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24-11-07王芳

◀ 本课必备 ▶

一 戊戌维新运动

1.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史称“百日维新”。

(4)结果: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二 义和团运动

1. 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2. 八国联军的镇压

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三 八国联军侵华

1. 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 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

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1. 签约: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 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 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 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素养夺标 ▶

1. 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 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

3.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4. 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