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党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方法创新

2024-11-13康渊

发展 2024年9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熔炉”作用,党性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取得很大提升。然而,党性教育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与改进。本文对党性教育的现状、挑战及成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推进党性教育入脑人心、知行合一,要通过从各级党组织以及“知、情、意、行、制”五个维度积极推进,持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

一、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锻造一支适应新时代需求、政治素质过硬、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对党和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达到统一全党思想、统一全党意志和统一全党行动,这有助于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锻造坚不可摧的钢铁队伍,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现代化建设任务。

其次,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修课就是加强党性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关键举措就是强化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自我纠偏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革命。通过深入的党性教育,党员干部统一意志,增强自我革命的意识和能力,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只有不断加强,才能保持党的革命性,提升党性意识和宗旨观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最后,加强党性教育不仅是提高党员干部个人素质的关键途径,更是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党性教育能够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使其在面对复杂局势和艰巨任务时能够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正确方向。同时,党性教育还可以促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和使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党性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学习轻实践导致理论教育学用结合不紧密

在党性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普遍,这导致了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尽管党的理论教育是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理论学习往往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缺乏实践的锻炼与应用。根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要求,干部教育应当“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然而,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的限制,部分单位的培训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案例式、情景式、实战式的培训较少。这种局面导致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理论学习变成了“务虚”工作,缺乏实战意义。这种“学用脱节”现象,不仅影响了党性教育的效果,也制约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在党性教育中,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党组织的党性教育培训内容不够精准,缺乏“接地气”和“通下情”的具体教学案例和方法,不能有效解答党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党性困惑和现实问题。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应当突出党性教育,但实际操作中,专题讲授多而实践感悟少,导致学员理论知识、党性觉悟和修养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党组织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现场教学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触动学员的内心。

(三)教育内生动力与主体合力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不彰

当前党性教育的主体合力和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党性教育工作需要党委、组织部门、所属单位和各级党组织等多部门协调,但由于机制不健全,导致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力。部分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培训中人云亦云,缺乏深度学习和思考。此外,党性教育的考评机制和监督体系需要逐步完善,干部提拔、任用时不能全面参考党性教育的考核结果,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培训学习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以“知”为前提和基础,强化党性价值认同

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强化党性价值认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党员干部可以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各级党组织应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开发适应不同层级干部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加强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通过“四史”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增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以“情”为核心和关键,深化党性情感认同

党性情感认同通过情感体验,使党员干部内心认同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任务。要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和主题党日活动,让学员在实际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激发认同感;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训练等方式,让学员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党的伟大历程,深化情感认同;通过先进典型和警示教育,用榜样激励学员,用反面教材警醒学员,使其在情感上共鸣,从而在思想上进一步认同。

(三)以“意”为坚持和后盾,增强党性思想认同

党性思想认同是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对党性原则的认同和坚持。加强党性教育,必须在思想上深化认同,才能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各级党组织应注重理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党员系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具体措施包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通过讲座、研讨和交流等形式增强思想教育深度;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授课,使学员多角度理解党的理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员思想困惑,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的认同感。

(四)以“行”为目的和归宿,达成党性行为认同

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党员干部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实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性教育中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践性。各级单位应将党性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强实效性。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学员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锻炼,增强党性修养;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引导学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帮助学员查找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推动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党性修养,实现党性教育目标。

(五)以“制”为保障和检验,促进党性修养提升

党性教育需要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化措施确保教育的长效性和规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性教育制度,加强考核和监督。各级单位应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制度体系,确保教育规范化和长效化。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党性教育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机制,对学员学习情况定期考核,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监督教育过程,确保规范性和严肃性;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员表彰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学员批评教育。通过严格管理和考核,推动党性教育深入,确保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任务,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解决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知、情、意、行、制”为抓手,全面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性教育入脑人心,知行合一。各级单位、党员干部需共同努力,推动党性教育深入开展,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确保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