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2024-11-06柳风顺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础与支撑.导入环节作为一节数学概念教学课的开端,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概念表象以及运用概念起到推动与奠基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重视数学概念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导入;概念教学;小学高学段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既不能生搬硬套,直接照搬别人的导入过程,也不能固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设计出既适合学生,又能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导入.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小学高学段数学概念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现状的问题总结,深入分析其成因,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适当的参考建议,使新课导入环节能够有效发挥出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积极意义.
1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奠定互动导入的基础
一节优秀的概念课导入,绝不是只依靠教师或学生一方发挥作用,而是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的结果,而双方相互配合的基础就是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入环节的师生互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第一次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确保授课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导入环节的顺利展开,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新课改强调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我、发表见解的机会,鼓励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1]第二,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新课改强调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即同伴之间要学会合作互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分享各自想法的机会.第三,教师要注意使用激励性、针对性的话语,如“你的动手能力可真强”“你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高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浮夸或太过宽泛的反馈与评价已经无法有效激励学生,教师只有使用这种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了一定量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活动.师:愉快的周末刚刚过去,同学们有没有去什么好玩的地方呀?
学生交流分享.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在家学习了,还有同学说去逛商场了,还有说去体育场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很丰富.老师周末也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了.请看大屏幕,这是我去的某公园的地图.
教师呈现情境图.
师:这个公园非常大,我才逛了一半就感觉很累,于是我上网查了查它的占地面积.同学们,你们能读出来这个数吗?
学生自由读数.
师:谁愿意来示范一下?
教师提问两名学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非常正确,看来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有认真复习.但是刚才,我有听到下面有同学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大家会读得不一样?
生:这个数太大了,后面有很多0,读起来容易出错.
师:没错,是这样的.那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数位很多的数,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把这个数字变小一点呢,然后方便我们准确地将它读出来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换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
师:没错,当我们用一个更大的单位来替换平方米之后,那前面的数字自然就变小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单位“平方千米”.
此案例中,教师先是与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周末活动,顺势给出了某公园的占地面积.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读,并邀请学生做示范,给出积极的评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去把数位很多的数字缩小,导入课题“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表达自我的空间,还鼓励学生大胆分享与展示,并做出积极反馈,学生积极性高,更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导入效果较好.
2 灵活选择导入方法,增强新课导入新颖性
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对陈旧的导入方法司空见惯,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敢于使用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导入方法.在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有在一堂课中使用多种不同导入方法的意识,将多种导入方法进行组合应用,并发挥最大价值.教师还应经常更换导入方法,使用一些不常见的方法,时常给予学生一定的新鲜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参与感,以发挥更好的导入作用.[2]同时,教师要注意,无论是使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配合提出难度适当且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其探索欲与求知欲,这样才能发挥导入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课中常使用直接导入法和复习导入法,但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容积”一课时,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使用新颖的实验操作导入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教学片段展示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道具,想给同学们进行个小实验,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这里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一次性水杯,现在我要将这两个杯子都加入一样量的水.
教师演示向杯子内加水.
师:现在这两个杯子中的水量相同了,我要向左边的杯子加入一块橡皮.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左边水杯里有橡皮,所以水面升高了.
师:没错,左边水杯由于有橡皮,所以水面高度会上升.那么,同学们,我们用数学原理来解释这个现象,就可以说是由于橡皮占据了水杯中的一定空间,所以导致水面上升.
此案例中,教师利用实验操作导入法,通过比较两个杯子的水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是由于橡皮挤占了一定的空间而导致两个水杯的水面高度不一致,这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占空间”这个关键词.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体会不同的容器所容纳的物体是不尽相同的,进而充分地理解关键词“容纳”.整个导入过程既新颖又有趣,通过两个活动,既让学生对体积与容积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使得概念教学的新课导入过程妙趣横生.
3 精心挖掘导入素材,增强新课导入针对性
导入设计要尽量呈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在新课导入时,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导入素材的创新性,直接照搬课本上的素材,认为小学高学段的学生不需要像低学段的学生那样有兴趣地接受教育.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学段的学生由于发展出了一定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因此,低学段学生喜欢一个东西可能仅仅是因为好玩有趣,而高学段学生则会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思考有趣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所以他们对有趣事物的理解与探索也要比中、低学段学生深入很多.[3]如果教师的导入材料不具有创新性,不够生动有趣,不能打动学生,那就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也不愿意思考,整个导入过程就会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沪教版教科书直接给出轮船“浦东号”的图片,并写明可载重66000吨,之后便引出新概念“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单位.教材给出的素材较为简单,并且轮船距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吨”无法产生直观的表象,那么教师在设计导入素材时就需要进行创新.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描述了什么事情,你又能联想到哪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呢?有没有同学愿意来简单复述一下?
学生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生动!这就是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那我们来总结一下,聪明的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呀?
生:曹冲是利用石头的重量来表示大象的重量的.
师:没错.同学们,现在我就把大象的重量给你们呈现在大屏幕上了.
教师呈现1800000g.
师:我刚听到有同学说,这个数太大了不好读,那你们能不能以“kg”对他进行换算呀?
生:1800000g=1800kg.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千克”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大的质量单位,那我们是否还有比“千克”更大的单位来进行表示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吨”,大象的重量可以用“吨”来表示吗?“吨”和“千克”之间又可以怎么换算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案例中,教师运用传统故事并结合问题进行导入,对导入素材进行创新处理,既消除了学生对于学习陌生概念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数学概念课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还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将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融于一体.
又如,在教学“方程”时,直接以教材中的“天平”为素材导入,造成学生由于不理解天平的原理而无法理解“方程”的内涵.由此,教师在导入时就应对素材进行创新,如选择学生熟知的“跷跷板”作为导入素材,通过观看跷跷板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跷跷板两端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平衡.在学生想到跷跷板保持平衡是因为两端质量相等后,教师可以引出数学中的“平衡”——方程.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选择的导入素材既生动有趣,又能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本质,对于新概念的学习起到了激励和导向作用.
4 合理使用导入手段,增强新课导入有效性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化导入手段的使用亦是如此,如果合理使用就会促进教学,如果不用或过度依赖就会给课堂和学生带来危害.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它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图象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所呈现事物的关键特征,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游戏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奇妙之处,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例如,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颜色按钮”,并以此进行游戏导入.随着教师多次按下按钮,按钮会变换成不同的颜色,教师此时让学生记录下按钮所变换的颜色,并使用数字来表示这些颜色.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有怎样的规律,并由此引入新课题——循环小数.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教师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只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不能过多地依赖,如果在教学中单一地进行使用,就会使课堂走上形式化、模式化的终端.导入手段只是提升导入的效果,丰富课堂趣味的媒介,最重要的是呈现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切勿本末倒置.
5 结语
本研究立足小学高学段数学概念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实际,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方法搜集到了较为完整且有效的数据,并对小学高学段数学概念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龚善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9):80-82.
[2]梁赛香.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6):49-51.
[3]王淼生.让“冰冷美丽”焕发“火热思考”——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24(5):30-34.