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场景里的细节 悟背影中的父爱

2024-11-08曾广政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11期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笔者以本单元第二篇课文《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探讨场景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父爱的深沉与温暖。

一、承接前文,比较异同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文章注重主要场景里的细节描写,如作者到了母亲工作的厂子,看到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更在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读懂了母亲的爱。第二篇课文是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一边学习《父爱之舟》,一边回顾《慈母情深》,结合单元导读思考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点,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桌交流,发现这两篇课文都围绕单元主题“舐犊之情”呈现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慈母情深》描写的是母亲的爱,《父爱之舟》描写的是父亲的爱,前者详写潮湿阴暗的工厂里母子间的心酸一幕,后者写父亲陪伴“我”成长的系列场景。

在引导学生回顾《慈母情深》写的“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三个场景后,笔者让学生思考《父爱之舟》写了几个场景,用精练的语言归纳并填入下图。

学生由此归纳出《父爱之舟》的重点场景:①父亲卖茧子给“我”买枇杷;②父亲省钱让“我”住客栈;③父亲为“我”做万花筒;④父亲雨天背“我”上学;⑤父亲凑钱供“我”上高小;⑥父亲摇船送“我”上师范。通过对比阅读和捕捉场景,学生初步体会到场景中的“深深父爱”。

二、品味细节,以读促思

通过归纳场景,学生基本梳理清楚了课文脉络,对人物有了初步感知。笔者以“品读场景里的细节”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品—思—拓”环节探究文本细节。

品场景,寻细节。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梁晓声笔下的母亲形象非常鲜明,细节描写精彩。在吴冠中先生的笔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精彩的细节?”学生在之前概括的系列场景中寻找打动人心的细节。有的学生找出“逛庙会”这一场景中的细节描写,但不知道怎么分析。笔者先示范,引导学生圈画细节描写,分析在大场景中写小细节的作用。如,作者把庙会场景绘成了一幅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画,看的、吃的、玩的应有尽有,然而这样盛大的庙会和父子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庙会是那样的热闹,而拮据的父子俩在偏僻的地方吃随身带来的凉粽子。文章体现对比的还有这些描写:尽管没什么钱,父亲还是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买不起玩具,父亲就动手给“我”做一个万花筒。虽然贫困的家境限制了父亲所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丝毫没有减少。在细节对比中,学生“看见”场景中“父亲的爱”,体会到父爱的深沉。随后,笔者由扶到放,让学生试着分析其他场景中的感人细节,感受父爱的温暖。一名学生分享父亲雨天送“我”上学场景中关于腰带的细节描写,认为这表现了父亲的勤俭节约。学生在分享中进一步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思线索,懂父爱。笔者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归纳的“《父爱之舟》系列场景时间线”,学生发现这条线串联的是作者回忆中父亲为自己做的种种事情。面对这样的一位父亲,作者做了什么呢?笔者请学生再读课文,完成下图2。

学生交流后归纳出本文另一条线索是作者为父亲做的事情,即感情线,并据此找出如下情节:“我”宁愿被臭虫咬也不肯换房间;一碗豆腐脑也要和父亲分享;父亲做的玩具“我”视若珍宝;拿到家里变卖东西凑够的学费后又感动又愧疚;父亲要“我”念好书,“我”就从不缺课、不逃学,考试从未落过榜等。根据这些情节,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图2空白处的填空,即“不肯换房间”“从不缺课和逃学”“从未落过榜”。

拓内容,学语言。笔者出示下表,采用“以文带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品读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感受主题“爱的背影”。

学生找出如下细节:“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外貌细节,“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艰难却努力攀爬的动作细节;故作轻松的一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的语言描写等。通过品读,学生发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是通过一系列动作表现出来的。接着,笔者紧扣“背影”这一意象,引导学生回看《父爱之舟》,思考背影中蕴含的感情。学生找出父亲留下的那个“永难磨灭”的背影——父亲在船舱里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认为这个细节是父爱的浓缩。

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文所聚焦的单元语文要素,鼓励学生课后以“回忆里爱的背影”为主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日常小事中表现伟大的爱”,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从读到思再到表达,加深对主题“舐犊之情”的感悟。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