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交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与对研究

2024-11-13刘国攀

发展 2024年9期

交旅融合,是指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条件,在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交通通道价值大幅提升,旅游新需求也不断催生交通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甘肃在促进交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相继印发了《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2019-2030年)》《甘肃省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甘肃省“十四五”路衍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有力推动了交旅融合发展。本文以甘肃省为例,从交旅融合价值与意义、发展现状与面临机遇、目标任务与融合格局、路径模式构建、对策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探索研究交通支撑旅游、旅游反哺交通的新模式。

一、交旅融合价值意义

(一)典型价值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是丝绸之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区域,是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重要表征和经典样本,同时也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空间,对促进文化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叠加下,甘肃省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功能再次凸显,基于丰富良好的资源基础、交通路网基础以及交旅融合运营经验,聚焦交旅融合创新发展路衍经济,将为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两者融合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按照“美丽公路+特色经济”的理念,沿全省重要交通廊道布设观光旅游带、生态富民带和产业集聚带,联动发展“廊道经济”,有效发挥交旅融合作用,促进交通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另一方面,交旅融合将进一步强化甘肃省枢纽通道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等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交旅融合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7月,甘肃省规划的“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基本成型,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82万公里,86%的5A级景区以高速或一级公路连通,85%以上的4A级景区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765公里,10个市通了铁路,8个市通了高铁;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一千八支”运输机场格局更趋完善,“快进慢游”交通旅游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实现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重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甘肃省路衍经济创新、交旅融合探索全国领先。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大敦煌交旅融合发展为代表的交旅融合项目的初步建成,基本实现了景区景道互联、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收益共赢。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与高速服务区融合开发,成为国内第一个世界遗产和现代服务区融合项目。甘肃省“路衍经济+交旅融合”示范项目——洮河如意湾建成运营,打造千亿级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通路”“改站”“畅游”“智联”四大交旅融合提升工程措施推进有力。但同时,甘肃省交旅融合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迫需创新发展理念、路径模式,引领交旅融合蓬勃发展。

(二)面临机遇

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设施互联互通、经济合作密切、人员往来频繁、文化交融深入,这将为甘肃省交旅融合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使新时代甘肃省战略通道地位更为凸显。

旅游消费升级机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激活消费、拉动投资,实现扩能和加速发展,能更好促进整合和挖潜盘活旅游资源,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带来更多机遇。同时,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游客更加重视旅游健康价值,这将进一步凸显甘肃省自然生态奇观和体育产业优势,有利于壮大健康旅游发展并促进甘肃绿色发展崛起。

甘肃转型发展机遇。甘肃培育打造新的区域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有助于全省以崭新姿态融人世界文化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服务功能,强化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枢纽地位,创新交旅融合新业态,激发交旅融合新动能。

三、交通融合发展目标

近期要发挥好交通先行作用,围绕“补短板、提服务、升效率、促融合”,大力实施“强网”“通路”“改站”“畅游”“智联”“综合”工程,到2030年,“省外速进、省内快达、景区慢游”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交旅融合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交旅融合发展模式更加多元、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远期交通运输与旅游全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到2035年,建成一条贯通全省的交旅融合黄金旅游走廊和支撑旅游发展的四个体系,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新高度。具体实现以下“一廊四体系”目标:

(一)交旅融合黄金旅游走廊

持续壮大旅游业,打造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交通+文化”“交通+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景区景点品质明显提升,多元产品体系基本形成,交旅融合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甘肃省国家遗产线路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横贯全省的交旅融合黄金旅游走廊全面建成。

(二)“速进快达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民航、高铁“速进”交通网络,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加快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建设,全面推进5A级景区以高速或一级公路连通、4A级景区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3A级景区以三级公路连通、其他A级景区和乡村景点以旅游道路连通,实现景区快速通达。打造“生态公路”“景观廊道”工程,建设集“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

(三)交旅一体的融合发展体系

提升客运枢纽内信息、标识及引导等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加大旅游专列开行密度,细化出行线路、列车车厢服务和景区个性化线路服务措施。拓展高速公路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充电桩及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主题、复合型服务区。完善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旅游服务设施,结合路侧景观增设驿站、露营地、停车带和观景台等设施。

(四)交旅融合综合交通无缝衔接发展服务体系

完善集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重点景区交通等为一体的现代旅游综合客运枢纽,构建开放式、立体化“零换乘”枢纽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交通枢纽、集散中心、旅游景区无缝衔接。优化接驳大巴、定制包车、预约租车、景区直通车、落地自驾等个性化方案,进一步丰富旅游专线线路、完善交通标识体系。

(五)交旅融合引领带动的路衍经济创新体系

建立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旅游交通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交旅融合项目。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形成以乡村产业、文化产业、生态产业为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廊道。通过交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带动文化保护和传承,实现区域集聚作用增强、规模经济效益提升、生产力布局优化,建立廊内一体、廊外互动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多点增长、多极驱动、多带协同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四、交旅融合路径模式

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框架基础上以及“通路”“改站”“畅游“智联”四大交旅融合提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背景下,强调以游客出行链为重点,拓展形成“强枢拓网、通路联网、改站赋能、畅游优服、智联融创、综合集成”甘肃省交旅融合路径模式架构。

(一)强枢拓网

强化通道枢纽建设,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优化对外综合交通通道格局,加强西向、南向联通,形成与重要城市节点有两种及以上快速交通方式连通。

(二)通路联网

推动路网体系互联互通,打通断头路,推进重点景区与交通干线互联互通、乡村与交通干线互联互通,打造生态公路、景观廊道。

(三)改站赋能

强化客运枢纽、服务区等公路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服务区+旅游”“服务区+物流”“服务区+商业综合体”“服务区+地方特色产业”等模式,实施公路服务区、加油站“驿站化”改造。

(四)畅游优服

强化客运枢纽与景区间的接驳服务,增加接驳大巴、定制客运、景区直通车、落地自驾等个性化运输服务,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拓展客运航班带货业务。

(五)智联融创

以信息化引领交通现代化建设,推动建设智慧公路、交通运输站场WIFI覆盖、智慧客运枢纽、智慧旅游服务区、新能源充电桩,构建新型智慧旅游公路。

(六)综合集成

推进公路、铁路、航空与旅游一体化产品开发,以“交通+”发展模式强化交通与全域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加快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之间衔接和优化配置,提高综合交通效率和提升游客综合体验。

五、交旅融合对策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速进快达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立足甘肃省鱼刺状通道和节点式城市布局形态,加快推动“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和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提等升级,全力推进兰合、西成、平庆等干线铁路建设,适时启动实施平凉、定西、武威等支线机场,着力构建以高速铁路、民航机场、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打造“一干多支”的现代枢纽型通道,实现交通枢纽、集散中心、路网节点、旅游景区间的无缝衔接。加大大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核心景区间互联。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公路和主题化旅游公路,着力打造功能复合型交通廊道。

(二)拓展交旅服务设施与功能,发展枢纽经济与服.务区

打造一批开放式、主题型、复合型服务区,不断完善交通枢纽与服务区的“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功能。在国省干线与景区连接线之间规划建设景区通道驿站,规划打造一批公路主题文化驿站。按照“房车服务基地+露营地”的模式,加快建设营地设施和服务保障网络,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营地体系。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原则,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等客运站建设一级集散中心,依托县级公路客运站、龙头景区建设二级集散中心,遴选一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服务区、景区通道驿站、3A级以上景区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为三级集散中心,构建完善的交通集散服务体系。

(三)交旅融合产品开发建设

统筹整合全省各县区交通、旅游资源,以大敦煌交旅融合交通强国试点等项目为先行示范,规划打造一批交旅融合示范项目。通过铁旅一体化发展,实现游客车上车下、站内站外的“一站式”旅游,重点打造自然风光、人文体验、精品主题等几大类型主题旅游专列,擦亮铁路旅游新名片。以宝兰客专、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等高速铁路和G22、G30、G312、G310等干线公路为横向交通轴,以兰渝铁路和G75、G212等干线公路为纵向交通轴,建设横、纵两条国家级旅游风景道,串联各区域重要旅游资源,推动沿线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村镇、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建设。整合全省自然奇观、民族风情、文化遗产、石窟艺术等旅游资源,打造多条短途主题型旅游风景道。以沙漠、民族风情、丝路文化、山水风情、戈壁农业、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策划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线路,通过编织线路网路,构建全省交旅融合发展网络,真正实现交旅深度融合。

(四)交旅融合城乡综合发展

充分利用甘肃省丰富的世界级资源建设标志性核心景区,在全面保护提升和丰富扩容现有龙头核心景区基础上,形成以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临夏炳灵寺、张掖丹霞、嘉峪关关城、敦煌莫高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核心节点为主,以重要资源节点和支撑节点为辅的景区景点支撑格局。依托甘肃省特色城镇空间结构,以平庆、天陇、大兰州都市圈、河西走廊为支撑,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城名县名镇,规划形成以“特色旅游名城,特色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为主体构架的城镇总体结构。以“乡村振兴全省”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利用旅游交通网络,串联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重要节点,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乡镇体系,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乃至全国特色旅游名村。

(五)区域内外交旅融合圈联动发展

培育甘肃省交旅融合圈和增长极,打造河西走廊交旅融合圈、大兰州交旅融合圈、陇东南交旅融合圈、黄河上游交旅融合圈等多个内部交旅融合圈。加快推进多圈联通,积极构建甘肃与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多个省区跨省联动城市群,形成区域内外联通、交旅融合联动发展的综合架构,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科技赋能,交旅融合智慧化建设

以智慧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紧抓“新基建”机遇,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引用,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打造交通旅游综合数据服务平台,推出交通旅游信息数据综合应用产品,构建甘肃省智慧交旅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