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缺的历史 漫谈人类历史上的假肢

2024-11-06任雪莹

大众考古 2024年7期

在古希腊神话中,工匠神赫淮斯托斯拥有一双天生残缺的腿,被其母亲赫拉抛弃,在地底深处的火山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那里烈火熊熊,金属流动,赫淮斯托斯激发出对锻造的热爱和才华,他用火焰和铁矿石创造了众多神器,并为自己打造了一对铁腿,获得了众神的认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出现过许多真实存在的“赫淮斯托斯”,残障人士通过佩戴假肢,减少残疾带来的障碍,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据展示着数千年来人们在追求身体完整性的过程中所凝结出的智慧。

从截肢到假肢

远古时期,疾病、战争、生产等活动已将残疾带至人群之中。近年,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印尼一座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一具截肢个体遗骸,测年结果显示其死亡时间为距今30714—31201年间,死亡年龄可能在19—20岁,左腿远端的三分之一缺失,胫骨与腓骨断面整齐,无感染后遗留下的痕迹。骨骼愈合状况表明,这次截肢手术发生在个体死亡前6—9年。

最早的截肢手术揭示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转型之前,位于亚洲热带地区的现代智人人群中已有人掌握了复杂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这个晚更新世群体中存在“外科医生”,掌握详细的肢体解剖学知识和技术,成功规避了大量失血和术后感染的风险。而个体被截肢时尚未成年,却能在手术后继续存活数年,社群内部可能为其提供了严密的术后护理和物质供给。

历经截肢手术而成功存活的个体往往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先民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探索,尝试弥补残疾个体损失的机体功能。假肢作为一种替代身体缺失部分的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截肢者恢复身体功能,弥补外观上的缺陷,成为截肢过后的必需品。

相较于历史悠久的截肢手术,假肢出现的年代稍晚。公元前3500—前1800年之间的古印度诗歌集《梨俱吠陀》中记载了最早的假肢。维什普拉女王在作战时失去了一条腿,她安装铁质假肢后返回战斗。这位见于文献记载的女战士,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假肢使用者。

世界各地的假肢

木乃伊与假肢

相比于文献记录,假肢实物出现时间则更晚一些。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历史与艺术学院的学者通过CT检查在一具公元前1085—前950年的木乃伊上发现了一件假脚趾,这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假肢实物。脚趾出自古埃及底比斯(Theban)墓地一具男性木乃伊上,个体死亡年龄为50—55岁,其身份可能是寺庙祭司安克赫芬穆特(Ankhefenmut)。

CT检查分析表明,这件假脚趾的接触部分是由类似陶瓷的材料制成,远端则涂有一层树脂的木材。假脚趾的尺寸比正常大脚趾要大,其材料的易碎性以及缺乏固定装置表明它并没有实际使用的功能。失去大脚趾会改变人的行走方式,久而久之可能对全身产生影响。对这具木乃伊进行的X光扫描发现,个体的股骨头和股骨颈上有中度骨刺,尤其是右侧更为明显,这种不对称的关节炎可能是由于失去大脚趾后行走姿态改变引起的。

与之同一时期的还有格雷维尔大脚趾,这件展品被保存在埃及博物馆内,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40—前106年。这个假脚趾在一位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女性木乃伊的右脚上。假肢工艺精湛,整体涂成了深褐色,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合而成,主要部分是一个纵向的结构,连接着两块木板,所有的部件均通过皮质绳子固定,还有一块较宽的织物绑在前脚掌处加固。在假脚趾的底部可以看到明显的使用痕迹,证明它曾被佩戴过。此外,从这位女性两侧的腿骨可以看到轻微的骨质流失,但没有明显的侧别差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杰西·芬奇博士对格雷维尔大脚趾进行了材料分析和康复步态实验,她还制作了两个假脚趾复制品,邀请志愿者进行试穿。实验结果表明,在佩戴期间足部的压力没有明显增加,试穿者反馈称穿戴感觉舒适。可g2iBKKwhJlTe7I/Sk6W90YtzUMFRyR1wgM7ZLWJ1Boo=以看出,该时期埃及的假肢工艺不仅局限于外形的装饰作用,还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除此之外,在埃及地区还曾发现过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老年个体的前臂假肢,以及一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假脚趾。这些假肢的设计不仅仅基于功能性的需求,更多是受到古埃及人关于灵魂和身体完整性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尸体得以保存,死者的灵魂便能返回躯体,并永远地生活下去。

刑罚、疾病与假肢

先秦时期,中国刑罚名目繁多,内容残酷,仅肉刑之下便有笞、髡、宫、斩趾、劓、黥、刖等不同实施手段,轻者损伤皮肉、须发,重者伤残肢体、破坏身体完整性乃至丧失某项生理机能。《左传·昭公三年》中有关于刖刑和假肢的一则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刑罚滥施,遭受刖刑而致残疾的百姓增多,木制假脚流通于市,价格昂贵。

除刑罚外,疾病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国策》记载武安君佩戴假手以周全礼制:“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武安君身材高大,但手臂相对较短,以致无法触及地面,残疾使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困境,甚至可能因此犯下死罪。于是他令工匠制作了一件辅助工具,其形状和用途在原文中的表述较为模糊,推测“振栶”可能是一个有柄的、可以挥动的物体,外裹布料,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性,使武安君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活动。

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公元前300—前200年间的假腿,属于一位有行动障碍的老年男性。这件假腿非常特别,它使用轻便的软木作为原料,并用羊角加固,使用兽蹄垫在底部增强假肢的抗压能力,并用皮带、管套连接假腿,这些措施极大增强了假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胜金店假腿呈现出明显的磨损痕迹,除受影响的腿部外,该个体的其他肢体并未显示出肌肉萎缩的迹象,这充分证明了假肢的实用性,在腿部失去活动能力的数年间,该个体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活动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假肢的结构在其后近两千年的工业制造腿部假肢中,依然能找到类似的设计元素,如横向稳定器、固定皮带以及皮钉等机械部件。这说明在汉晋时期,古人对人类的肢体已经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发明如此精致且实用的假肢。

战争与假肢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3世纪)中,塞尔吉乌斯率领罗马军队攻打迦太基,在战争中失去右臂,他将一只铁手绑在残肢上以固定盾牌,用未受伤的左手继续战斗。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中记录了一则与假肢有关的复仇事件,在波斯军队入侵希腊前,斯巴达人曾抓到在希腊军中担任占卜师的赫吉西斯特拉图斯,将他投入监狱,用镣铐锁住脚。为了出逃,赫吉西斯特拉图斯切断了被铁链锁住的脚,随后安装了木脚,参与普拉提亚之战。

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亨利·佩吉特爵士在指挥英国骑兵时,因炮击导致大腿截肢。詹姆斯·波茨为佩吉特设计了安格尔西腿(Anglesey),以取代他缺失的肢体。这是第一条铰接式假肢,由雕刻的果木制成,并由精致的袋鼠肌腱带控制,使膝盖、脚踝和脚趾具有柔韧性。它由一根木柄和插座、一个钢制膝关节和一个关节足组成,从膝盖到脚踝都由羊肠线控制。假腿上未发现捆绑穿系的痕迹和材料,也没有能固定绑带的部位,很可能存在接受腔,是较早出现的依靠插入式的接受腔进行固定的假肢,在此之前,假肢的佩戴以系带捆绑为主要固定方式。

假肢的贫与富

欧洲最早的实物假肢于1885年发现于意大利的卡普阿,被称为Capua腿,根据随葬物品的类型推测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Capua腿的使用者是一名男性,其右腿自小腿中部以下完全缺失。假腿以木质为核心,青铜为主体材料,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高质量的材料选择,加上丰富的随葬物品,可以推测使用者生前应属于较为富裕的社会阶层。

考古学家在奥地利南部赫玛贝格地区一座教堂墓地清理了一座法兰克时期(6世纪)的墓葬。墓主左脚和脚踝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环和木条残骸,铁环和木条通过铁质铆钉固定。墓主左侧胫骨和腓骨的残余部分有深色印迹,可能为佩戴痕迹。墓主在教堂墓地中的位置暗示他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葬品包括一把短剑和胸针,尽管武器是中世纪早期男性墓葬中最常见的发现之一,但在这个社区中它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关节炎发展程度和肌肉起止点分析表明,墓主并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总的说来,墓主腿部有残疾,但他在社区中的地位未受影响,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保持着精英地位。

普通人里也有大量肢残人员,他们使用的假肢在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与前者存在显著差距。文艺复兴以来,假肢常出现于文艺作品中,在彼得·勃鲁盖尔的油画《乞丐群》中,数名乞丐使用着简陋的木腿,扮演成士兵、商人等角色在街头行乞。狄更斯的多部小说中也都提及了木腿,《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西拉斯·韦格作为一个贪婪、缺乏同情心的反派角色,往往为读者不喜,但就人物本身而言,他是一个身患残疾、只负担得起简陋木腿的可怜人。狄更斯时代的木腿并不少见,经济实力雄厚的上层人士可以选择舒适美观的软木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恢复机体行动;而穷人无力承担高昂费用,通常使用无法进行关节运动的普通木腿。

假肢反映出的贫富差距有着很长时间的延续,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残疾士兵都面临一个困境,政府机构提供的假肢往往由出价最低的承包商提供,导致他们只能够使用质量低劣的假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几乎在同一时期,皮革假肢由于易修复,外形美观受到大力推广,但皮革假肢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使用皮革假肢的人会把假肢露在外面,以彰显自己的财力。

假肢的发展

早期的假肢没有仿关节设计,无法做到灵活屈伸,对机体功能的恢复有限。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随着工艺发展和锻造技术进步,机械结构进入假肢制造行业,假肢的功能性得到了突破式发展。16世纪初,法国外科医生安布鲁瓦兹·帕雷在担任战地外科医生期间,不仅提高了截肢技术和截肢手术存活率,还利用自己对解剖学的理解来设计模仿生物肢体功能的假肢。他开发出带有可调节安全带的膝上假肢,以及带锁定控制的铰链膝关节,奠定了后世假肢的发展方向。其设计的“Le Petit Lorrain”机械手,配有搭扣装置和弹簧进行操纵,模拟了生物手的关节,曾被一名法国陆军上尉佩戴上了战场。这件假肢中已使用齿轮、杠杆、铰链等部件,可以被调整为不同姿势。

工业革命之后,假肢的制作水准显著提升。19和20世纪的大规模战争催生了对假肢的巨大需求,假肢制造行业迎来了又一次飞跃。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二战前后相继成立了假肢研究机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假肢工厂逐渐出现。

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种融合了自控技术的初级智能假肢陆续面市,假肢逐渐进入智能时代。现代假肢不仅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真实肢体,更在功能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佩戴者能够通过传感器获取神经和肌电信号,参与日常生理活动,甚至完成部分精细化操作。外骨骼技术的兴起,更是将假肢的功能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有身体障碍的人提供了更为强大和灵活的支持,帮助残障人士重返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假肢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史,更是人类不断克服身体障碍、顽强生存的奋斗史。就像电影《侏罗纪公园》台词中所说,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从古埃及大脚趾到安格尔西腿,再到如今智能假肢的出现,假肢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身体的认知与探索,也反映了残缺的躯体下坚韧不屈的精神。

(作者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