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同步练习
2024-11-07李宏
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证明“洋务清火汤”疗效不佳的主要事件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B. 戊戌变法的失败
C.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重用汉族地主力量镇压太平军,湘淮系官僚集团因此崛起。这导致清朝( )
A. 统治力量增强
B. 中央权力下移
C. 行政效率提高
D. 内部矛盾激化
3. 为了自强,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企业。以下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上海机器织布局
D. 开平煤矿
4. 1872年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申明“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说明,他开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 )
A. 通过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B. 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C.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限制
D. 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
5.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派逐渐形成对“西学”认识的新突破。这一变化( )
A. 巩固了传统封建统治
B. 使西学成为主流思想
C. 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
D. 使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6.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其中新疆地区的主要外部威胁,除了俄国之外,还有( )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德国
7.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描写的这场战争( )
A.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C. 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8. 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A. 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 清廷丧失对地方的管控权
[进阶训练]
9. 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
[限四日交
宝安局
不作为凭][今据周志记田主租捐报明计田十四亩八分此照][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
A. 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 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 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 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10. 下图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
[具结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
A. 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B. 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
C. 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
D. 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11. 这场战争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早熟的步伐,战争得到的巨额赔款成为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的准备金,统治者开始积极热衷于对外侵略,叫嚷所谓“国旗飘扬的地方,贸易随之”。这场战争( )
A. 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B. 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促进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 加速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步伐
12. 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 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 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 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材料二 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李康《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做出的努力。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