1926年,团北满地委书记杨韦坚经中东铁路将《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杂志带回东北。1928年,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廖如愿在营口建立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转运站,至翌年末被迫暂停,共转运书籍报刊上百册。

毫无疑问,域外进步读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新思想在东北地区知识分子、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但要指出,东北当局对流入书报施行严格管控和审查,如1925年8月东省特警处查获由海参崴寄往绥芬河的《工人之路》报后,在其所呈报告中不无担心地写道:“关系实属重要,自非严加查禁,并监视工人勿任阅读,不足以绝来源而杜乱萌。”因而,这些域外读物虽在东北各地多有流传,但在绝对体量和影响上,实难与东北诞生的本土刊物等量齐观。

(三)东北域内本土报刊的初现与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前后,东北地区初现了一批颇具进步性质的现代性本土报刊,依据不同受众群体,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俄文与中文两类。

俄文报刊基本分布在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区域,受众主要是在此工作的俄国铁路职员及其家属,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17年4月由哈尔滨工人苏维埃创办的俄文《劳动之声》报,这是哈尔滨出版的第一份“红党报纸”,后因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工人反抗压迫而引发当局关注,在当年12月被迫停刊。1920年2月,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创办《前进报》,该报多宣传民主革命、工人斗争的思想,1921年被当局以言辞过激的罪名,勒令停刊。于1925年创刊的《回声报》,“为俄政府在东三省之机关报……宣传共产,不遗余力”。此类俄文报刊,因其目标读者范围有限,并未在中国民众间造成较大影响。

东北本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文报刊集中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其主创或是进步人士、青年学生,或是早期赴东北开辟工作的中共党员。这些刊物集世情报道、政论说理、时事论战为一体,展现出较为强烈的斗争风格。如1918—1928年,傅立鱼在大连主持出版的《泰东日报》就曾不间断刊登有关十月革命过程经验、主要人物等话题的文章。1918年8月刊发的《世局酝酿时代与未来之发展》一文,认为世界“必发生一种极大之变动,为社会之革命。故俄国革命,即欧洲大革命突发之动机也”。1919年11月起,连载纪实长文《六个月间的李宁》,详述列宁的人物形象、思想主张和行为风格。1921年11月,在中共成立仅四个月后,便刊发《马克斯主义的底色》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张。20世纪20年代《泰东日报》的日均发行量在1万份左右,其影响广播东北全域。1923年2月《新文化》杂志在大连创办发行,孙中山为其亲笔题词“宣传文化”。《新文化》月刊不仅连续刊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译文,还常发表李大钊、恽代英等中共人士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作。1919年5月创办的《毓文周刊》是吉林省城出现的第一份校刊,因创刊日与校庆日、马克思诞辰日重合,故每逢此时举办的大型活动都被进步师生认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利时机。1923年春,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进入《哈尔滨晨光》报社,以该报为舆论阵地抨击军阀政府反动统治,开展革命宣传。再如《满洲通讯》《东北早报》《哈尔滨日报》《满洲工人》等,虽然不少刊物在当局的绞杀下难以长期维系,但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先进分子、革命群众中的传播,推动东北民众反压迫、反侵略意识的觉醒仍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工会、学校、社团等组织化传播渠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开启了早期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向工业化、城镇化的初级阶段迈进。在这期间,工人协会、新式学校、进步社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类重要渠道。

(一)工人协会与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19世纪80年代,东北陆续建设起旅顺军港、吉林机器制造局、漠河金矿等近代工业产业,直接刺激了现代工人阶级的产生。

1898年沙俄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先后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招募了近30万工人,从俄国国内招募20余万工人。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势力窃据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并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负责管理南满铁路以及附属经济单元,意图进一步实施掠夺。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东北地区现代工业取得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工人队伍持续壮大。

1905年,俄国爆发的民主革命对中东铁路的俄国工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年11月,在华的社会民主工党人依托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成立了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其成员舒米雅茨基曾回忆,“我们不仅是偶然地……而是有计划地在中国劳工群体中开展工作,提高工人们的觉悟,使中国工人成为反抗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力量”。1918年10月,在该组织的号召下,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中国工人建立起第一个工会组织——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之后“三十六棚”日益成为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1921年11月,中共北京地委派遣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人运动状况,宣传阶级革命,并推动工会组织建立工作。1925年1月,根据中共四大会议精神,吴丽实、马新吾以做工为掩护,深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中宣传革命思想、散发革命刊物,同时协助工人创立“东铁青年协进会”,并于1926年初成立“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在日本侵略势力控制下的南满,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组织成立工会的必要性。1923年4月,大连沙河口铁路工厂工人傅景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等人发起筹建“沙河口华人工学会”,当年12月“满铁沙河口工厂华人工学会”成立,后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至1926年会员达4000余人。工学会通过组织夜校、俱乐部、出版刊物等形式,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广为流传在沙河口工人群体中的一首歌曲唱道:“我们工人创造世界人类食住衣,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齐心协力巩固我团体。”工人协会的兴起,为广大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体认,即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形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体中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直接的组织形态。

(二)新式学校对青年学生的革命启蒙。伴随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文教事业也步入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据1916年的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数据记载,东北地区学生总数计30万人,教师1万余人。也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的东北已经存在一个基数可观的知识分子群体。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但这种革命性并非无条件天然地存在于他们身上,因此新式学校的革命启蒙就显得尤为重要。

1918年,邓洁民在哈尔滨创办私立东华学校,陆续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知识分子担任教职。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张昭德,五四时期著名青年领袖、中共早期活动家马骏都曾在此任教。进步教师们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召开演讲会、辩论会,并经常将新文化运动、俄国革命的相关情况介绍给全校师生,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于1915年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被誉为“长春革命运动的大本营”。1924年4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恽代贤受组织指示来此,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在进步师生中秘密组织传阅其兄长恽代英邮寄来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1925年2月恽代贤遭通缉离开吉林后,5月,李大钊指派共产党员林俊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刘旷达到长春开展工作,刘旷达随即进入吉林省立二师,开展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活动。1926年9月,长春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长春支部成立,驻地就设在吉林省立二师。

1917年毓文中学在吉林市创办成立,为效法天津南开学校,特聘请张伯苓为董事长,南开毕业生韩梓飏担任校长。1924年8月至次年9月间,马骏任该校英文教员和训育主任,他在师生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学生会”和“读书会”介绍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经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师生们还通过编排戏剧、创办刊物等形式宣扬新思想、新文化,批判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1925年到1926年,郭乃岑、楚图南又先后进入毓文中学开展革命活动。据楚图南后来回忆:“我来东北,主要是利用学校这块阵地,通过讲历史的方法,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列主义。”由此可见,新式学校的建立,在聚集起一定数量知识人才的同时,成为进步分子和中共党员向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不过,马克思主义在新式学校的启蒙宣传也并非坦途,动荡的时局和革命的需要很难使先进分子在一所学校长期执教,流动不居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常态。

(三)群众团体的广泛动员与宣传。20世纪初,在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东北城市中充斥着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市民阶层中自发形成了各类群众性组织,成为面向更广泛群体动员宣传的主要渠道。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哈尔滨就曾出现了“学生救国十人团”“商人救国十人团”等群众组织。1921年冬,以韩铁声为首的进步人士酝酿建立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宣传反帝救国思想,以“唤起劳动民众的觉悟,共求社会的改造”。为抗议华盛顿会议中关涉中国的相关决议,2月10日,由唤醒团发起,30多个进步团体响应的市民大会在滨江公园冒雪召开,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其间不断有群众加入,总数多达数万人。《滨江时报》称赞大会“冰天雪地之中,尤复勇气勃勃,一股爱国赤诚令人钦佩”。

1921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内部出现一个名为“星期三会”的小团体,会员每周三晚上聚集到一起,阅读书报、品评时政、讨论国家命运、探讨青年出路,“星期三会”逐渐成为奉天进步青年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中心。1924年,又形成以高子升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同年秋,苏子元将奉天中学的一部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文学研究会”。1925年6月,基督教青年会内部举办起暑期学校,在其影响下,《共产党宣言》《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青年》等书籍、刊物在进步青年中广泛传阅。这些组织的出现,使加入其中的进步青年们逐渐建构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知,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在大连,1920年由商界开明人士支持,傅立鱼任会长的大连中华青年会创建成立。青年会举办“昼学”“夜学”普及平民教育,并向公众开放图书馆,同时还组织“星期讲坛”,宣讲道德修养、四方见闻、时事评论等,成为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阵地。杨志云、傅景阳曾在《团大连特支给团北方区的信》中谈到,“星期讲坛,完全由我们把持”,“曾有很多青年来信问我们怎样和到何处去加入共产党”。1924年,中华青年会、中华工学会、增智学校等具有社会影响的七个社团联合成立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开辟了社会各阶级联合进行反帝爱国斗争的新局面。

应当说明,这些带有一定互助属性的群众团体性质各异,往往是特定时间、空间或特定需求背景下的产物,由于各团体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参差,因此它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成效不应一概而论。

三、工人运动、

学生运动等实践化传播渠道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与文本、组织传播渠道并存的是以“武器的批判”出场,如工人、学生、群众运动等等的实践化传播渠道。事实上,此时发生的各类运动形式本身即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其出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学生、市民群体中传播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屡屡发生的规模性运动又作为重要渠道,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和范围。正如李大钊所说,中国革命不能“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纸面上的笔墨运动”,而应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

(一)东北地区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生。由于地缘要素的特殊性,东北地区早期的工人运动一定程度上与俄国国内的政治运动密切关联。哈尔滨布尔什维克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于1905年11月进行了大罢工,许多中国工人自发参与其中。1907年5月14日(俄历五月一日),哈尔滨的中俄工人在松花江北岸举行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持续五个小时,聚集达三千余人,工人们在会场高悬“劳工神圣”“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大幅标语。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的俄方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与沙俄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激烈斗争,同时他们“不仅依靠言论,而且以自己的行动,使中国工人的意识受到革命影响”。此外,大批旅俄华工也在这一时期回到国内,带来了俄国革命现场的真实情况。随着工人觉悟的进一步提升,罢工斗争除单纯诉诸经济要求,逐步带有政治目的,运动规模也由局部扩大至铁路全线。仅在1918年5月到9月间,中东铁路全路就爆发了两次反对霍尔瓦特当局的大罢工。这对中国工人的影响极大,瞿秋白在途径哈尔滨时曾感慨,“中国苦力心目中的俄国人决不是上海黄包车夫心目中的‘洋鬼子’”,“新党(各派社会党)自有组织,努力于工人运动,和中国劳工结合。”在日本侵略势力严密控制下的南满地区各主要城市,奉天、鞍山、大连等,工人组织起来的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经济斗争也已接连不断。仅在大连,1919年之前工人自发的罢工就有30余次,参加人数达8000人。其中1918年发生的川崎造船所大连工场和沙河口工场工人罢工影响较大,两次罢工均呈现出中日工人联合的特征,尽管这些行动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并且规模相对有限,但仍为后续工人运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创设了积极条件。

就“五四”以前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而言,东北内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哈尔滨、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与俄国工人有较多联系的中国工人是整个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内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工人队伍。然而,在东北更南部,产业工人以工运为途径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表现得尚不显著。但无论如何,东北各地工人运动的展开,客观上锻炼了工人队伍的组织动员能力,并极大地增强了他们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二)五四运动在东北地区的蔓延与展开。五四运动爆发后,东北地区的学生、工人率先起而响应,实现了五四运动在东北地区事实上的展开。

哈尔滨自5月6日开始出现游行示威。6月中旬,学生、工人组成的“救国十人团”起而呼吁“同胞们,快觉醒!莫忘我们祖国的羞耻和屈辱!”“日寇以暴风洪水的速度侵袭我们……我们不应当坐而待毙。”在齐齐哈尔,各校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学生联合会,作出“电争青岛”“营救北京学生及抵制日货”等决议。6月1日,在龙沙公园悼念五四运动牺牲学生郭钦光的现场,学生们“逐次演说,以期唤醒国人”。吉林的青年学生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响应北京的五四斗争。在长春,学生发起成立“救国大会”,他们“各处演说,沿街散发广告”,高呼救亡口号。奉天学生于5月27日成立奉天学生团,所发通告书中写道,“青岛问题,日濒危境!青岛失则山东亡;山东亡则中国殆。”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工人阶级也开始行动,特别是中东铁路的工人斗争,实现了经济罢工与政治罢工的合流,并将反帝爱国运动同支援俄国十月革命相联系。1919年7月中旬,中俄工人联合发动了历时一月的第三次全路大罢工。罢工的直接导火线是旧俄币贬值,工人生活困苦,另一重要目的则是继续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对中东铁路的控制以支援俄国革命。在罢工散发的宣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不起而自卫免做日本人的奴隶,那么我们还有何面目见我们的兄弟们”,俄国工人“是在争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自由”,“中国工人和俄国工人的大联合万岁!”次年3月,中东铁路爆发了第四次大罢工,迫使盘踞长达十余年之久的霍尔瓦特当局仓皇下台。连续两次的全线罢工,沉重打击了中东铁路沿线的沙俄残余势力和日、美帝国主义者妄图控制中东铁路并武装干涉苏俄的图谋。

五四运动在东北地区的蔓延与发展为包括阶级、权利、革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等概念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时空场域,加之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游行、演讲、集会等活动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以一种具象形态在工人、学生、市民群体面前呈现出来。

(三)中共成立之后东北群众运动的新发展。据《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统计,仅在日本侵略势力控制下的南满,1922年发生罢工25次,到1925年增至59次之多,人数也由1922年的3694人增至1925年的12642人。东北工人逐步脱离俄国工人,开始独立行动。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尽可能加入到广大工人、学生、市民中,使东北地区的群众运动快速进展到新的阶段。

这期间,东北各地先后爆发了抗议中东铁路共管,反对“二十一条”,要求收回旅大租界等群众斗争,直到五卅运动迎来高潮。五卅惨案发生后,东北各地的中共党员迅速在民众中开展宣传动员。6月初,在任国祯的策动下,奉天南满医大、南满中学、盛京医大等学生首先罢课游行。在吉林,马骏于6月9日组织成立“吉林沪案后援会”并担任会长,吉林法政专门学校、第一师范及各中学等4千余人在该会的组织领导下,连日上街示威,其规模气势“诚数十年来所未有”。在哈尔滨的反帝斗争中,中共领导的东铁青年协进会发挥了骨干作用,协会的工人们带头宣传五卅惨案真相、积极捐款捐物,在散发的传单中直接提出“打倒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口号。五卅运动后,东北群众运动的热情并未就此消散,1926年4月,中共大连地方组织领导了震动全国的大连福纺纱厂大罢工。1927年5月,中共奉天特支策动奉天制麻会社工人罢工。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后,中共满洲省委有组织有计划领导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在引导民众展开经济斗争的同时将斗争引向政治层面,将群众的经济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机结合,使“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很艺术的互相联系、互相推进”。

总而言之,中共成立后,其在东北地区直接或间接领导的群众运动浪潮迭起,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东北地区的先进分子也在一次次斗争中得以淬炼和洗礼,收获了更为丰富的革命经验,锻造出愈发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传播渠道的样态特征与经验启示

(一)传播渠道的样态特征。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动荡不安的经济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和时代色彩。

首先,传播渠道多样化特征明显。在文本、组织、实践三类渠道中,文本渠道出现最早,是马克思主义初介东北的重要依凭,其后是组织和实践渠道,形式多样的传播路径既有注重理论宣传层面的报刊、书籍,又有注重实践运用层面的群众运动;既有面向进步教师学生的新式学校,又有团结广大产业工人的工人协会。总体来看,多样的传播渠道极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同东北地区民众相结合的概率和可能。

其次,不同传播渠道间彼此联动。虽然前文对其进行简要归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渠道间泾渭分明、互相独立。相反,从形式上看,学校或社会团体可以利用书刊读物展开宣传教育,报刊书籍亦借助各类组织平台在更广范围内流通,产生更大影响。纸面上的理论借以平民教育、集会演说的方式形象表达、直抵人心。同时,进步团体在策划领导运动的过程中又能够锻造能力、积累经验。从效果来看,多维渠道的联通,打破了少数社会精英和多数普通群众间的知识壁垒,对社会不同阶层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动员。

再次,显、隐性传播渠道并存。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卷帙浩繁,学理复杂深奥,使最广泛社会成员认识接纳这一理论存在一定难度。中共成立之后,中共党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展开直接宣传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通过对普通民众诉求的满足、身份的建构、情感的唤起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描摹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提升了他们参加革命的阶级觉悟,为中共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积累了群众基础。

最后,传播渠道不稳定。显而易见,在封建军阀和侵略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任何传播渠道存在的连续性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中共党、团组织创办的进步报刊,基本难逃当局的强力封杀。即使没有中共背景的进步出版物,它们的风格立场,也会因政治气氛的变化,主创人员的更迭,难以始终如一。对于各类型的群众团体来说,一方面,由于人员成分较为复杂,利益诉求各异,其组织架构通常比较松散;另一方面,一旦这些团体被当局认为过于“激进”,乃至“反动”,那么其唯有被取缔一种命运。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任务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横亘在中国民众面前最大现实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新的性质,随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传播渠道的经验启示。探讨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渠道,归纳其样态特征的现实意义即在于从中获取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择传播渠道时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早期的传播者们充分利用了东北地区与十月革命故乡俄国相毗邻的独特地理条件,在20世纪初东北发达的交通条件加持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南北区域间人员往来、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同时,东北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因此,先进分子不失时机地通过新式学校、社会团体、群众运动等渠道使马克思主义与民众发生较为广泛的关联。

第二,应当努力使传播渠道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特质相契合、适应。早期的传播者注重调动东北人民内含的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爱国爱乡等优秀文化基因,恰当地利用结社、出版、抗议运动等形式推进思想传播。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不外是一种理论学说,而这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最广大群众认识、了解并广泛传播,是与深植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朴素价值观念相通的。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第三,必须借助能够有效回应广大群众现实需要和期待的传播渠道。无论是书籍报刊、新式学校之于知识群体,还是工人协会之于产业工人,或群众运动之于被压迫市民,传播者们致力于利用这些渠道与受众建立联系。早期的传播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思想观念层面的理论宣讲,而是主动融入不同阶层,高度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敏感洞察民众的利益需求,并真诚地提供帮助,获得信任。在此基础之上,发动引导他们参与革命实践活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纵深传播。

第四,应当确保多样态传播渠道间的协同补充,以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最大化输出效果。在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中,东北进步民众既能通过报刊读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有机会在工会、学校、社团等组织中接受先进观念的熏陶,还能在反帝反封的运动浪潮中得到教育与鼓舞。尽管在当时东北狭小且恶劣的传播生态中营造起系统性的传播体系几无可能,但从历史实践来看,即便处在“夹缝中求传播”的艰难境地,彼时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依然实现了理论与群众间的联结。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东北,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有效的资源,富有成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早期传播渠道的特征与经验,对于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极具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敏锐捕捉受众的多样性与差异化需求,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结合新的方式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汇聚起磅礴的精神伟力。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1917—1931年马克思主义在辽宁地区传播的若干问题研究”(L21CSZ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乖系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李天江系辽宁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