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创新路径

2024-11-13王里克殷晓莉

发展 2024年9期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一)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调整,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中断、国际贸易放缓,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受阻。这些外部挑战对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和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更为开放、包容、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国内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国内经济的深刻转型,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背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注重速度向注重高质量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即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强调通过深化改革,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内生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因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既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破解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权制度的完善、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以及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健全,经济转型的动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从而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并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推动市场活力释放的重要条件。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屡次明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要素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通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最后,创新驱dcb953870d36da776c4d4800dd3cfbdbc66c89672ca5f023eeeb4b587841639a动是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动力。随着科技创新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

(四)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至关重要。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把握上,还体现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政府调控和公共服务的优化供给。党的领导是确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构建和完善的根本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不仅回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刻变化,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为全球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二、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化不仅意味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提升,更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市场机制的优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活力的激发,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决定》强调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规则和监管的公平统一,加强对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公平对待,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共享发展机遇。

(二)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面提升政府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化,要求在宏观经济治理中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协同共治。在这种体制框架下,政府的角色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更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者。通过优化政府的职能配置和提升治理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也符合《决定》中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注效率的提升,更注重公平的实现。《决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市场机制中融入更多的公平考量,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导向,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机会和权益。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政府需加强对市场运行的规制和干预,打破垄断和市场壁垒,防止市场失灵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和利益固化。通过完善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目标。

(四)推动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决定》中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各类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bd91b595c251194fe45a4c04ebdabf60dc046b83c7690c9e7a39bf1d3215207f持。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战略举措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市场机制、完善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对外开放,我国将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为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正如《决定》所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的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以“六个坚持”为指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逐渐从结构调整转向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依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为了确保这一进程的顺利实施,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障。党是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对市场经济改革的全局掌控上,不仅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还在关键时刻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平。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中,党对经济改革的领导和对市场发展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和效率,但竞争往往导致不平衡和利益分配的差异,通过调控和引导确保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民福祉,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而人民的创造力、积极性和参与感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前进的源动力。因此,政府和市场的改革必须始终关注人民的利益,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它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创新体现在对市场规则的不断优化和对科技的投入上。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技术引领、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企业创新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度建设既包括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也包括政府的调控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产权制度的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企业破产和退出机制的健全等,都是保障市场活力和效率的重要举措。此外,通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具活力,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础。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市场竞争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政府调控也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这不仅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也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依法治国不仅体现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法规上,还包括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此外,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知识产权、规范市场准入、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六)坚持系统观念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因此,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应将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和全球环境中进行综合考虑。《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市场效率,还要考虑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通过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确保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