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轻工服务美好生活
2024-11-13王梦龙秦小银陈晓蓉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全面落实《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和“1+N+X”政策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不断夯实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构建现代轻工产业体系,有力促进全省轻工行业持续稳步发展。
一、全国轻工业发展情况
全国轻工业彰显担当,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培育轻工产业集群25个,涉及酿酒、皮革、陶瓷等13个行业,分布在四川、广东、福建等9个省份,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轻工业总量的40%以上,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以太阳能电池、家用电器等为代表的轻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行业快速成长,全年电池制造营业收入增长11.8%,利润增长12.4%,家用电器制造营业收入增长7.0%,利润增长12.2%。2023年,轻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工业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二、甘肃省轻工业发展情况
(一)工业增加值
2023年,甘肃省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达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确定的目标,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2.3%。从增速看,烟草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行业均低于4%。从拉动力看,排名前三的行业是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33、0.0173、0.0398个百分点。
(二)资产情况
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资产1387.83亿元,同比下降0.14%。从总额看,规模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是507.22亿元、389.54亿元、162.47亿元。从增速看,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分别增长44.6%、18.9%、13.0%。
(三)负债情况
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负债696.24亿元,同比增长5.38%。从总额看,负债较高的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分别是251.03亿元、220.40亿元、78.02亿元。从增速看,较高的行业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分别增长54.8%、41.3%、38.6%.
(四)营业收入
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38.18亿元,同比增长6.6%。从总额看,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是362亿元、182.44亿元、170.04亿元。从增速看,排名前三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12.6%、8.8%、5.4%。
(五)利润总额
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0.76亿元,同比下降4.93%。从总额看,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是29.05亿元、14.85亿元、9.99亿元。从增速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分别增长1 47.8%、85.8%、18.1%.
(六)产品产值
主要产品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甘肃省轻工业产值总计1083.11亿元,同比增长8.1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3%。销售产值总计988.5亿元,同比增长6.26%,占全省工业销售总值的9.62%。产销率为91.26%,较去年同期下降1.64个百分点。
(七)产品产量
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前四的是冷冻蔬菜、冷冻饮品、冻肉、速冻食品,分别上升1242.8%、141.8%、68.8%、58.5%。食醋、中成药、熟肉制品、口罩的降幅较大,分别下降52.2%、65.5%、69.7%、77.3%。
三、甘肃省轻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一)食品工业
1.经济指标
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6%;资产总额801.44亿元,同比下降3.1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额的4.91%;负债总额411.03亿元,同比上升2.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额的4.3%;实现营业收入726.33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53%;实现利润总额32.46亿元,同比下降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32%;平均用工人数4.1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56%。
2.发展预判
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持续加强对预制菜产业的培育和支持,为食品行业总体稳定提供有效支撑。兰州新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甘肃食品行业区域辐射和专业化生产能力。综合来看,预制菜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如冷冻蔬菜、冷冻饮品、冻肉、速冻食品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受品牌效应和市场饱和的影响,食醋的需求将会继续疲软。鲜奶、牛羊肉制品价格倒挂,减少了对牛羊的需求量,一定程度上波及饲料市场疲软和生产下滑。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在5.5%~6.5%,资产总额预计在797~803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在680~690亿元,利润总额预计在31~34亿元。
(二)医药工业
1.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8%;资产总额507.22亿元,同比增加6.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11%;负债总额220.39亿元,同比上升10.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31%;实现营业收入170.04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53%;实现利润总额29.05亿元,同比下降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65%;平均用工人数1.6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4%。
2.发展预判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各种疾病风险不断增加,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需求更加迫切,在加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生物医药内需增量将明显扩大。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方剂在抗疫中彰显中医药优势,现代创新中药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综合来看,甘肃省中成药需求有望回升,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中药制剂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将得到巩固。中医药与旅游休闲、健康康养的产业融合模式也将深入发展。受疫情后产业重构与优化的影响,口罩等部分产品需求会出现下滑的趋势,伴随的是生产萎缩,总体会呈现放缓趋势。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在-3%~-2%,资产总额预计在458~464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在680~690亿元,利润总额预计在28~34亿元。
(三)纺织工业
1.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0.2%;资产总额43.30亿元,同比增加26.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0.27%;负债总额15.17亿元,同比上升19.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0.18%;实现营业收入19.19亿元,同比下降11.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0.17%;实现利润总额0.55亿元,同比下降9.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0.11%;平均用工人数0.5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04%。
2.发展预判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转化为现实消费力,文化自信带动国产品牌认可度提升,推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全面进入升级阶段,为纺织行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建立市场主导地位提供核心支撑。综合来看,甘肃纺织行业将进入产业升级嬗变关键时期,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绿色化的纺织产品将不断问世。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在5%~12%,资产总额预计在35~41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在17~23亿元,利润总额预计在0.55~0.65亿元。
(四)重点工业发展成效
1.产业韧性不断增强。各地企业立足轻工发展资源优势,持续强链、延链、补链,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承载力、延展力、带动力明显增强。食品行业方面,武威伊利乳业积极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延伸带动饲料加工、包装印刷、兽医兽药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医药行业方面,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等链主企业大力发展人用兽用疫苗、血液制品、医美产品等各类生物制品,培育带动细胞培养基、血清、生物制品包装全产业链拓展延伸。纺织行业方面,张掖西龙产业用纺织品公司,围绕有色冶金工业需求,不断开发新品工业用布,产品包含丙纶滤布、涤纶滤布、锦纶滤布等,成为西北最大的工业滤布生产企业,产业链延伸补齐,竞争力不断提升,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2.重大项目加速建设。甘肃把“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作为轻工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引擎,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强化协调服务,推动项目实施。食品行业方面,红川酒业投资5亿元的纯粮原浆白酒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年产可达1.2万吨。医药行业方面,中农威特动保产品产业园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投资8.4亿元,现已建成投产。纺织行业方面,定西通渭服装产业园,采取东西协作共建的模式,总投资1.2亿元,现已建成投产,年产各类服装500万件,实现销售额超3亿元,贡献利税1800万元。各行业重大项目不断投产运营,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注入持续动力。
3.数实融合加快推进。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流程,不断推动生产过程向数智化迈进。食品行业方面,金徽酒业荣获甘肃省食品行业首家国家级两化融合AA认证,数字化转型工作迈上新台阶。医药行业方面,甘肃陇脉药材投资3.71亿,建成2万吨/年黄芪精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及药食同源食品生产线项目。纺织行业方面,兰州三毛入选中国毛纺行业首批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毛纺行业研发中心”和甘肃省专精特新培育企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4.“三品”行动成效显著。依托地域特色,根据用户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品种,激发消费内需潜力,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食品行业方面,引进预制菜先进锁鲜技术及设备,实现预制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医药行业方面,佛慈制药研发的甘麦大枣茶、枳葛低聚肽、桃公低聚饮、芪钙茶等药食同源产品成功上市,中成药国外认证数、海外商标注册数、出口覆盖面、出口品种数位居同行前列。纺织行业方面,石墨烯科技抗菌面料引跑行业销售市场,羊毛混纺新产品填补衬衫可机洗面料在国内的空白,“三品”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轻工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四、甘肃省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标新型工业化目标要求,甘肃省轻工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0.43%,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占比持平,利润总额占比下降0.047个百分点,总量少、规模小限制了全省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仅占全省重工业的14.03%、9.21%、13.40%。细分产业领域,烟草制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轻工比重45.46%、22.07%、32.97%,结构不优成为制约全省稳增长、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因素。三是生产效率不高。食品、纺织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7.9万元/人、1.09万元/人,远低于10.73万元/人的全省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五、促进甘肃省轻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升轻工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链、生态链,提高甘肃省轻工行业价值链。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乳制品等主导产业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生态融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轻工业产业链条。围绕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金徽酒业等链主企业,打造生物制品、特色酿造加工等特色产业链。
(二)深化“三品”战略,培育特色品牌优势
深化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动轻工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制造等特色品牌培育。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加速新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助力消费升级。开展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扩大知名品牌产品生产规模,突出甘肃省主导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发挥农副食品加工、乳制品等产业链链主优势,扩大定西“中国药都”“中国薯都”“西部草都”品牌影响力,推动临夏民族用品、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绿色制造,促进行业低碳发展
积极引导甘肃省轻工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节能技术和“双碳”路径研究,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实施轻工行业绿色制造工程,开发绿色产品,加强轻工业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动传统行业向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方向转型。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开发应用先进低碳技术工艺,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以“三化”改造为契机推进皮革、造纸、电池等行业绿色改造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可再生利用率。
(四)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轻工业创新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赋能轻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传统企业提质增效。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农副食品加工、造纸、玻璃陶瓷、塑料等传统产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科技与轻工行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