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当阳王家洲出土的东汉画像砖
2024-11-06张婷向其芳王明强
2022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当阳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当阳河溶镇王家洲抢救性发掘了7座墓葬。其中M7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券顶砖室墓,方向323°,墓圹长 2.7米,宽 1.7米,深 0.7米。墓室内长2.2米,内宽1.3米,高1.03米。墓道设在墓坑的北端,墓道长4.55米,宽1.05米。墓内出土有陶鼎、陶罐、陶仓、铜钱、画像砖和空心砖等重要遗物。
画像砖位于墓门顶部、中部、底部及墓底棺台北侧,共13块,完整的有7块,破损的有6块,均为近正方形实心砖,边长34—36厘米,厚4—6厘米,背面素面,正面模印浮雕图案,系用木模压印后经火烧制而成,画面较为清晰,一砖一画。
画像砖的内容
画像砖按画面内容可分7种。
车马出行画像砖1块(M7:15),位于墓门顶部。画面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双骑,两骑士各骑一马,作驰骋状,骑士头戴高冠,上身着宽袖短衣,下身穿裤,肩扛戟。下层为两马驾一施耳轺车,车为方形舆,辐式圆形车轮,十根车辐,伞状车盖,车内有两人:一人手控缰绳,坐于前侧,应为御者;一人头戴高冠,端坐于后侧,应为主人。马前方有一树,应为常青树。

凤阙画像砖共4块(M7:22、23、26、27),位于墓门底部及墓底棺台北侧。左、右两阙对称,四阿式双重檐顶,瓦垄分明,檐下有斗拱,阙身纹饰清晰可见。两阙之间有二人侧身面对面站立,戴高冠,身着宽袖长服,均肩扛戟,应为守门卫士,二人中间有一飞鸟。两阙背后各有一树,树上共有三只猴,其中一只大猴正从左侧树上向右侧树上跳跃,一只猴坐于左树树枝,向后望向跳跃大猴,还有一只猴正向右阙阙顶攀爬。树上另有九只飞鸟。阙顶上还有一对飞翔的凤鸟。
跪拜迎谒画像砖共2块(M7:17、20),位于墓门顶部、中部。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一骏马驾一施耳轺车,作行走状,车为方形舆,伞状车盖,车内坐二人:前一人手持缰绳,应为御者;后一人头戴高冠,双手执笏端坐,应为官吏。马前二人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双手执笏跪拜,作迎谒状。空中有两只飞鸟。上部有四人,头戴帻,上着宽袖长袍,下着长裤短裙,赤足,四人从左向右行进。右侧二人肩负弩弓,低首;左侧二人左肩扛戟,最左侧一人腰悬剑,右手握剑,左侧第二人扭头望向后方。他们应是车主人的随从。

宴饮画像砖共2块(M7:16、25),位于墓门顶部及墓底棺台北侧。左上角一老者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席地而坐,作倾听状。身后一人着宽袖长袍,双手撑华盖,屈膝。上方正中有一有脚游龙。老者面前置一壶和二杯盘,对面围坐三人,均头戴高冠,中间一人身体前倾,似语。后方二人,一人双手举于胸前,一人双手垂放于膝盖,均张口大笑。老者下方跪坐一人,头戴冠,宽袖长袍,表情严肃,身前置一杯盘。右下角二人均张口似语,左侧一人头戴长冠,腰佩长剑,左手五指张开上举,右手向后举一小棍,左腿前伸,右腿向后弯曲,右侧一人上臂发达,双手向上举一绳。

乐舞百戏画像砖共2块(M7:18、24),位于墓门顶部及墓底棺台北侧。下部中间立一建鼓,有座,鼓杆上有六颗连珠,杆顶端有两条羽葆。建鼓两侧各有一击鼓者,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束腰,短裙,双手执鼓桴,作击鼓状。上部两侧各立一人,头戴笼冠,身着宽袖长袍,束腰,长裙,背一长剑,右手向上举起,左手执一乐器于嘴边,似吹排箫拨鼗。正中有一钟架,上挂一钟,钟架两侧各跪坐一人:左侧一人双手似握一乐器,正在吹奏;右侧一人右手扶钟架,左手执一小槌击钟。上有一人,似赤裸女性,双乳隆起,下身着宽口长裤,双手张开,向上抛弄丸。
乐舞对弈画像砖1块(M7:19),位于墓门顶部。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两侧各跪坐一人:右侧一人头戴冠,身着宽袖短衣,束腰,腿上疑横置一瑟,正在弹拨;左侧一人左臂挥舞,疑在吹竽。两人中间为一舞者,上身着一宽袖短衣,手持长巾,向后挥舞,下着阔腿长裤,左腿弯曲,右腿向后斜伸,踏两盘。舞者下方置一樽,樽上有一勺,樽右侧置一壶。上部中间为一六博棋局,长方形盘放算筹,方形盘为博局,二人相向跪坐对弈,均头戴高冠,身着阔袖长袍。左侧一人右手后扬,左手前伸,身体前倾,低头望向棋局;右侧一人右手竖掌前推,左手前伸,仰首露齿大笑。
羽人神兽画像砖1块(M7:21),位于墓门中部。上部有一翼马,目视前方,炯炯有神,身姿矫健,作奔驰状。背上有一羽人,有翼,右腿向后弯曲悬空,左腿向前抵着马背。马下方有一常青树。画面左下方有一人,牛首,头生双角,上身赤裸,双乳突出,肚下垂,左手叉腰,右手五指张开上举,左腿向后弯曲跪地。右边有一虎一犬,作追逐状。

此外,在整理王家洲M1的墓砖过程中发现画像砖1块,长约32厘米,厚6厘米,砖侧面模印有浅浮雕图案,为狩猎图。左边一人束发,身着束口长袖短衣和短裤,膝盖着地呈跪状,左手向后伸,右手拿弓向前。右边一人身着宽口长袖短衣和束口长裤,右腿向前倾斜伸直,左腿向后弯曲跪地,右手拿弓,左手向后伸。画面正中有野兔、马等动物。武汉岱家山M74出土有类似侧面模印狩猎纹砖,但图像更为简单,仅两人一鹿。
画像砖的主题
王家洲画像砖与当阳半月中学一号东汉墓所出画像砖近似,半月画像砖的内容有八类,比王家洲多了百兽图,但总体来看,均一砖一画,主题鲜明,每画又分好几部分,元素多,内容丰富。王家洲画像砖不仅是一种墓室装饰建筑材料,反映了墓主或亲属的身份等级和财富状况,还具有为墓主服务的特殊功能,体现了升仙这一主题。
凤阙象征通往天界的“天门”,《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二阙相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中有金阶,西北人两阙中,名曰‘天门’。 ”赵殿增、袁曙光曾称巫山铜牌和简阳石棺的发现,表明画像砖中的阙并非代表墓主身份的宫阙,而是天之门户的“金阙”。两守门卫士是天界门吏。阙背后的树应为扶桑树,它是一种神树,《玄中记》载:“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巅常有天鸡为巢于上。”扶桑树生长于日出的东方大海之中,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在这里也象征仙境。阙上凤鸟应是神兽朱雀,朱雀是南方之神,是引导、护送死者灵魂升天的神鸟,同时也守护天界。墓主人经过天门即到达天界。
跪拜迎谒与枝江姚家港出土东汉导车画像砖有相似之处。墓主成功升仙进入天界后接受跪拜,这是进入天门时的一个重要程序。门吏执笏躬身迎候墓主的到来,背负兵器的随从护卫墓主安全。

羽人神兽中常青树象征着长生和天界,羽人和牛首人都为仙人。《楚辞·远游》中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是身生羽毛不老不死的人,它反映了墓主渴望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愿望。翼马是一种瑞兽,羽人驭翼马疾奔,两者结合具有驱鬼辟邪、镇墓祈福、保佑平安的作用。羽人也充当着引导众生亡魂飞升仙界的使者。
车马出行中二马驾一轺车。轺车,四面敞露之车,《释名·释车》:“轺车,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通常为一般官吏和普通富人所乘用,也是汉代常见的升天交通工具。轺车上应为墓主及其车夫,车马向右行进。常青树在画像砖中一般呈等腰三角形或桃形,具有辟邪的作用。常青树又叫不死树,位于画面右侧,象征东方长乐世界。二骑者,应为墓主随从,护卫墓主前往东方长乐世界。此内容与枝江姚家港出土东汉画像砖相似。
宴饮描绘了仙界和谐融洽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上方人物在交谈,下方的三人似在表演长棍舞,又似在表演杂技或武术,中间一人似手拿鸠杖(一种被赐予老人的斑鸠鸟形状的手杖),指向左边一人,左边一人拱手跪拜,右边一人双手举绳,似已经做好表演准备。类似图像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传经”,表现拜谒等官场礼节。
乐舞百戏通常包含建鼓舞、乐器表演和杂技弄丸。刘乐乐在《“观”、“看”视域下的汉墓壁画“象”问题研究》中指出,建鼓图像具有天象征兆、祭祀仪式以及沟通天人求仙道三种礼仪功能,这里的建鼓图像有为墓主升仙鼓舞之意。
乐舞对弈包含六博对弈和盘鼓舞。六博是汉代日常的娱乐活动。盘鼓舞的基本道具是盘和鼓,是舞蹈和杂技的结合,其数目似并无定数,比例也不尽相同。六博和盘鼓舞在墓葬中都具有辟邪和娱神的功能,盘鼓舞者同时可以引导墓主升仙。
画像砖的位置组合及意义
王家洲M7画像砖分布于墓门和墓底,其中墓门顶部自西向东排列车马出行、宴饮、跪拜迎谒、乐舞百戏和乐舞对弈,墓门西侧中部自下而上排列凤阙、跪拜迎谒,墓门东侧中部自下而上排列凤阙、羽人神兽;墓室底部西侧近墓门的位置为双层画像砖,上层排列凤阙、宴饮,下层排列凤阙、乐舞百戏。
凤阙、车马、鼓舞、六博、百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描绘了汉代上层社会生活场景,墓主希望这种生活能够延续到天界。墓门的画像砖排列应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凤阙位于墓门两侧底部,虽然在下部,但却是墓主进入天界的通道,墓主的灵魂在升仙仪式开始后,有羽人和瑞兽为其引路和保驾护航,同时接受跪拜和相送。墓门顶部可能相当于天界,墓主进入天界后接受跪拜和欢迎,出行一路有马车和护卫相伴,同时有宴饮和舞乐为其接风庆祝。墓室底部仅排列凤阙、宴饮和乐舞百戏,可能是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写照,与墓门图像重合呼应,反映墓主想把这种美好的生活带入天界,但也有可能只是墓主对天界生活的美好愿景。七幅图像结合起来表现了墓主升仙的过程和对天界生活的想象。

东汉时期,经济发展,孝廉氛围浓厚,神仙思想和谶纬盛行,在丧葬习俗中人们崇尚厚葬,阳间拥有的或想要拥有的都会复刻在墓葬中,因此画像砖石流行。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推测,王家洲画像砖与半月画像砖应该出自同一批工匠或同一类作坊,其规格、制作工艺、画像内容相似,为研究长江中游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作者张婷为当阳博物馆助理馆员;向其芳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明强为当阳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