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

2024-11-09刘保国成婷

[摘 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觉主动地认识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精神品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担当、坚定的历史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发展为了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践行根本宗旨的历史担当;“发展依靠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历史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3-0010-08

An analysis of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Abstract: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is a spiritual quality continuously gener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the process of consciously and proactively recognizing and creating history. It contains strong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fir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high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PC.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ully reflects this historical initiative.“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demonstrates the CPC’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to fulfill its fundamental purpose;“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the people”shows the CPC’s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to believe in the people;“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shared by the people”highlights CPC’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pursuing the valu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means that development is for the people,dependent on the people,and its fruits are shared by the people,so that the fruits of modernization would benefit people.

B34Tl8bXtm0gWNq+8IeVgDXPuhEe64eZtMMnpgHyL3w=

Key words:adhering to the idea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the new era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阐述,这也是我们党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2]。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两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之确定为前进道路上必须坚守的一项重大原则,明确提出了“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的要求。从历史角度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内在要义,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选择,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当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价值内涵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董振华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陈跃认为是“吸收和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5]。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王林兵从其发展实践、发展目标和政治立场三个向度进行了阐释,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旨在凸显人民主体地位[6]。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燕连福等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7]。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梁伟军等认为要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来实现[8],朱桂芬等认为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落实[9]。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这些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贡献。然而,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尤其是未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置于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详细分析。其中,从唯物史观的视角,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基础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成果欠缺,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①。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觉主动地认识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精神品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担当、坚定的历史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主动贯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决心。因此,本文拟在学术界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史主动精神”及其逻辑关联的研究基础上,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基础,从唯物史观的视角,从学理上探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

二、“发展为了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0]41。从党的初心来看,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生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奋斗目标和长久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1]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性及跨时代的影响著称于世,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但详细描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而且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指明了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牢牢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竭诚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代表人民利益是其核心内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一方面,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面对这种社会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恩格斯提出要把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放在心上,时刻关注“他们的痛苦和欢乐”[12]385。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但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运动作为解放全人类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411。这些观点既清楚地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以引领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争取解放为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也深刻表达了人民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利益至上,不懈推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自强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的现实诉求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满足中国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先是采取“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的自立自强;然后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习近平强调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承诺,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服务人民群众的不变宗旨和追求,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观念上浓厚的人民情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习近平作了高度凝练,认为从最终意义上看,“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1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和理想信念,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尽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状,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突破重重阻碍,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步伐踏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注定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注定要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是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实现人民愿望。因为人民是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只有将自身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前途命运高度统一,紧密联系群众,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规范好自身行为,更好地完成时代提出的现实任务。二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只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明确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党员队伍切实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必定荆棘密布,而国际国内也必然会充斥各种尖锐复杂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初心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才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勇前行,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发展为了人民,就必然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奴隶社会,奴隶们的人身自由被奴隶主剥夺;在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遭到封建君主的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主导一切,剥削工人劳动。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中,由于普通大众在劳动上的付出常常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人民的幸福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为了寻求更美好的未来,人民群众在不断的斗争中,一步一步地变革了社会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些变革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群众内部没有根本利益上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

人民要实现幸福,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由与否至关重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分析,活动要被定义为劳动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这一过程,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因此,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真正幸福,必须对旧有社会分工结构进行合理化的改造,使全体人民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开展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民从被迫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达到个人精神和物质双重满足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条件下,既定的生产关系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成长,资本家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扩展到精神领域。而长期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压迫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在思想和生活中遭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限制。因此,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就必须打破这种发展的限制和单一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既需要在生产力方面,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还需要在生产关系方面,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现象,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社会条件。

共同体是人们实现幸福的意向所归。现实的人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们总是存在于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而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感只能在这些社会关系和真实的集体生活中找到实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最终目标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进入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当置身于这样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共同体结构中时,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并体验到深层的自由与持续的幸福。习近平指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10]41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长久进步。

三、“发展依靠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是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中实现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开创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习近平在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6]139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群众史观。

(一)人民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这样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谁是历史的主体?谁创造了历史?如何看待个人和人民群众的作用?”[17]历史唯物主义,亦称为马克思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清楚地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向前演进的核心动力。在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建设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社会历史中,人民大众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287。马克思正是以此为依据,否定了以往把个别英雄人物当作历史创造者的英雄史观,创立了群众史观。根据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突出人民主体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把人民当作权利主体、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分析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18]。作为一个坚定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不遗余力地强调所有国家权力必须属于人民。这一理念不仅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中得以具体体现,而且通过准确反映民众的意志,在持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实施,确保了人民主权的全面实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首位,并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的评价标准。历史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进一步表明,只有紧密结合人民,凝聚各方力量,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最终梦想成真。

习近平曾明确表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19]历史的滚滚车轮离不开人民的驱动,正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洪荒伟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因此,只有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才能高质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既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与人民群众牢不可破的联系,而其最大的执政风险则是与人民群众相脱节。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和拥有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活力的关键,而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则是党的行为风格、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创造了许许多多历史性的奇迹,并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持续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与人民群众保持了紧密联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情讲述了半条棉被①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努力工作的共产党人,无论是带领人民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焦裕禄,还是毕业后走回大山,致力于贫困乡村建设的黄文秀,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特别是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面前,始终是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就是近期最好的证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深深懂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二十大重申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号召全党要一以贯之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20]这些论述强调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力量,展示了将人民群众团结于党的旗帜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楚地表明了只有通过信任人民群众并充分激发他们在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自信地建设强大的国家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让人民群众满意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驳斥了英雄史观以少数人利益优先的观点,突出历史创造的主要力量源泉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其领导水平和执政成效应该由人民来裁决和评判,让人民群众满意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1]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将人民的满意度、认同感和支持度作为衡量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基本标准,这不仅能助力党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还可促进党的全面严格自律,有利于党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推动人民事业持续进步。

人民的评价是评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效果的关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通常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和价值判断来显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服务者,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也应该由人民来评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确立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人民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引申了这一标准,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70其“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的角色分配,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评判标准的最新发展,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紧密依靠人民力量、保持初心使命、始终引领时代的坚定决心。高度重视并尊重人民的评价,真诚地接受人民的评审和监督,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估党的工作的主要标准;向人民咨询意见,通过人民的反馈改进工作,赢得人民的支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深刻理解人民的重要性,借助人民的力量,信赖人民的选择,接受人民的评审,才能以此凝聚人心,进而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推动社会前进。

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历史自觉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习近平对共享发展给予了准确恰当的注解,他深刻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45确保发展成果被全体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价值目标时把握社会规律的历史自觉。

(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8次提到共同富裕,并指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3]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体现。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术语,但他们对其含义进行了基本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伴随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2],在此基础上,人类生产和生活单位中的全体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未来的社会结构预计将会更加有效地满足个人在各个领域的合理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发展趋势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阶段的必然进步。

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物质共同富裕则是精神共同富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出发,共同富裕不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还要关注如何构建合理的生产关系,并通过变革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拥有的自由时间将会增多,全体人民的精神需求必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人们不再只为生存奔波,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多样化的精神活动之中。故而,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而两者的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

共同富裕既是共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追求。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4]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致力于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确保发展成果由所有人所共享,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根除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全体成员共享财富,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进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通过勤劳和相互帮助而实现富裕的生活,这种富裕是在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首先,必须对共同富裕从总体上全面理解。共同富裕不是为了避免少数人享受富裕,也不是指所有人一起突然变富,而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上,所有人都能达到富足的生活状态。这一理念不但排斥简单的均贫富主义,而且支持先让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逐步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

其次,必须对共同富裕从政治上深入32af6ae32ce9fe6e5a3104d64b317a9b2e4a7affc433a7851e8a9bb9eb8cfd2c理解。共同富裕涉及的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领域,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极为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不仅是党执政的坚实基础,还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核心考量。为了确保党的治理能力及水平的持续提高,必须将提高人民福祉和获得人民广泛支持作为首要任务。面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致力于联合人民共同增加社会财富“蛋糕”的规模,还必须在调控各种利益关系时保持均衡,通过公正有效的分配机制确保社会财富“蛋糕”的合理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更广泛的致富机会,以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实际体验到共同富裕带来的益处。这样的政策策略不仅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加强党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必须对共同富裕从动态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它要求党始终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恰当地平衡效率与公平。为此,必须执行一套协调一致的分配制度,涵盖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采用分阶段的战略规划及执行细化的行动方案,明确并详尽地描绘出全体人民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详细路线图,以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实现现代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的现代化模式专注于全民共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形成的基本理念,这种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不仅符合普遍的现代化要求,还特别适应中国的国情。从客观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既不是简单模仿其他国家的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根植于中国国情和现实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不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目标的基本要求,更可为构筑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提供坚固的基础。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核心使命进行了深刻阐释,详细说明了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的生活单位和社会组织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422。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自古以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核心议题。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盛行的误导性思潮,人们对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往往受到限制,忽略了人与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创新。他们不但成功地解决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和抽象性问题,还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共产主义社会将展现出极高的社会关系和谐,人们的精神层次将普遍提升,社会将从一个由历史必然性支配的王国转变为一个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每个人都得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无须为基本生存担忧,也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职业分工,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自由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13]422。这样的社会结构不仅能使个体为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帮助每个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发展一个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通过实施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涵盖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通过创新的发展理念系统地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党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与远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的意愿保持一致,积极应对经济增速与各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力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达成均衡与协调发展。党深知,汇集全国人民的集体力量、保证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同步,不但是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个体素质的关键,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能够公正且广泛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重要前提条件,进而通过激励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平稳地过渡至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战略布局能力,还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结和对人民群众福祉的持续推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都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通往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作出了总体战略安排,明确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这些成果所带来的机会和利益。习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5]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中国人民都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进程,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到来提供积累,创造条件。

五、结语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进程的深刻认识和主动创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担当、坚定的历史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其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在其百年奋斗史之中,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意义,使其展示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面貌,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坚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一思想不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发挥的历史主动精神,还突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理念。因此,深入领会并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切实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加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和激发全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 [2021-04-30].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105/t20210506_148587. shtml.

谭玉敏,梅荣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J].红旗文稿,2018(4):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董振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和政治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6):27-33.

陈跃.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发逻辑与价值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1(2):33-42.

王林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向[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3):20-27.

燕连福,耿嘉敏.新时代中国扶贫思想的人民观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1-29.

梁伟军,刘书婷.建党百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7-46.

朱桂芬,余茂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2):129-13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钱冲.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81-83.

闫旭阳.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6-8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 [2022-11-16].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6704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9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 [2016-01-18].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8/t20190829_133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