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24-11-06

大众考古 2024年7期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军事考古学》

赵丛苍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军事考古学是以古代军事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具体而言,军事考古学利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军事活动进行研究,包括对军事活动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由于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其他物质文化遗存的研究,同时也关注古代军事思想与物质遗存间的互动,希望获得对古代军事活动的深入认识,达到阐释军事发展规律及人类历史进程演变的目标。

《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

朱一宁、丁广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全书立足“海派城市考古”这一视角,上溯上海地区古代悠久的江南文化,近观上海近现代以来的中西文明交融演进,以及当代城市建设的更新与创新。通过一江一河、老城古镇、筑路填浜、建筑家宅、兴邦百业、市井烟火六个部分,具体展开对城市史和建筑文化史的解说和导览,为读者讲述人与城市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多彩故事,带领读者领略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独特风华。

《看见巴黎圣母院:一座大教堂的历史与考古》

【法】丹尼?桑德隆 著,郑珊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作者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以“工程与实施”“大教堂的运作: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城市中心的主教座堂与其教区”“历任国王与圣母院”四大篇章为脉络,重新凝视这座古老的建筑,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北极考古与宇宙观》

【芬】维萨-佩卡?赫瓦、【芬】安蒂?拉赫玛 著,曲枫、刘岩、刘玮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5月

本书以欧洲北极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社会的灵性论—萨满教宇宙观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北极作为一个拥有自然与超自然奇观的奇幻世界,一直让欧洲人心驰神往:这是一片充满光明与黑暗的世界,会出现极光与午夜太阳;这里有女巫与魔法,还有数不尽的珍宝,从琥珀到石油,应有尽有。

《古代东亚世界的买地券》

【日】稻田奈津子、王海燕、【日】榊佳子编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在中国丧葬文化中,买地券作为显示墓地所有权的买卖契约书,多以冥界的诸神为契约对象。起源于中国的买地券文化,也曾传播至朝鲜半岛与日本。本书择取中国江南地区具有特色的买地券事例,以及朝鲜半岛与日本至今发现的全部买地券事例,通过高清图版、释文、解说、专栏等构成,呈现买地券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变化。

《从东夷到华夏: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族群变迁》

庞小霞 著

科学出版社,2024年5月

作者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文化互动、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利用考古、文献、古文字等材料,长程考察了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和地理进程,展现了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并最早融入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和族群变迁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

穷物理

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二元分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展阶段,压制法的运用是细石叶技术成熟的关键,细小化的特点决定了各类细石叶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并不显著。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细石叶技术的判定应重视石核和产品形态、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的使用意义、强调剥片策略分析,不应限定细石叶的剥制方法。末次盛冰期时,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等所构成的“北方区域”形成分别以船形石核、两面预制的楔形石核为主的二元分化格局,虽然出现过文化上的交叉融合,但是两个区域存在以宽、窄楔形石核为主的现象,二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成熟、分化与H3、H2、末次盛冰期几次冷事件间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显示出环境驱动力仍然是导致史前人类生存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仪明洁、曹彧,《人类学学报》2024年第3期)

甘肃高寺头遗址动物遗骸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西汉水流域在粟作农业南传过程中的地位

仰韶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粟作农业经济发展成熟,向周邻地区快速传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青地区成为粟作农业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张的必经之路。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探讨粟、黍向欧亚大陆中西部和东南亚传播的路线和过程,而鲜有对粟作农业在甘青地区内部传播过程的研究。作者对坐落于西汉水流域的高寺头遗址开展基于AMS14C年代测定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西汉水流域在粟作农业南传过程中的地位。结果表明,高寺头遗址庙底沟期遗存的年代下限约为2900BC,与黄河中游地区一致。多种东洋界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种植粟、黍已然成为先民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而肉食主要来自狩猎和捕捞活动,猪和狗的饲养规模有限。从文化发展的阶段性考察,西汉水流域是仰韶早、中期粟作农业从渭河上游向川西高原传播的重要节点。(杨月光、陈国科、赵建龙等,《史前研究》2024年第2期)

知文明

商代亚引族及亚引铜器群研究

殷墟妇好墓和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过一类带有“亚引”铭文青铜器,“亚引”又可简称“引”,是弓族的族徽铭文。亚引青铜器主要见于殷墟早期,殷墟晚期数量较少,这与甲骨文材料中的引族活动时间相符,说明引族活跃于商王武丁时期。引族是商王祖乙的后代,是王室的分支,与商王武丁、王后妇好都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因而为武丁所依赖,并被封为诸侯。随着武丁早中期的引族首领的去世,引族与王室关系逐渐疏远,不复盛况。对引族及亚引铜器群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商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封国关系。(王祁、岳洪彬,《江汉考古》2024年第2期)

“里君百姓”与西周“里”组织形成

西周金文和文献常见“里君百姓”一词。“里君”管理“里”,“百姓”是“里”中居民,二者不是对立关系。“百姓”最初表示以姻亲贵族为主的异姓群体,由相对独立的家族、宗族构成,“姓”内维持血缘的宗法关系,“姓”间表现地缘关系。“里君”与各“姓”的族长都是贵族,可以合称“里君百姓”,显示西周里组织血缘与地缘相互交织的特征。西周里组织的普及主要与管理被征服的殷遗民有关,同时西周时期存在由于人口流动而产生的广义地缘组织。无论是哪一种,地缘组织最初都可能与管理外来人群(尤其是外来异姓族群)有关。(王祁,《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出土历日简与汉初历法

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的4600余枚简牍中包含203枚历日简。这203枚历日简预推了汉文帝后元元年之后一百年的朔日干支(公元前163—前64年),是迄今发掘的连续朔闰时长最久的历法材料。将朔日干支进行对比可知,胡家草场墓地历日简所反映的历法与殷历切近,余分仅比殷历大150分左右(每日以940分计,误差大致相当于3.8个小时),其置闰年份也与殷历一致。结合近年来有关秦汉历法的研究成果,以及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朔闰干支和置闰规律可知,汉初的置闰年份与殷历的置闰规律相符,与颛顼历的置闰规律不符,因此汉初的历法并非史籍所载之颛顼历,实由殷历变化而来。(岳冠林、张淑—,《出土文献》2023年第4期)

蒙古国地利山岩刻所见唐与漠北交通及交往

蒙古国中戈壁省额勒济特苏木地利山地区发现的唐代汉文摩崖岩刻表明,该处彼时为草原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出塞北渡碛至回鹘牙帐城的路线“回鹘道东道”(即“参天可汗道”)就经过此地。岩刻文字为麟德二年(665年)唐羁縻漠北时期所刻,证实了传世史料中该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并邀请漠北铁勒诸部首领前来的历史事件,可以反映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互动以及唐政府对漠北羁縻州府的管控情况。(张庆祎,《历史地理研究》2024年第1期)

读天下

聚焦城市考古重要成果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城市考古等4项考古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绍兴稽中遗址发现有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出土“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盐城市一系列盐业考古发现,不断明晰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其中,沙井头遗址推测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缪杭、后北团遗址分别被实证为唐代和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开封景龙门遗址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淮安市3处考古新发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的历史,其中,庆城门遗址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完整揭示出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新路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为研究大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李瑞,国家文物局网站)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开馆

6月18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在太白校区博物馆开馆。丝绸之路考古馆位于西北大学博物馆二层,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分为序厅、嘱托·不忘初心、开启·大学担当、赓续·千年追寻、回响·盛世华音、奋进·一流学科、展望·丝路放歌、尾厅八个部分,以“国家战略、学者担当、高校作为”为主线,通过图文、实物、视频和场景复原等多样化手段,全面展示该校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表示,该馆不仅记录和展示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全过程,更弘扬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该馆的落成对中亚考古队全体成员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庞博,国家文物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