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024-11-13张晓琴
近年来,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课后服务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更加凸显,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课后服务也不例外,各界对此持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家长担心的事情虽然得到解决、但又产生新麻烦,教师个人时间被占用、造成一定的生活压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以对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学生管护“空档期”、解决中小学“三点半难题”,对于减轻家长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对甘肃省金昌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现状
(一)政策措施保障有力。金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了课后服务的工作要求、服务对象和时限要求。积极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协调多部门联动解决经费问题,将省定的最低财政补助标准各提高10%,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全额财政保障范围之内,切实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组织实施精准到位。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前,各学校认真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之后,才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后服务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地一案”“一校一策”“一年级一策”措施,积极推行“5+2”模式,为学生提供网上快捷选课服务,有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课程需求。初中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师资将课后服务延伸至星期六,为学生提供阅读、体育、艺术等多元化课后服务。
(三)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坚持分类施策、因材施教,深化课程内涵,拓展课程资源,积极联合有关部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充分发掘社会优势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烹饪、剪纸、掐丝画等特色课程教学,用好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提高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占比,依托兴趣小组和学校社团,开展课后服务,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百花齐放的课后服务工作格局。
(四)监督管理持续强化。牢固树立全周期课后服务管理意识,建立教育部门月调度、责任学校日巡查的管理监督机制,保障课后服务有序开展。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完善管理服务、日常巡课、安全监管等制度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同时,各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的协助、沟通、监督等作用,积极采纳家长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认识还需强化。课后服务不仅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困难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暖心工程。但是从调查问卷看,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必要性不认可,认为课后服务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二)课后服务形式还需拓展。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各学校课后服务在作业辅导、户外运动、阅读、兴趣小组等方面内容丰富,但在美育、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还有不足,在多样化发展需求上仍有差距。从教师调查问卷看,有53%的教师所在学校引入了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对引进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经费人员、考评机制尚待完善。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需加强。与家长座谈反映的情况来看,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还很高,盲目攀比、擅自购买教辅、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的现象依然存在,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希望家长减少孩子课外补习班,减少订购课外辅导材料,积极营造负担轻、氛围好的学习环境。
(四)校外培训治理成果还需巩固。从调查问卷来看,家长希望孩子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占比达15.6%,学科类培训仍有需求;个别校外培训机构课时仍然较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个别家长反映校外培训机构收取培训费用超过3个月,违规开展作业辅导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给教育部门带来了监管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宣传引导。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多渠道宣传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宣传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内容、优势特色和安全保障,让全社会广泛了解“双减”和课后服务政策、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畅通家校社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学生、教师的思想动向,建立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正确认识,让家长深知课后服务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性选择校外培训,形成家校社育人共识,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让中小学课后服务成为教师支持、学生自愿、家长参与的暖心工程。
(二)进一步拓宽多元化教学资源。课后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家庭实际,采取有针对性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育人要求,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课后服务供给内容不丰富等突出问题,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用好校内外资源,积极推进“5G+智慧教育”,充分利用本校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后服务设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整体育人系统,避免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随意性、零碎性,更好发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高质量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机制既是保障课后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客观需要。注重联合多方力量分级分类开展评价,把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后服务评价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现多元评价主体的同频共振。持续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南,以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根本目标,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具有监测价值的行为表现性标准,界定明晰“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探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同促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全链条管理服务。持续巩固校外机构培训治理成果,完善校外机构准入制度,强化对教师资格、项目审核、资质审核的监管。积极采取“日查+夜查”“联查+抽查”方式,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巡查,坚决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防学科类培训反弹,推动校外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加大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力度,细化完善课后服务成本核算、收费标准、财政补贴等制度,确保课后服务水平逐步提升。进一步加强教师配备,以缓解在职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和薪酬激励制度,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